这段典故之前其实发生了刘备人生中十分失败的一件事,也是他唯一一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安排导致最后国力衰退的情况发生的原因。关羽被东吴的人杀死了。传到蜀国大营的时候,对于关羽的死全军营没人同意报仇,因为当时确实很不稳定,这个时候出兵肯定是损失太大。所有人都不同意,刘备在大营中痛哭几天几夜,没有人能理解他,只有张飞能够理解这种情感。因为他们都是极其重感情的人。尽管诸葛亮屡次劝阻但是刘备还是举国之力征讨东吴报仇。要知道此时刘备甚至动用了驻守边疆的士兵。孟获等人也能够趁机动乱。消耗了蜀国好几年兵力平定。
当然这都是后话,诸葛亮劝谏无效,刘备一意孤行到底是建立了这么久的蜀国基业毁于一旦。刘备临死之前对诸葛亮说了一句话大致是这样:“孔明你的智慧比曹操儿子曹丕多了十倍不止,我这个儿子这样,你能辅佐就辅佐,不能辅佐就不辅佐,你可以取而代之。”
很多人说刘皇叔的仁德只是作为君主的权术但是小编却认为刘皇叔的确是仁德的很。在临死之前他并没有像历朝历代皇上那样想自己如何长生不老,自己如何让子孙后代继承自己的大业,他想的其实是自己的百姓。自己蜀国的百姓,他怕他们没有一个好的君王统治管理,自己儿子刘阿斗的确是不行,诸葛亮有这样的智慧谋略蜀国给他没有问题。我愿意把自己兄弟三人用生命心血建立的蜀国给你。
这其实是反其道而行之,这种选贤举能委任下一任君主的方式不就是大禹之前的禅让制么。所以说白帝城托孤托的不是刘备那个不成器的儿子刘阿斗,而是整个蜀国大业,所有蜀国百姓。的确自己是披着汉室正统身份来统领将士百姓在三国的天下努力奋斗争一争谁才是天下的主人但是我现在即将身死魂灭了,我不能再奋斗了,那么我的儿子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就让诸葛亮,诸葛孔明来替我征讨天下吧。
但是到了诸葛亮死也没有篡位即便是有了刘备的允诺也没有这样做。看过出师表的一定会被诸葛亮的言辞恳切感到感动和心痛,那是一个老臣对于已经逝去的刘备和他的儿子的忠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