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和朱元璋是同一条街上长大的发小,同穿一条裤子的交情。他从小就显露出不甘落后的性格,在和一群孩子嬉戏打闹的时候,他总是要做指挥群众的那一个。所以,在郭子兴起兵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支年轻的队伍,在这样他将实现自己号令天下的梦想。在力争上游的汤和很少瞧得起同辈的人,却信服朱元璋。他对于朱元璋的了解甚于自己,他曾亲眼看着年轻的朱元璋被蝗灾与瘟疫折磨地家破人亡,他只能不停地安慰,因为他自己也挣扎在生死边缘,但与此同时他也见证了这个少年的坚强与果敢,也了解到他对暴元的刻骨仇恨。
在他看来,朱元璋是个与众不同的人,有能力,有理想,只是缺少了机会。于是,他写信给在寺庙出家的朱元璋,邀请他来郭子兴的队伍。无路可走的朱元璋决绝地选择了这条最为曲折的路,他也绝不会忘记,是汤和引领着他走上了这条前途迷茫的崎岖道路。初来乍到的朱元璋被很多人看不起,和他同一辈分的人都不听从他的指挥。然而,汤和又一次做出奇怪的事。尽管他的官职比朱元璋大,他的声望比朱元璋高,但依旧甘愿像个跟班一样随在朱元璋身后。
朱元璋对此不奇怪,汤和也觉得理所当然,但是,在其他人看来令人匪夷所思,这简直就跟看见了老虎乖乖听命于老鼠一样荒唐!但荒唐的不是汤和,是这些围观的人。汤和很聪明,所以看得更远,早在朱元璋踏入军营的那一刻起,他似乎就已经预料到了这个年轻人不可限量的未来。他是一个聪明人,但是,聪明人做的事又常常不为外人所理解。但接下里发生的事情却狠狠打了那些嘲笑他的人的脸。
朱元璋一遇风云便化龙,虽然起步没有优势,但是凭借着无双的智谋和放眼中华大地的全局观一步一步后来居上,最终以柔克刚,诛灭陈友谅,覆灭张士诚,最终驱逐暴元,入主天下。功勋赫赫的汤和得到了自己应有的报酬,被封为信国公,参议国家大事。这时候的汤和已经不再是亳州的那个光着脚丫撒欢的穷苦青年了,他住着宽宏高宅,妻妾成群,荣华富贵唾手可得。很多人都迷失在这种突如其来的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渐渐变得腐败不堪。
但是,汤和是清醒着的。他了解朱元璋的性格,更知道作为一个臣子的本分。他不但没有嚣张跋扈反而变得更加恭谨,处事小心翼翼,兢兢业业。他很聪明,知道有些事可为,但有些事必须放弃。晚年的朱元璋面临着当年赵匡胤的难题,怎样收回散落在外的兵权?虽然自己可以镇得住这些人,但儿子就不一定看得住场子了。
朱元璋没有杯酒释兵权的雅兴,但是,却不乏识趣的臣子。作为朱元璋从小玩到大的兄弟,汤和揣摩到了皇帝的意思,主动请辞,要求回家养老,交出手中的兵权。那些历史上功高震主的惨案历历在目,他虽功不高,但是,忤逆这样强势的皇帝只有一个结局--死。朱元璋叹了一口气,这是他必须要为继任者做的事情,他批准了汤和的请求,并赐给他一座府邸。
聪明的汤和机智地选择了功成身退,他或许没有徐达那样指挥千军万马,百战百胜的能力,却更懂这世间的人情世故。所以,他急流勇退,安稳地度过了最后的岁月。汤和躲过了朱元璋的屠刀,朱元璋也不想牵连他,和他一起征战天下的人都已经死得差不多了,汤和是他最后的朋友,不是属下,而是朋友。
汤和死病危的时候,朱元璋亲自看望,细数家乡与年轻时候的往事,但是,汤和已经无法言语,只能不停点头。铁血心肠的朱元璋留下了他最后的泪水!有的时候,放弃烫手的东西,不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么?
参考资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