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白江口之战,就不得不提到一位优秀将领。他的身份非常特殊——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最会打仗,最有学问”的皇帝汉光武帝的后代。就连唐高宗和武则天对他称赞有加,他就是华夏打败日本的第一名将刘仁轨。下面就来介绍刘仁轨的人生轨迹和著名的白江口海战。
663年7月,唐军和新罗联军决定消灭百济叛军。刘仁愿、孙仁师和新罗将领金法敏率领陆军作战,刘仁轨率领唐朝水军配合陆军作战。到663年八月二十七日,也就是阳历的10月24日,唐水军和日本水军在白江口遭遇。中日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海战正式打响了。
刘仁轨指挥唐军取得胜利,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日军和刘仁轨仓皇遭遇,仓皇开战,日军没有做好任何的战前准备。
日军舰队和唐军舰队的遭遇是一种偶然。当时的日军在相关作战地区的战船数量达到了1000多艘,而唐军的战船数量不到200艘。由于唐军和日军之间战船数量的巨大差距,日军没有料到唐军会主动对日军展开打击。日军显然轻敌了。刘仁轨也正是抓住日军轻敌的心理,率领舰队主动出击。
第二,刘仁轨船队的战术非常到位,以“人字形”的夹击战术包围日军。
唐军舰队去打击日军,日军所能做的就是突围。唐军以黄龙船和海鹘船带头列阵,其他船分成左右两队跟上,以人字形的队形去包围日军。唐军舰队占领白江口的两侧,日军被包围在中间无法逃出去。唐军用拍竿打击日军船只,很多日军船只沉入大海。日军将领朴市秦造田来津战死。
第三,日军船只突围后,唐军连续4次追击日军舰队,最终在白江口的出海口,唐军实施火攻,发射火箭和火球焚烧日军,日军大批战船沉入大海。现场被日军的血液染红了。
第四,唐军战船数量虽然少,但体积大,每一艘战船能搭载500到700名士兵,2万水军平摊到每艘船只,每艘船只能运载120人,剩余的空间运输作战物资和粮食。而日军的战船每一艘只能容纳10到20艘士兵。日军舰船和唐军舰船的实力不是一个数量级。
白江口海战,刘仁轨一战成名。唐高宗和武则天给其很高的赏赐和待遇。唐高宗封泰山,刘仁轨率领包括日本在内的四个国家的酋长参加封禅大典。唐高宗后期,刘仁轨“同中书门下三品”,担任太子太傅。
大唐疆域
武则天时期,刘仁轨继续受到重用。684年,刘仁轨成为宰相,武则天亲自写信给刘仁轨,将其和西汉名相萧何并称。刘仁轨建议武则天千万别学习吕后,武则天知道刘仁轨是在说自己临朝称制一事。但武则天并未生气,并称赞刘仁轨“公忠贞之操,终始不渝;劲直之风,古今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