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可以选择的对象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离去,朱元璋可以选择的对象其实还有很多。除了朱标之子朱允炆之外,朱元璋年长受封的儿子还有十几人之多。看起来朱元璋还是选择颇多,但是有机会参与争储的无非秦、晋、燕等少数几人。
次子秦王:虽然秦王朱樉被立为负责皇族事务的宗人令,而且早在洪武三年就封为秦王。但是朱标伤的前一年就以他过失太多为由将他召回京城。随后在朱标的调解下,朱樉才得以返回封地。但是总体而言,朱樉仍不失为一个有作为的藩王,他在封地期间多次讨伐叛番,而且治军严整。但是可能在政治有不少过失,因此不太为朱元璋所喜。
三子晋王:老三朱棡受封晋王,封地在太原。史书对其评价是多智而残暴,受封去太原途中就被朱元璋训斥了一顿,此后更是在封地玩五马害伤的戏码,让朱元璋对他非常不满,甚至想要废黜他的王爵。
四子燕王:燕王就是后来的明成祖朱棣,也是朱元璋诸子中最有能力的一个。因此非常受朱元璋器重,也是朱标伤后朱元璋考虑过的储君人选。
综上,在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离去之时,朱元璋可以选择的储君人选虽然不少,但大体上无非次子秦王、三子晋王、四子燕王和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允炆。
朱元璋的宗法观念
朱元璋出身草莽,并非什么儒学经书熏陶下的国君。但是他却是少有的开国之后有长达三十年时间治理地方的开国之君。因此朱元璋在坐稳江山之后,花费了巨大的精力为后世子孙建立起一整套统治制度。
朱元璋的统治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尽可能地压制和消弭一切不稳定因素。在朱元璋的制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从2023到地方都采取分权而治的原则。对2023政权威胁最大的三大因素,权臣、外戚和宦官都被他设计的制度管的伤伤的。为了压制权臣他废除宰相制度,甚至命令后世之君不得重新设立,为了抑制外戚,他规定后宫嫔妃从低级别军户和小官吏家庭选出,防止豪门大族借助后宫形成外戚势力。而宦官也被他列入不得干政的行列,当然他的后世子孙没有严格遵守,导致宦官势力在明朝非常强势。
而朱元璋设计这些制度的理论基础就是儒家礼法制度,而其中宗法制也就是明朝皇位继承制度的根本。因此朱元璋在面对嫡长子朱标离去之后,他所剩的选择也就不多了,要么他选择朱允炆作为皇太孙来继承皇位,要么他必须选择秦王以嫡次子身份继承皇位。
不可忽视的存在:太子党
朱标是少有的父子之间没有隔阂猜疑的太子。他在储君之位上权力非常大,朱元璋不仅早早就为他搭建政治班底,让他参与国政,而且公开允许他形成之间的政治派系。
因此明初朱元璋对待官员非常严苛的情况下,太子党是朝廷中一个独特的存在,朱元璋对他们放权而且放心。直到朱标离去,朱元璋已经让朱允炆坐上储君之位时,他才开始放手屠戮了蓝玉等太子党的中坚力量。
在朱标刚刚离去之时,朝中的太子一系仍然实力强大,因此在选择储君的问题上,这些大臣必然是支持朱标之子朱允炆作为储君人选。而秦王朱樉早在1378年就已经就藩,在朝堂上可以说毫无影响力可言。
综上,朱元璋其实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考虑好了储君选择问题。如果从能力看,他无疑会选择朱棣,但是朱棣一方面只是第四子,另一方面朱棣同样无法短时间内获得众多太子党的支持。而且朱棣很有可能并不是马皇后所生,因此从嫡庶方面也会让他与朱元璋制定的政治制度相违背。而朱允炆一方面常年在朱元璋身边,加上为人孝顺,这让已经年逾古稀的朱元璋非常喜欢。朱元璋只有选择他才能一方面满足宗法制的要求,另一方面能够让太子党迅速支持,而他只需要将蓝玉这样不好控制的人物除掉,为朱允炆创造一个较为简单的接班政局。说到底朱元璋始终认为他们朱家不会自相残杀,他主要防的是别人夺位,因此坚持保留其他诸子的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