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即便司马迁的记述中,存在些许不合理的地方,但总体可信度较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司马迁的书中,曾经提到过一个预言,并不是他胡编乱造,而是老君到访秦国时,和秦献公的对话。
[var1]
按照老君的说法,秦国看起来很弱小,但终结周朝的必定是秦,最终还能统一天下。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老君说得完全正确,司马迁对此更是钦佩不已,在《史记》中4次提到这个预言。
秦国的强大由内而外,商鞅创立的一整套法度,帮助秦国摆脱了原始部落的发展方式,走上了快速的康庄大道。
[var1]
秦国地处偏远,很靠近少数部族聚居区,民风十分彪悍,动不动就有人打架斗殴。再加上秦国尚武,能动手的事情绝不会讲道理,稍微有点矛盾,就会和其他国家开战。
在长时间的内部消耗和外部战争中,秦国根本没有时间得到喘息,国力始终无法增强。
商鞅的到来,改变了秦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国库变得日趋充实,军队战斗力极强,士兵打仗的时候是虎狼之师,不打仗的时候积极投入生产,全方位提高了国家的凝聚力和硬实力。
[var1]
而且,从国君开始带头遵纪守法,贵族的利益被最大限度降低,老百姓只要肯努力,也能获得爵位,不断往上爬。
在这种情况下,秦国人的积极性都很高,无论什么事情都会踊跃参与,这样的国家活力十足,想不强大起来都难。
[var1]
除此之外,秦国越来越强大,最重要的原因是使用人才不拘小节,也不看出身。
秦国走向富强的过程中,大部分人才都来自其他国家,其中以卫国最多。
卫国是个小国,但文化氛围浓厚,大家都爱好读书,因此除了很多思想家和战略家,他们都倾向于到邻居魏国效力,当时的魏国也确实是天下最强。
[var1]
很可惜的是,魏国很重视人才的出身,寒门学子难有出头之地,再加上魏惠王昏庸无能,导致大量人才流失,商鞅、张仪等人都是在那个时候投奔秦国。
国家发展的根本要素是教育和人才,只有源源不断地涌现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才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秦国拥有数不清的外来人才,再加上秦王知人善任,国家法度运行有效,统一天下就是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