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城迁徙的特点、原因及其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城迁徙的特点、原因及其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626 更新时间:2024/2/14 2:44:40

东周之际,周室衰微,诸侯并起,原本偏居南隅的荆蛮小国,不再满足区区“楚子”的封号,提出“请王室尊吾号”,表露出“欲以观我们之政”的野心。

周室虽微,然威仪尚在,对楚人的无理要求不予理会。楚人吃了闭门羹,于是索性“王不加位,我自尊耳”,自立为王,迁都于郢。待楚成王时,己有“楚地千里”,连周天子也不得不加以安抚,“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我们”。

[var1]

平王东迁雒邑,无疑,乃周室衰微之始,而楚之崭露头角,实滥觞于都郢,兴衰之间,既是大势所然,亦与都城的选择休戚相关,因此,学界对古代都城的研究一直给予很大关注,尤其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史念海先生提出“古都学”这一命题,在学界掀起一场古都研究的热潮。

因而,本文尝试从长时段的视角出发,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都城做一番整体考察,理清楚都迁徙发展的脉络,对楚都的地望和迁移做宏观把握,同时结合已有的考古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楚都在选址、布局等方面的特点、原因及其影响。

一、迁都特点

周成王之时,熊绎受封,立国定都,楚国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当时的楚国实力还很薄弱,只是一个“土不过同”的蕞尔小邦,活动范围局限于秦岭东南和伏牛山西麓的丹江谷地。无外乎楚人自己回忆起那段历史也说是:“筚路蓝萎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var1]

直至春秋初年,楚人顺丹江南下,终于走出茫茫大山,进入地势开阔的汉水中游的襄宜平原,拉开了楚国在江汉地区发展的大幕。春秋时期,楚国先后以“免”(后来扩建为疆郢)和“为郢”为都,两地均位于今宜城附近。

战国中期,楚都继续南迁至长江北岸的荆州纪南城,直至战国晚期白起攻破郢都,楚人东北保于淮阳的陈城,尔后南渡淮河,徙都寿春,直至最后亡国。

可见,楚国都城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西周时期主要活动于丹江谷地,春秋时期南迁至汉水中游的宜城一带,战国中晚期继续南迁至长江沿岸的纪南城,战国末期东北迁到淮河流域的陈城、寿春。整个变迁过程大致呈现出先自北向南,尔后又折向东北,迁徙过程从地形上来看,由山地逐步进入平原。

[var1]

就都城与河流的位置而言,先从二级支流丹江迁到著名支流汉水沿岸,再到长江干流,尔后又迁到鸿沟,最后到淮河南岸。呈现出由支流到干流,由长江流域进入淮河流域。

二、迁都原因

从楚人立国定都到最后灭亡,都城有多次迁徙变动,那么为何楚都会频繁迁徙呢?实际上,先秦时期,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为了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大多数地方都有迁都之举。

如著名的盘庚迁殷,周平王东迁雒邑,秦人也曾有九都八迁之举,楚人的迁都也不例外。迁都虽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迁徙活动,但仍然与一般的迁徙活动一样,实际上包含了迁出和迁入两个步骤。

所以在分析迁徙原因时,既要分析迁入地的各方面优势,同时也要考虑到迁出地的一些劣势,因为任何一次迁徙都是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楚国历史,春秋初年,楚人决定走出丹江谷地,南迁至宜城一带。

[var1]

一方面是由于丹江谷地位于崇山峻岭之中,交通不便,发展空间有限,而且丹淅地区距洛阳较近,楚人的一举一动都在周王朝的严密监视之下,为了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迁都势在必行。而之所以选择南迁至宜城一带,显然与此地优越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首先,宜城地处开阔的襄宜平原,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东、北两面是汉水,西、南临近鄢水(今蛮河),河流交汇,水源充足。同时在襄宜平原的东、北两侧有大洪山为屏障,西面背靠茫茫荆山,三面环山,四面临水,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可谓易守难攻。

其次,襄宜平原北接南阳盆地,南衔江汉平原,东通随枣走廊,是一处新的的交通枢纽,战略位置极佳。同时,从当时的周边形势来看,南阳盆地有申和吕两个强国,汉水北岸有邓、唐等国,随枣走廊则有强大的随国,要想在这些地区立足是比较困难的。

[var1]

而宜城一带尚未形成较大的地方或部族,只有罗、卢等小国。相较而言,楚人占有明显优势,选择宜城一带定都,楚人可以很快在此立足。而且,从丹淅之地到襄宜地区,可沿丹江顺流而下,进入汉水,便可直达襄宜地区,迁徙过程中阻碍较少。

三、迁都影响

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远离了北方的是非之地,楚人南迁到宜城一带后,终于迎来发展机遇。楚武王时期大肆扩张征伐,逐一吞并襄宜地区的小国,楚人的“上国”地区初步形成。为接下来进一步征服汉东,北并申吕,封畛淮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楚文王时,锐意北上。先后将南阳盆地和淮河上游的息地纳入楚国版图,成为楚人北上进据中原的两个前哨。楚庄王时期,经过几代楚人不断蓄积力量,终于在邺之战中战胜了晋,标志着楚人霸主地位得以确立。

[var1]

庄王在位期间,北部疆土大致沿伏牛山、汝水和颍水上游一线,淮河以北的汝颍地区、淮河以南的群舒,均被纳入楚国版图。加上南阳盆地和江汉腹心地区,疆域空前辽阔,楚国进入鼎盛时期。

从春秋早期,楚人在宜城地区迅速站稳脚跟,到春秋中期楚庄王成就霸业。楚国从一个土不过同的蕞尔小邦,发展为地方千里的泱泱大国;由一个落后的南蛮之国,成长为号令中原的霸主,实现“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壮举,前后仅百余年。楚人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显然与选择宜城一带定都密不可分。

然而到了战国初年,随着三家分晋,北方的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开始进入一个竞争更加激烈、更加残酷的时代。三家分晋后,赵、魏、韩三国纷纷离开原来晋国的统治核心区。赵国迁往东北,以邯郸为都,而韩、魏两国则纷纷向中原拓展。

[var1]

战国中期,为了消灭郑国,国外先是迁都阳翟,灭郑后便以新郑为都。魏国则将都城由安邑迁到大梁,即今天的河南开封。无论是新郑还是大梁,均地处中原,距楚国北部疆域很近。

在吞并了宋、郑等国后,韩、魏、赵开始觊觎楚国北疆,而且三晋常常联合行动,不断南下伐楚,楚人与之争锋常常是败多胜少-面对如此形势,楚悼王时期任用吴起变法,积极变化内政,同时调整战略,将目光转向南方,积极向南开拓疆土,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便于向南开疆拓土,都城也相应地需要南迁。

长江北岸的荆州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水陆交通,加上物产丰饶,粮食充足,成为迁都的理想之地,此后直至战国末期,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人长期以荆州纪南城为都。随着秦军锋芒步步紧逼,并最终攻破郵都,占据楚国的江汉腹地,楚人被迫将都城迁到淮河流域的陈城。

[var1]

选择迁都陈城,一是陈城地处黄淮平原中部,西有魏、韩两国相隔,南有桐柏山、大别山相阻,秦人一时难以攻来;二是自春秋中期开始,楚人便开始经营开发淮汝地区,统治历史悠久,基础较为稳固;三是陈城位于鸿沟沿岸,交通便捷,经济发达。以上几点,既可暂时确保统治安全,同时又有进一步发展的余地,是楚人保留实力徐图自强的理想之地。

如果说迁都陈城,楚人尚有收复江汉地区的雄心,那么迁都寿春,则只剩下末世的苟延残喘。寿春位于淮河南岸,地处肥水和淮河交汇处,同时还有八公山为屏障,然而这一切已经难以阻挡秦人统一天下的脚步,楚国最终走向灭亡。

[var1]

四、总结

由此观之,楚国都城的迁徙变动,也是楚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并对楚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新的影响。同时,我们还看得,地理环境也起到了非常新的的作用。春秋初年,楚人走出崇山峻岭,进入汉水中游,并将都城南迁至宜城一带,拉开了楚国在江汉地区发展壮大的序幕。

战国中期,由于北上中原受挫,楚人调整战略,向南拓展,并将都城南迁到荆州的纪南城,楚国迎来较长时期的繁荣稳定。战国后期随着秦人变法成功,迅速崛起,楚人则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很快由盛转衰,国都沦陷,基业丧失,只好退守淮域,最后灭亡。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文今译 《战国策 赵策四》赵使赵庄合从欲伐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战国策赵策四原文及翻译,两败俱伤文言文战国策,小赵庄之战

    图片源自网络原文:赵使赵庄合从欲伐齐,齐请效地,赵因贱赵庄。齐明为谓赵王曰:“齐畏从之合也,故效地。今闻赵庄贱,张懃贵,齐必不效地矣。”赵王曰:“善。”乃召赵庄而贵之。译文:赵王派赵庄组织合纵联盟,打算进攻齐国,齐国要求割地求和,赵王因此冷落了赵庄。齐明为赵庄对赵王说:“齐国害怕主张合纵联盟的人成功

  • 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救助对社会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本文着重论述了社会救助的施行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迁的影响,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对自然环境和人口变迁的影响,其次是对社会制度和结构变迁的影响,最后是对社会价值观和文化变迁的影响。一、自然环境和人口的变迁为了预防水旱灾害,保证农业生产,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普遍重视修筑水利工程,改造自然环境。到春

  • 小伍叔讲春秋战国之楚国(1)不够强大就不要娶漂亮老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穿越春秋战国开局楚国,战国小故事完整视频,楚国系列故事全集

    [var1]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楚国的历史特别早,比周朝还要早,他们的祖宗是颛顼帝高阳,屈原在《离演技》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就是说的 楚国的先祖。但是那时候的事太玄幻,什么火神祝融啊,剖腹生子啊,就不一一介绍了,太复杂。但是这个楚国国君的爵位仅是一个子爵,我们讲过,春秋

  • 乱世三国,其中实力最强的魏国,为何是第一个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var1]此时的曹魏占据了整个北方地区,也是古代最繁华的中原地区,实力也是三国中最强大的一个。不过,他却是最早消失的一个。在司马家取代曹魏,建立晋朝之后,强大的曹魏灭亡,三国也开始进入最后的倒计时。最终,东吴和蜀汉也都被晋朝消灭,三国时期也宣告着结束。可以看到,只有曹魏是被夺权,改朝换代的,也是最

  •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为何李牧面对强秦能不败?说出来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赵国李牧将军简介,赵国李牧头条号,李牧能守住长平吗

    第二次是发生在公元前259年的邯郸之战,秦国数十万兵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邯郸一旦失守,赵国即将亡国,面对秦国的重重围困,邯郸城内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全民皆兵,在魏、楚两国的支援下,秦军被击败,伤亡十余万人。第三次是发生在公元前233年的肥之战(也称宜安之战),秦将桓齮率军攻赵,秦军先胜后败,桓齮在武

  • 《春秋》故事会(卌七):老死在床,吾之理想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宋国贤臣经典故事,春秋时期故事会,春秋故事之顶级谋略家

    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寝。这一年的八月初五,鲁庄公在他的路寝里,慢慢地吐出了他在这世间的最后一口气,一去不返了。这个“寝”呢,就是“寝室”的意思,当然和学生的那种寝室是不一样的,等于就是起居室,可能有个三室两厅什么的。春秋时期呢,天子有六寝,也就是配备六个起居室,一个正寝,五个燕寝,等于是一正五副;诸侯

  •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第一霸主齐恒公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春秋首霸齐桓公之死,战国有七雄是哪七雄,战国时期七雄简介

    1,战前必须下战书.没有战书不许战.2,战争以臣服为目的,任何形式的占有土地都是违背礼仪的.更是违法的.盟誓的诸侯们应该联合共击之.3,不杀老人.不杀幼畜,网住的猎物,不许赶尽杀绝."论事要大,打猎与扶养之类的小事.留个空间让诸侯国自己立.""盟主,我们还有共同的敌人.需要你指出来.引领我们共同对敌

  • 小伍叔讲春秋战国之秦国(1)一个靠养马发家的超级大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国七雄之秦国大战略,解说春秋战国专栏,音频老欧讲春秋战国之秦国

    [var1]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秦国的起源也是很早很早了,传说是帝颛顼的后代。但是上古的传说没有啥文字记载,而且也比较扯,说什么从腋下生的孩子之类的,就不细说了。但是秦国一直都是附属国,没有真正的列为诸侯.周孝王时代,为促进西周养马业的发展,周孝王开辟了一个牧场,并在他人的举荐下任用养马

  •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那么两者有什么不同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东周就是春秋和战国吗,东周战国系列片大结局,东周战国美女

    整个东周由春秋到战国两个阶段组成。想必大家也都清楚,春秋战国,诸侯相争,杀伐不休,为何西周会成为西周呢?而东周王周时代,在平王东迁之后五百余年,将东周划分成春秋与战国两个阶段?[var1]这两个阶段有何不同?如果你想要真正理解这个世界,就必须在那个时候,让我们来做一个假设。一、历史上为什么把东周划分

  • 春秋五霸中最富争议的霸主——一战成名却被嘲笑了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var1][var1][var1]齐桓公在位期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都要派人参加,可见其影响力。齐桓公也因此,成为第一个被周天子认可的霸主。晋文公,初一即位便大放异彩。“勤王周室”平了周王子带之乱,后与楚成王争霸中原,“退避三舍”以退为进。“城濮之战”,名利双收,此后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