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永乐大典》的诞生与流散

《永乐大典》的诞生与流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286 更新时间:2023/12/24 13:43:54

最近,《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正式上线,在一个名为“识典古籍”的网站上,可以自由浏览现存《永乐大典》的部分内容。这不仅有助于古籍知识的普及,更通过网络化与数据化的形式,将珍贵的历史典籍进行持久的保存与传播。

纵观中国古典文献史,最令人痛心的就是所谓的“十厄”,每到改朝换代或战乱之时,皇家与民间珍藏的古籍就会遭到灭顶之灾。在毁灭之后重建,在重建之后又逢战火,循环往复,以至于越古老的时代,流传下来的书籍越少。

从唐宋开始,许多文人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通过编修大型丛书、类书来保存既有的文献。明朝永乐年间编修的《永乐大典》,就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类书之一。它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收纳了明朝之前大量珍贵的文献——文史哲之外,天文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但与之前绝大多数古籍的命运一样,《永乐大典》的多数内容已经散佚,有的或许还隐藏在某个隐秘的角落里,有的恐怕已在世界上永远消失了。

展览中的《永乐大典》北晚新视觉供图

包罗万象 便于检索

虽然《永乐大典》是在明成祖朱棣的永乐年间完成的,但实际上,早在朱元璋的洪武年间,编修大典的工作就已经开始了。从可考的历史来看,最早提出编修大典的人,是当时号称“神童”、后来成为明代首位内阁首辅的才子解缙。据《明史》记载,有次他向朱元璋进言,表达了想修撰一部大型图书的想法:“陛下若喜其便于检阅,则愿集一二志士儒英,臣请得执笔随其后,上溯唐、虞、夏、商、周、孔,下及关、闽、濂、洛。根实精明,随事类别,勒成一经,上接经史,岂非太平制作之一端欤?”

解缙的愿望是很美好的,他觉得朱元璋需要一部可以随时查阅的百科全书,记录天下万物信息的资料库,不论是上古圣贤,还是宋代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濂洛关闽”乃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等理学代表人物的合称),其思想与学说都能被随意检阅。至于编修这部书的目标,则是让皇帝满意。这类百科全书的主要阅读者,并不是翰林学士,更不是寻常百姓,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机会看到这类皇家读物,它深藏于宫中,颇有神秘色彩。朱元璋很明白解缙的心思,便让他着手去做,但出于种种原因,解缙的精力一直被其他事情占据,编修大典的事,也就暂时搁置了。

直到靖难之役后,朱棣登上皇位,改元永乐,才重新开大典的编修工作。永乐元年,朱棣下旨,让解缙率领一个多达147人的团队,一起编修大典,而且要求很明确:“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简而言之,就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而且要以类书的形式来呈现。

《永乐大典》这种类书与后来清代的《四库全书》等丛书不同,类书并不是简单地把一堆古籍资料放在一起,整理成套,而是根据一个关键字作为索引,从一些古籍里寻章摘句,将同类的信息放在一个名目之下,有点像今天搜索引擎里的关键字搜索。类书的好处,在于让读者可以更简便地查到想看的内容,还能保存很多珍贵的文献,一些被焚毁的古书,也可能因为有些章句被辑录在类书里,得以保存下来。事实上,确实有一些学者根据《永乐大典》等类书,辑佚出相对完整的古书。在古代,这门学问叫辑佚学,非常考验学者的知识储备。比如,早就失踪的《旧五代史》就是被清代史学家邵晋涵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佚出来的,若非如此,就没有今天我们看到的完整的《二十四史》了。

图文并茂 暗藏玄机

虽然类书便于读者阅读,但它对编修者的要求很高,不能简单地搞古籍的“排列组合”,而要真的能将自己掌握的资料融会贯通。解缙虽然学问很大,参与编修的人员很多,但当时朱棣刚即位,很多事情千头万绪,解缙又被很多事务牵扯了精力,初稿的编修工作并不顺利。或许是由于完工心切,短短一年后,解缙就上交了大典的初稿,命名为《文献大成》,但朱棣看后,并不满意。朱棣认为大典并不完备,便要求重修,还指派太子少师姚广孝与礼部尚书郑赐,协助解缙一同工作。他们三人组成了新的大典编修小组的领导班子,作为监修,共同负责。这一次,既有皇帝的严格要求和高度重视,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经过四年的艰辛努力,大典终于在永乐五年完成了。

朱棣像

朱棣看后,十分高兴,他为大典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序言,其中历数古代文献之精华,从伏羲轩辕,讲到舜禹汤,又从周公孔圣,写到汉代儒学……很有一股“继往圣之绝学”的气魄。当然,朱棣主要从统治者的角度看待这种“盛世著书”之事,而且越是“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越能满足他好大喜功的心理。而且,朱棣对这部书可以通过“韵”来查询内容的设置,也颇为得意:“盖网罗无遗,以存考索。使观者因韵以求字,因字以考事,自源徂流,如射中鹄,开卷而无所隐。始于元年之秋,而成于六年之冬,总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名之曰:《永乐大典》。”

随意翻看《永乐大典》,都能发现不少隐秘的历史线索。比如,第3518卷的关键字是“门”,开篇就介绍了历史上各种各样的“门”,以及颜真卿、黄庭坚、米芾等书法家笔下各种“门”的写法。换言之,《永乐大典》里不仅有文字资料,还有图,可谓图文并茂。在这一卷搜集的“门”里,有一个“秦磁石门”,就对传说中的阿房宫磁石门的史料,做了比较清晰的整理:“《太平寰宇记》:咸阳县有磁石门,在县东南一十五里,东西有阁道,即阿房宫之北门也。累磁石为之,着铁甲入者,磁石吸之不得过,羌胡以为神。《韦述西京记》:“秦阿房宫以磁石为门,怀刄(其他文献也作‘刃’)入者辄止之。”仅仅这一段话里,就有几部典籍的名字,《太平寰宇记》是宋代地理著作,可惜有一些内容散佚了,《韦述西京记》是唐代史学家韦述写的《两京新记》中“西京”长安的部分——“西京”长安与“东都”洛阳相对,是隋唐文人眼中的两京,但此书多数内容已经散佚,部分内容记载于宋代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到了《永乐大典》这里,再次得到记录,才算把这条史料保存下来了。

被遗忘 被焚毁

《永乐大典》一共22937卷,多达3.7亿字,十分可惜的是,保存至今的只有800卷。而在很久之前,《永乐大典》的多数内容,就已经下落不明了,成了古典文献史上的一大谜团。

大典编修完成后,就一直存放在南京的文渊阁,直到朱棣迁都北京,才将其运至北京皇宫中。朱棣如此热心修书,他到底有没有认真读过《永乐大典》呢?就目前的史料来看,朱棣和此后多位明朝皇帝,或许是出于事务繁忙,或许是没兴趣细看,总之,没有关于他们细读大典的记录,只有弘治帝朱祐樘为了寻求长生之道,才想起《永乐大典》,并从里面寻找医学方面的记载,给太医查看。

其实,在此之前,《永乐大典》被冷落与遗忘的命运已经开启了。1449年,也就是明正统十四年,发生了震惊天下的土木堡之变。明朝强盛的国运,被这一具有象征意味的失败事件打破了,而在远离塞北的旧都南京,则遭遇了一场大火,文渊阁收藏的、包括编修《永乐大典》所需的原始资料在内的大量图书被焚毁。换言之,《永乐大典》成了“孤本”,它不能再消失了,否则前人的心血都白费了。

然而,《永乐大典》还是在嘉靖三十六年遭遇了一次坎坷:宫中大火差点烧到保存大典的地方。嘉靖帝终于意识到文献保存问题的严重性,便有了未雨绸缪的想法。他命令内阁首辅高拱带领一个重录团队,原封不动地将《永乐大典》誊写了一遍。由于嘉靖帝对这项工作要求很高,重录人员花了整整六年的时间,才让大典有了副本,是为“嘉靖本”。

消失的“正本”

后世能看到的《永乐大典》,基本上都是“嘉靖副本”,而永乐年间编修的“正本”,则在历史长河中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对此,史学界最常见的两种说法,一个是“陪葬说”,一个是“皇史宬夹墙说”。古籍专家张忱石在很早之前就提出,嘉靖帝很喜欢《永乐大典》,而重录副本完成之时,正好与他驾崩时间差不多,不排除“正本”陪葬嘉靖帝的可能性。这背后的逻辑是:既然已经有“嘉靖副本”流传于世,就不担心它消失了,而皇帝在另一个世界,能有心爱的著作为伴,也未尝不可。但这一猜测的问题在于缺乏足够的史料支持,虽然看似合乎情理,但在嘉靖永陵被发掘之前,我们无法确知问题的答案。而现在的考古不可能去主动开挖帝陵,除非是特殊的“抢救性发掘”。因此,我们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恐怕都无法验证这一猜测的真实性。

还有一个可能性较大的答案,是史学家王仲荦给出的,他认为《永乐大典》可能藏在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皇史宬的夹墙里。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历史上的鲁壁藏书事件——秦始皇焚书时,孔子后代孔鲋为了保存儒家经典,就将《论语》《尚书》等书藏在孔子老宅的墙壁里,直到汉武帝时,鲁恭王发现这批藏书,才使之重见天日,这也是“古文经”的由来,由此产生的“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由战国到秦汉的老儒凭借记忆、口耳相传的儒家经典,形成了“今文经学”)论争,持续了很久。这种古建筑墙壁中藏有什么古书、秘笈的“故事”,似乎不难引人联想,确实也很有“诱惑力”。但这种猜测的问题同样在于它缺乏足够的史料支持,也就只能是一种可能性而已。

至于《永乐大典》的“嘉靖副本”,在明朝灭亡之前,倒是比较安全地存放在皇史宬里——这个皇家档案馆,始建于嘉靖十三年,后来经过历代修缮,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但在明清易代时,皇史宬里的《永乐大典》,还是遗失了不少。在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嘉靖副本”缺失得更多了,而清朝后期政治疲敝,宫中书籍不断被盗,甚至还有官吏监守自盗,以回家阅读的名义,将一册册的图书带到外面,或为私藏,或卖给商贩。到了清末,“嘉靖副本”的流失问题更加严重,或毁于战火,或被殖民者抢掠,留下了巨大的历史遗憾。如今,可以见到的“嘉靖副本”,大多收藏于国家图书馆,还有一些藏于海外。而《永乐大典》“正本”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巨大的谜团。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雪中悍刀行:书中隐藏的历史典故,白衣陈芝豹在南北朝确有此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应该学习匡衡克服困难,刻苦读书,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胸怀大志,勤奋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本领的人。导语:《雪中悍刀行》是一本架空历史小说,或多或少的借鉴真实历史,暗含了无数历史典故。比如说白衣陈芝豹,在南北朝的时候就确有其人。历史解读雪中悍刀行插画今天我们就来选取其中的三个典

  • 李清照:一路写尽诗情画意,半世过完颠沛流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文/麦大人一她号称“千古第一才女”,技压群芳,一时无两。成就远远盖过卓文君、蔡文姬和上官婉儿,想想这三人都是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女子,可见她的卓尔不群。从古时的晁补之、杨慎、沈谦到现代的胡适、吕思勉无不对其推崇备至,甘愿成为她的忠实拥趸。“男有李后主,女有李易安。”这是后人对李清照的赞许。李清照在中国文

  • 大唐盛世,日本给唐高宗进贡两个绝色美女,宠幸后吓得将其关笼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应该学习匡衡克服困难,刻苦读书,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胸怀大志,勤奋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本领的人。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大唐的政治、经济、文化蓬勃发展,成为海外各国学习的对象。在此之前,日本和大唐摩擦不断,眼见大唐盛世璀璨夺目,文化贫瘠的日本决定派使者前往大唐学习。日本为了博得

  • 李清照和朱淑贞:同样的才气,不同的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在以男子为尊的古代,可以留名传世的女子,本身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女人。尤其是在才华当中胜于男子的女人,更是优中之优。李清照,但是这样的存在。我们知道李清照留下很多的词,他的故事,他的词都被我们所熟悉。可是和他有着同样才气的朱淑真,却没有李清照这样的名气,到底是因为什么,这两个同一时期同样有才华的女子,却

  • 最美杨贵妃为拍戏增肥30斤,因减肥落病根星途全毁,如今成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杨贵妃这个角色,历来翻拍这个角色的人也是非常的多。像范冰冰饰演的杨贵妃也是一度受到网友们的追捧。但是说起范冰冰是否能将杨玉环的圆脸演绎出来,目测就不大可以了。饰演杨贵妃的演员也是非常多,都是百里挑一的大美女,有林芳兵、李丽华、冯宝宝、范冰冰、殷桃等等,每一个都国色天香,风情万种,而最被观众认可的则是

  • 李清照办过离婚手续,宋代如何看待离婚的女性?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而且在传统的古代社会之中,很少会有夫妻离婚。因为在那个时候,男性拥有迎娶很多妻子的权利,因此大多数男性并不会选择将已经和他结婚的女子用修书的方式和她离婚。大家会发现,在古代若是有女子首先提出离婚请求的话,那在当时是一件很轰动的事情。毕竟拥有这样胆量的女性在当时的社会之中并不算多,由于当时思想比较的

  • 淝水之战中,东晋为何能以少胜多,取得最后的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南淝水,淝水之战东晋为啥赢了,淝水是什么水

    这一时期也曾诞生不少强大的政权,比如苻坚领导下的前秦就逐步统一了北方,后来壮志雄心的苻坚集结重兵,企图攻破长江天险,一举击败东晋政权,统一全国,没想到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最终竟是东晋以少胜多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又是为什么呢?一,在谢安领导下,团结所有力量抗击前秦当时东晋士族力量强大,政权一直把持在王导

  • 武则天治国有贞观遗风,为何不传位给女儿或侄子,而是还政于唐?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贞观23年武则天的地位,贞观遗风结局,贞观遗风指的什么意思

    一、武则天为什么不传位给太平公主武则天能够成为一代帝王,她的女儿自然也可以成为储君,据史料记载,太平公主也是一位绝顶聪明、深谋远虑的人物,性格与母亲十分相像,并且深得武则天的宠爱,尤其是武帝执政时期,也允许太平公主参与政事的商议,培养她的能力,以此来看,武则天传位于她也是极有可能的。但由于子随父姓天

  • 李清照是基于什么原因成就了宋朝婉约词的高峰?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清照婉约含蓄的诗句,宋代君主对李清照评价,宋朝李清照长相特点

    李清照在诗词上面,非常的严格。就像我们今天的人一样,在自己的专业上都非常严苛。如果大家看过李清照的词就会发现,其实她的词并不深奥。知道稍微学过古文的中学生,都能够看得明白。这便是李清照的一个特色,她比较擅长使用白描的手法,在用字上面追求浅显易懂。而并不像其他的一些文人一般,故作深奥。这种方法看似很简

  • 前秦兵多将广,淝水之战中,为何东晋能够以少胜多?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南淝水,东晋淝水穿越事件,淝水是什么水

    一、东晋内部团结,全力对抗前秦的进犯司马睿的能力并不是很强,他之所以建立东晋,王家氏族是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从司马睿开始,东晋政权实际上已经旁落,一直王导、桓温、谢安等人掌握。既然政权没有在司马家的掌控中,这反而激起权贵们保护国土的决心。尤其是东山再起的谢安,明白事理,分得清谁重谁轻,与掌握西府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