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东汉政权就已经名存实亡了,那他为何出现这种局面的呢?
一、豪强政治
地方豪强势力,在秦汉之际就已经开始形成了,随着他们势力的扩大,土地兼并的加重,势必危害中央的统治和利益。
为了稳固中央的统治,地方豪强固然是中央政府抑制,甚至是打击的对象。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一直没有放松对地方豪强的监管,不过从汉宣帝开始,陵邑制的没落,豪强势力重新发展起来。
而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则是依靠地方豪强统一的天下,称帝后,宅心仁厚的刘秀一直没有打压他们,这就造成豪强势力的壮大,逐渐形成门阀。
中央政府强大时,他们就已经开始阳奉阴违了,一旦中央政权没落,就是他们搞割据势力的开始了。
二、和中央集权的内斗和衰落
汉灵帝之前,虽然东汉的豪强势力已经非常大了,但与中央政府一直有着微妙的平衡,而将这种平衡逐渐打破的,则是中央统治阶层之间的内斗。
东汉中后期,即位的皇帝年龄都不大,根本没有独立处置朝政的能力,所以所有事务就要交给太后。为了维系自己的权威,太后就要依靠自己的娘家,外戚势力得以壮大,在不断膨胀下,甚至到了无法操控威胁皇权的地步。
逐渐长大的皇帝,为了与外戚争夺政权,只能依靠身边的宦官,一旦在他们的帮助下将权力夺回,那这些宦官必然成为首功之臣,得到皇帝的信任和嘉赏,外戚集团虽然被打压,甚至被铲除,但新起之秀——宦官集团则成为新的势力集团。
汉灵帝病逝后,何进与“十常侍”的争斗,诱发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的火并,后来袁绍趁机率军攻进禁宫,将宦官诛杀,自此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全部覆灭,中央集权落入军阀手中,也就有了地方军阀割据局面的开始。
三、黄巾军起义
东汉末年,灾荒连年,官宦贪污腐败,根本不管百姓的生死,最终导致黄巾军起义。这次农民起义声势浩大,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尤其是镇压起义军过程中,将中央政府的财力消耗殆尽。
为了消灭这些农民起义军,朝廷只能赋予地方官员过多、过大的权力,这些权利包含政治、经济和军事,虽然黄巾军起义最终被镇压,地方豪强势力却得以壮大,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此时的东汉王朝已经算是名存实亡了。
总结
综上所述,东汉末年的地方割据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可以追溯到汉光武帝,门阀集团的形成,中央统治阶层的内讧,地方权贵势力的壮大,一点点推向这个局面,而地方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也就是上百年中原大地战乱纷争的开始,也是百姓疾苦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