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鳌拜,许多人都认为他是个擅权专政的奸臣,甚至有篡夺皇位的举动。在许多影视作品和小说中,鳌拜的形象和大部分人的印象是一致的。
然而如果读过鳌拜的历史,便会发现鳌拜的形象并不是这样的,又或者说并不仅仅是这样。鳌拜固然有不可饶恕的错误,但是他也并非真的一无是处。
如果真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奸臣,那他大概也不会拿到那么大的权力。
历史上真实的鳌拜,和影视作品中的鳌拜形象有一些出入,早期鳌拜还是一名忠勇纯臣。
那么,真实的鳌拜究竟是怎样的,他是忠臣还是奸臣,康熙皇帝为何一定要杀了他?
功勋卓著,多次遇险后鳌拜独揽大权
在还未成为辅政大臣以前,鳌拜和擅权专以及篡夺皇位这两个词基本没有关系。鳌拜为清朝效力的时候,正是皇太极率军和明朝作战的时期。
满族是女真族的后裔,女真族是北方游牧民族其中一支,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上马为兵,下马为民,这一点和中原政权实行的府兵制比较像。
但相比于府兵制,北方游牧民族的战斗力要高出许多。鳌拜年少时就已经以武艺高强而闻名,随后和阿济格一起出征作战。
不久后,皇太极率军攻打皮岛。自从明军占领皮岛之后,皮岛就成了皇太极的一根肉中刺。不仅是他的肉中刺,还是他父亲努尔哈赤的遗憾。
努尔哈赤生前多次攻打皮岛,都没能攻下来,所以皇太极每天为此担忧。
战役打响后,清军分两路攻打,鳌拜所在的那一路负责在主力的掩护下登上岛屿。但是因为明军占有地理优势,清军本想偷渡上岛的计划被发现,于是只能强行登岛。
强行登岛,意味着会有极大的生命危险。在多次冲锋都失败的情况下,鳌拜作为统帅亲自登上船只强行登岛。
鳌拜凭借着高强的武艺和不惧死亡的胆识,一路横冲直撞,竟然真的突破了明军的防线。防线被突破,明军气势大跌,随后被蜂拥而至的清军击败。
此一战,鳌拜名扬三军,在论功行赏的时候,鳌拜获得首功。
自此之后,皇太极十分赏识鳌拜的军事才能,对他委以重任。鳌拜一次次地出生入死,积攒了卓越的功勋,他在八旗军中的威望以及在朝堂上的话语权越来越重。
然而鳌拜的路走得并不是很顺畅,皇太极的忽然病逝,让正在走上坡路的鳌拜忽然开始走下坡路,甚至差点因此被杀。
皇太极的猝然离世,使得皇位的继承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
此时皇位的争夺者主要是掌握两白旗的多尔衮和掌握两黄旗的皇长子豪格,双方的实力差不多,这就导致双方谁也不服谁,矛盾冲突也就越来越剧烈,大有兵刃相见的可能。
在这一场矛盾冲突中,鳌拜身为镶黄旗的统领,坚定地站在了皇长子豪格的一边。因此,鳌拜和多尔衮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皇位争夺的结局是不属于任何一方,福临获得皇位继承权,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福林年幼不能处理事务,于是作为摄政王的多尔衮理所应当地掌握了军政大权。
一开始,多尔衮希望鳌拜能为自己作用,但鳌拜坚定地站在了豪格一边,豪格死后,鳌拜又站在了顺治皇帝一边。
既然不能为他所用,多尔衮就多次用手中的权力倾轧鳌拜,自从多尔衮掌握大权之后,光是要以死罪处死鳌拜的事情就不少。
不过碍于顺治皇帝以及鳌拜本人的战功,多尔衮始终不敢这么做。多尔衮可以做的,就是不让鳌拜参与战役,这样鳌拜的话语权就会越来越小。
虽然多次面临杀身之祸,但鳌拜一直没有向多尔衮屈服,他一直坚定地拥护年幼的顺治皇帝。直到多尔衮逝世之后,鳌拜才得到顺治皇帝的重用。
顺治皇帝在位期间,鳌拜从来没有任何不忠的举动。然而当年幼的康熙皇帝即位以后,鳌拜忽然体验到了多尔衮的感觉,他也成了摄政王。
虽然一共有四个辅政大臣,但鳌拜掌握实际的话语权。突然而至的权力,让鳌拜逐渐迷失了自己,从而犯了不少的错误。
利欲熏心,鳌拜逐渐在权力的引诱下迷失自我
康熙皇帝的四位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
苏克萨哈虽然也是辅政大臣之一,但是他是其他三人的敌人,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正白旗的领主,多尔衮也曾经是,所以索尼和鳌拜敌视他。
遏必隆是个墙头草,他也敌视苏克萨哈。
因为这个原因,鳌拜和当年的多尔衮的地位基本差不多,都是掌握了朝堂大权的权臣。
从这一刻开始,鳌拜就开始在扩大自己的实力,想要铸造“一言堂”。
对于自己人,鳌拜自然是多加提拔,但是对于那些不愿意依附他的人,鳌拜的手段比起多尔衮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时鳌拜和一个名叫费扬古的大臣有矛盾,但费扬古本人并没有什么大的错误,尤其是处理政务上没有问题。他唯一犯的错误,就是没有顺从鳌拜的意思。
以前的鳌拜或许什么都不会做,但此时的鳌拜打算用费扬古杀鸡儆猴,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势力。当然鳌拜不会捏造莫须有的罪名,他在等待费扬古犯错。
费扬古知道鳌拜想对他下手,因此一直十分谨慎,对自己的行为也多有克制。但他管得了自己,却管不了自己的儿子倭赫。
因为鳌拜针对自己的父亲费扬古,倭赫便故意给鳌拜难堪,后来倭赫擅自骑御马,又使用了皇帝才能用的御弓。鳌拜的眼线遍布朝堂,倭赫的事情自然很快被鳌拜得知。
倭赫的罪过无论放在任何时候都是大罪,因此鳌拜下令将倭赫斩首,然后借着这个机会,处死了倭赫的父亲费扬古,并铲除了一部分和他有分歧的势力。
自此之后,鳌拜在朝堂的势力越来越大,康熙皇帝年幼,鳌拜的权力和皇帝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
弄死费扬古之后,鳌拜便把枪口对准了一直看不顺眼的苏克萨哈。同为辅政大臣,但苏克萨哈和鳌拜比起来,显然实力弱得多。
对于鳌拜来说,他确实很想弄死苏克萨哈,但是苏克萨哈和费扬古不一样,苏克萨哈再弱,但名义上也是辅政大臣,和他是平起平坐的身份。
如果真的像弄死费扬古一样弄死苏克萨哈,鳌拜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所以鳌拜一直在等待合适的时机,不久后,鳌拜等到了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时机。
清朝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明朝的制度,但对于满族的习俗也有一定的保留,例如圈地行为一直没有禁绝。
圈地是满族贵族占有土地的一种方式,对农田有很大的破坏,因为满族贵族大部分会将圈地得来的土地当作牧场。
鳌拜是镶黄旗的领主,苏克萨哈是正白旗的领主,他们之间积怨已久。在多尔衮担任正白旗领主的时候,他的一个行为给苏克萨哈挖了一个坑。
当时多尔衮因为自身需要,将原属于镶黄旗的土地和正白旗的土地做了一次交换。鳌拜认为原属于镶黄旗的土地要比正白旗的好,所以这对镶黄旗来说是不公平的。
多尔衮在世的时候,鳌拜并不敢提出这个问题,但现在他掌权了,他就不能让镶黄旗吃亏。于是鳌拜以正白旗强占镶黄旗土地为由,要求苏克萨哈归还土地。
苏克萨哈知道这是鳌拜故意为之,便没有阻拦。
但是在实际实行的过程中,负责这件事情的官员发现一个严肃的问题。多尔衮换地的事情已经过了二十多年,人们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生活,并不愿意更换土地。
不仅是百姓不愿意,就连当地的贵族也不愿意换回去。百姓不愿意,换地的事情就很难办下去。鳌拜等了许久,也没有得到想要的消息,得知换地没有成功进行,鳌拜便认为这是苏克萨哈在暗中作梗。
鳌拜十分愤怒,他打算以此为由弄死苏克萨哈。鳌拜将这件事添油加醋上报给了康熙皇帝,但他只是走个过场,因为他认为康熙皇帝一定会同意的。
但让鳌拜没有想到的是,年幼的康熙皇帝竟然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并没有答应杀死苏克萨哈的要求。
本来鳌拜是需要继续等待的,然而鳌拜没能忍住,他竟然在康熙皇帝没有同意的情况下,擅自下令处死了苏克萨哈。
这件事情的发生,让鳌拜和康熙皇帝之间有了不可修复的裂痕。鳌拜的行为让康熙皇帝感到害怕,因为鳌拜已经触及了皇权不可饶恕的禁地。
不管鳌拜有没有造反的心思,这对于雄才大略康熙皇帝来说都是难以容忍的。
不过康熙皇帝知道自己暂时不是鳌拜的对手,所以选择了暂避锋芒,等到他有能力的时候,他一定要除掉鳌拜。
因为康熙皇帝的退让,鳌拜愈发膨胀,所作所为更加超出了一个辅政大臣的范围。康熙皇帝并不加以阻拦,因为他知道欲令其亡先令其狂的道理。
不久后,康熙皇帝实施了一个十分冒险的计划,虽然很冒险,但是他成功了。少年天子康熙一举拿下了鳌拜,将本应该属于他的皇权收回到自己的手中。
康熙没有杀死鳌拜,将他囚禁起来,但鳌拜并没有活得很久,一段时间之后便死在了监狱里。
其实按照鳌拜的势力,他是有能力发动政变的,而且也有一定的胜算。
不过按照鳌拜的做法来看,鳌拜应该是没有这样的想法,一部分的原因可能是真的没有造反的心思,另一部分的原因则可能是对另一个势力的忌惮。
暗藏玄机,鳌拜虽罪有应得但也是替罪羊
鳌拜从独揽大权到死在狱中,一直没有造反的举动,就算是康熙皇帝对鳌拜治罪的时候,也没有造反这一项罪名。
鳌拜不敢这么做,是因为康熙的背后还有孝庄太后。孝庄太后是康熙皇帝的祖母,也就是皇太极的皇后。
皇太极死后,孝庄太后在幕后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她虽然在后宫,但是朝堂上的事情她也有一定的话语权。等到了康熙即位之后,孝庄太后的分量也就越来越重。
鳌拜虽然敢用违法乱纪的办法铲除异己的,但是要和根基深厚的孝庄太后作对,鳌拜还是没有这个胆子的,就算他真的有,也未必赢得了孝庄太后。
康熙皇帝处死鳌拜,其实也是对孝庄太后把握朝政表示出的不满。在康熙看来,后宫干政和权臣擅权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区别,他们都是皇权的威胁。
鳌拜的一项罪名是对康熙母亲的不尊敬,其实这是强加在鳌拜身上的。这个罪名对鳌拜来说其实关系并不大,真正和这件事情有关的孝庄太后。
康熙皇帝的生母是汉人,但是孝庄太后是蒙古人,和康熙皇帝的生母佟佳氏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因为在孝庄太后的认知中,汉人永远低一等,但实际的情况则是佟佳氏的地位仅在她之下,分走了后宫很多的权力。
孝庄太后很喜欢康熙,但是她不想看到佟佳氏成为她和康熙之间的阻碍,因此想了很多办法打压佟佳氏的权力。
对于康熙皇帝而言,不管是生母佟佳氏还是祖母孝庄太后,他都十分尊敬,他不能直接对她们下手。
为了用最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所以这个罪责就只好安在了鳌拜的身上。
一个人的善恶忠奸并不是绝对的,这只是历史人物的一个标签而已,它并不能代表一个历史人物的全部。人是多面立体的生物,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的人是不一样的。
看待历史人物,应该辩证地看待。
鳌拜曾经是一个忠于清朝忠于帝王的臣子,可以称其为忠臣,但他后来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说他是奸臣也不为过。
参考资料:
《清史稿》
《四库全书》
《清世祖实录》
《清圣祖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