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十二年
2023-02-21 20:49
浙江
已关注
来源:腾讯网 作者:张一湖
左宗棠“荆棘坦途”之“英国章程”
英国早于光绪二年左宗棠西征大军出关及收复北路之际,就提出替阿古柏乞降,并提出帮助调处的“美意”,被左宗棠拒绝。但是,英国为此事所做的“努力”却远远没有停止。中国国内李鸿章等人和为“马嘉理案”而出使到英国的郭嵩焘,也积极呼应英国的调停,提出许多“高明”见解,而以左宗棠的同乡、亲家冤家郭嵩焘的见解尤为“高明”中之“又高明”者。
(一)郭使高论
大清国钦差大臣署理礼部左堂郭,为照会事:
右照会大英总理各国事务伯爵丞相德。(《郭嵩焘全集·书信·致德尔贝》)
郭嵩焘在“一曰喀什噶尔宜割与雅古刊(即阿古柏)”一节中说:
惟喀什噶尔之地逼近安集延,其势不能筑葱岭为长城以遮遏之。浩罕诸部并于俄罗斯,回部余民乘喀什噶尔之乱袭据其地,犹慑中国之威而思托为附庸。去岁威妥玛代为之请。嵩焘谓当俯顺其心,与为约誓,令缴还各城。但得一镇守乌鲁木齐之大臣,信义威望足以相服,可保百年无事。若徒恃兵力攻取,旷日持久,耗费无已。幸而克捷,而回部遗民必走投俄罗斯以相比附,构兵纵掠,终岁骚动,徒使俄人乘间坐享其利而中国承其弊,未知所以善其后也。夫经国者务筹久远,主兵者惟取进攻,是以弃地之议不能出之将帅也,惟恃朝廷权衡缓急轻重,秉成算以宣示机宜,而后将帅之威伸而朝廷之恩乃深入远人之心,使之俯首而遵约束。故以谓威妥玛之代请,实机会之不可失者。(《郭嵩焘全集·书信·致李鸿章》)
郭嵩焘的意思是,如果中国军队攻打喀什噶尔,则安集延人会投奔俄罗斯,今后还会继续骚扰边境。所以,不如让他们在喀什噶尔建立国家,向中国称臣,那样的话,就可以保得“百年无事”。他为中国没能及时答应威妥玛的代请、让阿古柏在喀什噶尔立国而感到深深的惋惜(成了“惋惜专家”了)!
按照郭嵩焘的说法,谁侵占了中国的领土,中国就把领土割让给他,让他称臣,侵略者则会帮助中国守好边境!
他说,新疆地方,中国则只需在乌鲁木齐派驻一位大臣镇抚,即可保“百年无事”。那么,此前伊犁有将军驻守,乌鲁木齐有都统、提督驻守,喀什噶尔有总兵驻守,还有数不清的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协办大臣,为什么没能够保住“百年无事”呢?郭嵩焘自称上通周秦汉唐,那么,周秦汉唐以来,有哪一个朝代让侵略者为自己守卫边境了呢?
且不要急于责难郭嵩焘,郭嵩焘毕竟自认为是古往今来的大人物,所以,其对伊犁的处置肯定更有妙招。郭的妙招是:
果然。果然。郭氏妙招出来了,一共是两招:
第一,我们要收回伊犁,俄罗斯尽管出价,越高越好,然后,我们就按照俄罗斯出的价格,把伊犁卖给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办理呢?因为俄罗斯是不会归还伊犁的,所以我们也就不需要坚持去要,我们用这样的“妙招”把伊犁卖给它,就可以避免打仗,至少也可以保数十年之安(郭嵩焘祖上是在湘阴县城三井头开钱庄、放高利贷的,他这一招应该是祖传秘方)。
第二,俄罗斯还占着我们黑龙江以西的地方。我们先把那块地方收回,然后再拿那块地方与俄罗斯交换,换回伊犁。
……(此处已无话可说)
“流传百世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郭嵩焘用以自诩的这两句话还不是最过瘾的,最过瘾的还有:
往与宝相(指大学士、军机大臣宝鋆)论今时洋务,中堂能见其大,丁禹生能致其精,沈幼丹能尽其实,其余在位诸公,竟无知者。宝相笑谓嵩焘既精且大。
李鸿章不过能见其大,丁日昌不过能致其精,沈葆桢不过能尽其实(除此之外再无他人),而唯独湘阴三井头老郭则“既精且大”,七百余年以来第一人!这就是郭嵩焘。
李鸿章读了郭嵩焘的信,大概也颇哭笑不得,次于致朋僚信中称郭筠仙有“呆气”。作为挚友和政治上的同盟者,李鸿章的“呆气”说当然是温情脉脉的。
但是,李鸿章与郭嵩焘毕竟气味相投,而且,割让喀什噶尔的主意他也是极力赞成的,所以,在这件事情上,他与郭嵩焘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灵魂碰撞,迸发出刺耳的嗡嗡共鸣。特别当他无奈地看到,割让喀什噶尔的“良机”即将彻底痛失的时候,他的心肝肚肠止不住的一齐乱绞,直至五味杂陈:
可以看出,李鸿章写信时,心情基本是沮丧的。因为,英国人“调处”喀什噶尔一事,事实上已经没有可能了。但是,还是有一点点值得他们二人为之兴奋的消息,那就是刘锦棠与左宗棠闹别扭了!李鸿章信中所说“顷来书”一语,说明刘锦棠写信给李鸿章讲了此事。
雕塑不错,使人们更知道汉奸及“汉奸后”
必须说明,郭嵩焘尽管因对左宗棠怨毒极深而莫名其妙地反对收复新疆,尽管在外交上附和、跟随李鸿章的投降论调,尽管“呆气”地提出处置喀什噶尔、伊犁的“妙招”,但是,作为公使,他仍然能够在主观上自觉地维护国家主权,伸张民族正气。
喀什噶尔应在中国收复之列,并无允准自立一国明文。现在中国正当用兵规复,而贵国特派大臣驻扎,则似意在帮同立国,与中国用兵之意适相违左。
从郭嵩焘给德尔比的函来看,他在行动上还是识得大体的,他做了作为一个驻外公使应当做的事情,而且是“主动有为”。但是,这并不说明他在思想上反对安集延占领喀什噶尔,而是相反。此后,阿古柏自毙,官军西进,英国人还是紧咬着喀什噶尔不放,必要得之而后安、而后快。
(二)“英国章程”
就在英国向喀什噶尔派遣使者之后,英国外相德尔比又正式致函郭嵩焘,提出调处“中国与喀什噶尔”交兵一事的“章程三条”。从郭嵩焘回复德尔比的函中,可以知道德尔比提出“章程三条”的大意:
第一条,阿密尔(阿古柏自称)现在所占据的国家,都可以归属中国管辖;
第二条,划清中国与阿密尔之间的界限;
第三条,中国与阿密尔相亲相爱,彼此相助。
英国的“章程三条”,加起来就是一个意思:分裂中国领土,保护阿古柏立国。
(三)郭使献策
郭嵩焘对德尔比的调停及其“息兵安民之盛心”深表感激,但是,对于德尔比提出的三条,郭嵩焘又提出了相应的补充意见与对策。
第一条,关于德尔比提出“阿密尔国”的问题,郭嵩焘表示赞成,但是,对于“阿密尔国”的疆界问题,郭嵩焘有更为具体的成算。他说: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郭嵩焘的心目中,“阿密尔国”的疆域应该是除库车、和阗以外的新疆西部地区,即以喀什噶尔为中心、包括阿克苏、乌什、巴尔楚克、英吉沙尔、叶尔羌在内的地区。他认为,这应该是中国和阿古柏“议和”的基础。
第二条,关于划界的问题。郭嵩焘告知德尔比,此事必然会交由左宗棠去办理。那么,在办理划界之前,阿古柏必须先将应该交还给中国地方(指上条所说“阿密尔国”以外的地方)交还给中国,这样,左宗棠才能够有办法实施。——郭嵩焘其实是暗示英方,先要对左宗棠做些让步,否则左宗棠不会同意,中国与“阿密尔国”划界即不能成功。可见郭嵩焘内心是多么的诚挚与迫切!
第三条,关于“彼此相助”的问题,郭嵩焘着重提出:
郭嵩焘此条的意思是:阿古柏今后全仰仗英国保护,只要英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担保阿古柏今后不会再侵扰中国,那么中国与阿古柏就可以彼此相安,“彼此相助”。
英国人说让阿古柏立国,可以全归中国管属。而郭嵩焘则坚持说阿密尔所归依,全恃英国为之保护,并要求英国为之担保。这样一来,阿古柏所据国还是中国的“属国”吗?当然,英国人原本正是这么想的,但是人家不好意思先说出来,郭嵩焘则急人所急,先把这事给“定”了。“能以礼让为国乎?”,郭嵩焘读的“圣贤书”,他对英国人,真是“礼让”到家了。
郭嵩焘作为中国驻英公使,擅自与英国讨论出让国家领土主权,这恐怕已经不是“呆气”的性质了。
关于喀什噶尔一节,郭嵩焘为自己的高招怦怦心跳,兀自还向总理衙门保密。但其中究竟是什么货色,则早已天知地知,并迅速在英国、在中国国内传开了。
(三)“请赴肃州大营”
随着西征的进展,英国政府更加紧了“调处喀什噶尔”的行动。英国政府一面通过外相致函郭嵩焘,一面派遣驻中国人员向中国总理衙门交涉,同时,还派出所谓使节到喀什噶尔活动。中英之间一场新的外交风暴眼看就要骤然爆发。
朝廷忙寄谕左宗棠,称:
郭嵩焘奏,英人照会调处喀什噶尔事宜,并传闻俄古柏病殁各折片。据称:英国得尔比屡遣威妥玛为喀什噶尔调处,照会章程三条,意在护持安集延;又闻喀什噶尔俄古柏病殁与古拉尔地方,等语。该侍郎所奏各节,于新疆南路军务得手情形自尚未悉。着左宗棠将郭嵩焘所奏体察情形,斟酌核办。(《大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
此前,这种事一般都由总理衙门发函通报左宗棠,征求左宗棠的意见。左宗棠是大学士,与总理衙门诸大臣平起平坐的,大家只能商量,左宗棠表明态度与意见,总理衙门也不好驳回或是要求更改。这回,兹事体大,极度敏感,所以,处置也就升格了,改成了由皇上亲自降下谕旨。朝廷这样做,一是要认真听取左宗棠的意见,二则是希望左宗棠不要太得罪英国人,惹出祸事来。一个“马嘉理案”的《天津条约》此时还搁在英国议会里尚未结案呢!
面对英国人的一再无理取闹和朝廷的一味顾忌以及李鸿章、郭嵩焘等辈的一意逢迎,左宗棠再次耐心地、当然更是充满底气地向朝廷陈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安集延本来是浩罕国四部落之一。浩罕国被俄国人吞并了,安集延帕夏占据我回部十余年,英国人暗地里支持、保护他也十余年。那时候,帕夏占我回部,又进攻和控制北疆,从没听英国人说过半句话。
现在,中国政府要收复故土了,英国政府反而跳出来,要“主持公道”,要用我们的领土为安集延立国,这是什么道理和逻辑?那么,英国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占据喀什噶尔,作为其对抗俄罗斯、阻止俄罗斯进占印度的企图。这就是拿我们中国的领土,为英国保卫印度,而且中国这块领土最终也将是英国的。而一旦英国成功控制喀什噶尔,那么,俄罗斯更有借词不归还伊犁。因为,俄罗斯当初“代复”伊犁的理由就是为了防止阿古柏、防止英国接近俄罗斯边境。这样一来,俄罗斯在伊犁,英国在喀什噶尔,一北一南,你追我赶,蚕食中国疆土,不需要多长时间,整个新疆就都是英国和俄国的了!
然而,这位博古通今的“星使”是否知道,汉代酒泉地方氐、羌叛乱,光武帝平定叛乱后,仍然委任氐、羌首领为君长,那是因为氐、羌原本就是酒泉地方的土著民族,或者说,这里原本是他们的固有领地,只是后来被汉朝收归管辖了。那么,阿古柏安集延是喀什噶尔的原著民吗?喀什噶尔是阿古柏安集延的固有领地吗?
针对郭嵩焘的怪论,左宗棠一针见血地指出:
对于英、俄两国的争斗,左宗棠说,英国、俄国都是与我相交往的国家,他们之间的相互争斗,我们管不着,但是,牵涉到我们的领土,我们就不得不管。他说:
臣奉职边方,才疏德薄,致启远人轻视之心,无所逃罪。惟以局势言之,我愈示弱,彼愈逞强,势将伊于胡底!亦惟有勉竭驽钝,不顾目前成败利钝图之而已!
左宗棠的答复,一句话:不管打得赢打不赢,我会跟侵略者打到底!英国人不管派谁来,只管到肃州大营来找我左某某!
(四)郭使神伤
左宗棠对英国人的斥责和坚决不准英国人“调处”的态度,让郭嵩焘黯然神伤。他为左宗棠误会了英国人的一番“好意”、“诚意”而感到非常难过,并自深深地抱怨左宗棠的意气用事。他致信总理衙门说:
郭嵩焘的意思是,英国人保护安集延,不过是为了保护印度,保护自己的利益呀,他们对中国并没有什么恶意呀?人家就好心提这么点要求,而左宗棠竟然这样毫不留情面地给以斥责,这不是太让人家难堪了吗?
是啊,郭嵩焘太会替别人着想了,替别人想得太多了,而为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的民族则想得太少了。郭嵩焘出湖南,骂湖南为“愚顽之乡”(郭曾托好友在上海一带给他寻觅安家地方,不打算回湖南);出中国,尽说中国愚昧落后,而西洋则一切皆好,以致整颗心都被西洋熔化了。他考虑问题,首先要把西洋摆在前面,把中国摆在后面,特别是于对待他那么“友好”的英国,则更是诚惶诚恐、直恨不得以身心相许。
郭嵩焘写这封信的时候,左宗棠已经完全收复了南疆,白彦虎已经逃入俄境。郭嵩焘已经没有其它可以质疑、攻击左宗棠的武器了。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郭嵩焘很快就抓到了左宗棠的一个“短处”,得以“稍慰鄙怀”:
郭嵩焘说左宗棠借洋款用了一分二厘五毫的息银,吃了大亏了,其实则是指责左宗棠不该借用洋款用于打仗。郭嵩焘偏偏忘了,首先提出借洋款的,正是他的铁哥们沈葆桢!后来,丁日昌议借洋款两千万两,郭嵩焘自己在英国也积极掺和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郭嵩焘其实是一个把私情置于公义之上的人,是一个不识大体的人、毫无原则的人。
至于说借款利息高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拜郭嵩焘的铁哥们李鸿章、沈葆桢、丁日昌等的掣肘、阻挠所赐。如果沈葆桢等通同配合,借款也不至于生出这么多波折,让英国人、德国人坐地起价。
左、郭二公同起湘阴,并列“时贤”。然则郭侍郎与左太傅,何可同日而语?
郭氏列古,本无谓褒刺,奈后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