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这只是件小事,但是曹操却拿它做起了“文章”,认为“耳”不是个好词,认为崔琰不恭。于是便处罚崔琰剃光了头发去当奴役。这个惩罚对于崔琰来说简直比杀了他还难受,只不过崔琰远比曹操想象中坚强的多,为奴役的崔琰丝毫没有在意自身的形象,仍然谈笑自若,和以前一样。这样的神情传到曹操那后,曹操更加忌惮崔琰,曹操令文中说道:“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崔琰的谈笑自若被诬告成“虬须直视,若有所瞋”,曹操竟然信了。崔琰终于明白,原来曹操是想要他的命,随后,崔琰便自杀了。
崔琰的死成为一起冤案,当时就已经有人看出来,只不过碍于曹操的淫威,无人敢做声。崔琰不像孔融、许攸、娄圭一样仗着是曹操的老朋友经常对曹操不恭,崔琰只不过是想让这个世界公平、公正一些罢了,崔琰的死,让今后的朝代感到痛惜。
相信很多朋友对三国这段历史都不会陌生,也正是根据这段历史,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编写一部令人回味无穷的小说《三国演义》,其中,最令人难以忘记的一位英雄怕是非曹操莫属了。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凭借一人之力在乱世中开拓疆土,打下一片属于自己的地盘,为今后曹魏的建立奠定坚固的基石。乱世中的曹操是一位勇者,官渡之战,不惧袁绍十万精兵,于官渡大败袁绍;面对“飞将”吕布更是浑然不惧,将其斩杀。
战争的残酷,敌人的强大,曹操从没有惧怕过。然而,面对这个人,曹操却怕了,而且是骨子里的惧怕,他就是一身正气的崔琰。205年,曹操收拾完袁绍的两个笨儿子后,听闻崔琰的才能,便征召崔琰为别驾从事。崔琰跟随曹操也算得上人尽其才了,跟随袁绍时,曾向袁绍提出很多好的建议,可惜皆被袁绍拒绝。譬如:崔琰建议袁绍约束士兵,严于律己,袁绍不听;占据延津后,崔琰建议袁绍固守于此,顺应“天命”,袁绍不听,结果官渡之战惨败,没过多久,袁绍便一命呜呼。
曹操得到崔琰后,一直向崔琰‘请教’,崔琰给的答案,大多会令曹操肃然起敬。213年,曹操疑心病犯了,对于立谁为太子很是困惑,想要“明察暗访”一番,看看其他重臣的建议,崔琰便是其中之一。崔琰的身份比较特殊,他哥哥的女婿便是曹植。对此,崔琰回了一句话:“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曹操大赞崔琰大公无私、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