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因为看中了他的实力,隋文帝杨坚才派出了靠山王杨林诚意招揽,因为在小说中,罗艺是南陈的将领,他的岳父是南朝太宰秦旭,也就是秦琼在小说中的祖父,而罗艺的妻舅自然是秦琼的父亲,马鸣关总兵秦彝,应该说这样一个实力强大的家族,如果是按照小说的理论设定,他们可以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但小说再精彩,却不能改变大隋统一江山的历史常识,所以才有了罗艺为了与岳父形成掎角之势,北上攻占蓟州的结果。
然而,罗艺的做法看似高明,实际上却是自毁前路,因为分散军力是犯了兵家大忌的,可是不这么做的话,小说中的隋朝又怎么能击败南陈呢?所以只有缺少了罗艺的保护,杨林才能率军打败秦旭秦彝父子,“害得”秦琼成为孤儿沦落在民间。而罗艺在得知这一切后,当然怒不可遏地要攻打杨林,为岳父一家报仇。
面对着来势汹汹的罗艺,杨林派上了自己极为信任的两员大将,先锋官张开和纪曽迎战,当张开看到罗艺时,便被这位面如满月,髯须甚美的大将的气场镇住了,但明知取胜困难,也无法退缩,只能举起蛇矛,直奔罗艺而去,结果罗艺一见此将,根本没当回事儿,连枪都没拿,直接张弓搭箭,一箭射向张开,正中其哽嗓咽喉,张开便一命呜呼了。看到战友阵亡,纪曽大怒,纵马举斧支取罗艺,只见罗艺将混铁点钢枪一摆,奋起神威,不到几个回合,就刺纪曽于马下。
罗艺箭射张开,枪挑纪曽的神威,彻底镇住了靠山王杨林,面对着罗艺的叫战,杨林有些含糊了,尽管他也是堂堂的大隋第八条好汉,但面对罗艺时,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何况二虎相争,必有一伤,无论他俩谁输谁赢,对大隋朝都没好处。于是杨林开始做起了罗艺的“思想工作”,他对罗艺说,无论怎么打,南陈灭亡的结局不可改变,罗艺要斗到什么时候才是头呢?莫不如归属隋朝,自己保罗艺为北平王,岂不是两全其美?
面对这个提议,罗艺也觉得有些道理,便谈出了自己的三个条件,第一要自己永镇幽蓟,兵马钱粮都归他调度;第二是降隋之后,听调不听宣,不对杨坚奴颜婢膝,俯首帖耳;第三是自己在管辖区内要有生杀自专的大权。最终,杨林在禀奏皇帝杨坚之后,出于大局考虑,答应了罗艺的条件。从此才有了罗艺坐镇北平称王,培养出罗成,发扬光大《罗家将》等一系列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