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简历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封姜尚于营丘(后改临淄),建立齐国。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首任霸主。
一代贤相晏婴帮助齐国“三世显名于诸侯”。
两次在单挑中击败战国时期第一强国魏国。
齐鲁文化底蕴深厚,稷下学宫学士辈出。
在地图上,齐国位于平坦的华北平原,三面临海,又是黄河的入海口,地理位置极为优越。
[var1]
战国后期的齐国
人口众多,战国峰值时达到400万以上,最主要的是经济发达,即使后期秦国最强,但是最富裕的还是齐国。汉高祖刘邦把最疼爱的儿子刘肥封于齐地,就是因为这里富庶。
强劲的实力
齐国从姜子牙开国到秦始皇统一,经历了八百多年,可以说是一个老牌的强国。春秋五霸里有他,战国七雄里也有他,而且分量还很足。
乐毅曾经连下齐国七十余城,只剩下剩莒、即墨仍在坚守,但仍然能够反败为胜,满血复活。
虽然换了掌门人,以前是姜姓,后来改田姓了,不过不影响他在以后角逐中的地位,即使虎狼之师的秦国,也要称呼齐王“东帝”。
齐国的农业、商业、手工业极其发达,加上人口红利和本身的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优越性,渔、盐行业也带来大量的财富,齐国有逆风翻盘的资本。
人才的积累
当年乐毅打到画邑,听说有个贤者叫王蠋。于是派人请他相助,王蠋不干。派过去的使者威胁他,如果不去就屠城!王蠋叹道:“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于是上吊自杀。齐国不缺有气节的人在。
技击之士,杀敌一人,获金八两,齐国不缺奋勇杀敌之人。
临淄“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齐国不缺可以充当后备军的人口。
[var1]
另外齐国有发达的教育,有专门培育做官的机构,为其输送人才。
就是这样的“优等生”,一个政治上君明臣贤,经济上碾压众人,文化上首屈一指,军事上齐秦争霸的国家,为什么却不能做到一统中原,反而在最后不战而降了?
电视剧《大秦帝国》里有一段话说的很透彻:
齐国之强,明君吏治之强。遇明君则强,遇常君则弱,遇昏君则亡。
人治的随意性
几十年或几代人的治理的成效,毁灭只要一瞬间。齐桓公当年威风八面,晚年却因为错信小人,导致尸体臭了也没人管,霸业瞬间坍塌。
齐威王和齐宣王任用贤臣,使得齐国大治,成为战国中期实力最强的国家,可是到了齐湣王时期,好虚名,称东帝,灭宋国,南侵楚国,西侵三晋,北侵燕国,树敌太多,导致五国共同攻齐,几致灭国。
君贤臣能,国家就能强大,否则,就会有被吞灭的危险,这就是人治的不稳定。
战略上的失误
按理来说,齐国本身实力强大,根本不用去理会中原之争,一心一意谋发展,别人也不敢招惹你。
可是偏偏怀着颗不安现状的心,想要别人认可、臣服他,这和当今的米国相似。三晋之争,他要去插一脚;燕国韩国那么远,他要去给一锤;就连楚国秦国,他也要去试试拳头。可谓不作死就不会死,等到别人报团时,自己不再是对手,差点打的连家都没了。
[var1]
其次就是该好好打的时候不打,打赵国时还没有进行胡服骑射,国家弱小,本可以一举灭亡,可是却执意要灭宋国。宋国可是有后台和背景的,这倒好,把自己陷入了一场长久之战,国力大损。
而秦国后期进行兼并之战时,又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这时候想要置身事外了,可是当全部的战友被消灭时,齐国又怎么幸免于难。
地理位置不佳和作战时机不当
前文说了齐国的地理位置优越,这只是针对经济方面来说的,可是在军事上,这可不是个好地方。
这个领域讲究的是战略纵深,有险可守。就是说进可攻,退可守。当年日军扬言要三个月灭亡中国,那是低估了中国的国土纵深和地形,一场持久战下来,日军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被打掉。
同理,秦国被六国围攻,函谷关都曾被打下来,但是秦国仍然没有被打垮,就是因为秦地多巴蜀之地,可以与敌周旋。而齐国不能,一旦军队打散,迅速便可以打下临淄,这是要命的。
[var1]
同样是1V多,秦国是以逸待劳,等到敌人士气大落的时候再与敌交战,曹刿即是用这招打败齐军。而齐国面对五国来攻,没有等到联军气落就开打,高估了自己实力,因为有后面之败。
齐国本是一支潜力股,一个可以改写中国历史的诸侯国,一个各方面都很出色的优等生,却在后面的发展中逐步被历史淘汰了,这和我们平时见过的大多数例子不正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