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细说殷商迁都历史,商汤立国定都于商丘,为何殷墟遗址却在安阳?

细说殷商迁都历史,商汤立国定都于商丘,为何殷墟遗址却在安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671 更新时间:2024/2/4 1:12:02

1.亳:商汤立国,定都于亳。商族本是夏朝的诸侯方国,后自上甲灭有易后逐渐发展壮大,并逐步从氏族制过渡到奴隶制。商汤即位之前,商族都城曾历经多次迁徙,《史记·殷本纪》便记载“自契至汤八迁”,商汤即位之时,都城在商丘(今河南商丘睢阳区西南)。

时值夏在位,夏朝统治已经风雨飘扬,商汤为了准备灭夏,便于夏桀十五年将都城迁徙到了亳(今河南商丘虞城县谷熟镇西南),后经二十年战争灭夏,于亳邑大会诸侯,正式建立商王朝,定都于亳。

2.嚣:为摆脱掣肘,仲丁迁都于嚣。仲丁是商朝的第十任君主,而从成汤立商到仲丁即位,商朝的都城始终在亳。仲丁即位时,虽然在父亲太戊的治理下,商王朝一定程度实现了复兴,但实际上各种乱象已经初现端倪。

由于商朝时王位传承尚未形成定制,商朝王位既有“父子相传”,又有“兄终弟及”。历经多年发展,当时商朝的王室子弟和贵族奴隶主实力已经极为雄厚,于是这些人开始不断争权夺利,对王位稳定造成了极大影响。而周围方国和夷族见到商王室内部争斗激烈,也开始纷纷兼并周边小国扩充实力,对商王朝的统治构成了威胁。

仲丁即位之初,由于无法平衡各方势力,为了摆脱这些王室和贵族的掣肘,不顾这些王室和贵族的反对,于即位同年便将都城迁徙到了嚣(也作隞,在今河南郑州西北)

3.相:为缓解内部矛盾,河亶甲迁都于相。仲丁的迁都虽然一定程度缓解了内部矛盾,但却无法根除,结果在其去世之后,商王朝还是围绕王位的争夺爆发了严重的内乱,史称“九世之乱”。在此期间,商王朝曾多次迁都。

仲丁去世后,他的兄弟们展开了激烈的王位争夺战,最终外壬继承王位,而由于王族内乱,商王朝开始衰落,外壬在位时邳和姺两个部落便发生了叛乱。外壬死后,其弟河亶甲继承王位,为了缓解王族内部矛盾,河亶甲即位同年便将都城迁徙到了相(今河南安阳内黄)

4.耿:为摆脱水患,祖乙迁都于耿。河亶甲在位期间,不仅通过迁都缓解王族内乱,而且为了重塑商王朝的统治权威,曾多次对外出兵讨伐方国,先是在大彭国帮助下迫使邳国归顺,后又征讨东部蓝夷,并通过征讨班方,迫使姺人臣服。在河亶甲的治理下,商王朝的内外矛盾皆有所缓和,为后来的祖乙中兴奠定了基础。

河亶甲去世后,其子祖乙即位,由于当时都城相地地处黄河中下游,祖乙元年时遭遇河水暴涨,在洪水泛滥的情况下,不仅百姓流离失所难以定居,就连都城也是朝不保夕。于是,在大臣巫贤的建议下,祖乙最终选择了迁都于耿(今山西河津)

5.邢:祖乙因水患再度迁都于邢。迁都于耿并未让祖乙摆脱洪水的威胁,在其即位第二年,都城耿便被洪水给冲毁了,无奈之下祖乙便又将都城于邢(今河北邢台)

祖乙迁都时,部分商朝公族并未跟随迁徙,仍然留在了耿地,祖乙便将弟弟祖丙封于耿地,建立耿国,而这便也是耿姓的起源。

6.庇:国力恢复,祖乙南迁于庇。在迁都于邢后,祖乙在巫贤的辅佐下,使得商朝的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恢复,之后为了王朝的全面复兴,祖乙又将都城南迁于庇(今山东菏泽郓城北、范县东南)

庇地靠近大彭国,因彭伯忠于商王室,因而可以作为王朝的屏障。此外,庇地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有利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此后,祖乙于庇营建都城,立宗庙、筑社稷、造营室,实现了商王朝的中兴,并化解了东南夷族对商王朝的威胁。

7.奄:王朝衰弱,南庚迁都于奄。祖乙去世后,商王朝内乱仍然极为严重,先是其子祖辛即位,祖辛去世后,其弟沃甲继位;沃甲去世后,王位又由其侄子、祖辛之子祖丁继承;祖丁去世后,他的堂弟、沃甲之子南庚继承王位。

由于持续的王族内乱,到南庚即位时,商王朝已经再度衰弱,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南庚便又将国都迁徙到了奄(今山东曲阜)

8.殷:为求稳定,盘庚经亳迁都至殷。南庚去世之后,祖丁之子阳甲继承王位。阳甲在位时,王族内乱已经一发不可收拾,奴隶主贵族之间甚至发展到了相互残杀,而阳甲作为国君已经无力控制这种局面。

阳甲去世后,他的弟弟南庚继位,为了终结这种混乱的局面,南庚先是说服已经因多次迁都而怨声载道的大臣百姓,于公元前十四世纪左右将国都迁回了亳,回到了成汤立国时的都城,之后又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殷都区)。盘庚迁殷后,推行商汤的政令,从此百姓安宁,商朝国势再度振兴。

盘庚迁殷后,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此后一直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商王朝覆灭,殷都始终都是商王朝的都城。商纣王执政时期,扩大殷都至沬邑(今河南淇县),并大修离宫别馆,称为朝歌

实际上,关于商王朝到底迁都多少次,至今仍有争议,主要集中于祖乙的几次迁都,具体一点就是关于“耿”、“邢”、“庇”是否为同一地区的界,因此商朝又有五次迁都和六次迁都之说

更多文章

  • 三国里唯一一个让曹操掉眼泪的人,如果他不死就不会有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智谋相近,两者皆聪明机警,谋略深远。两者智商不消说,而谋略和决断力郭嘉还在曹操之上。(曹操的智谋不消说,奸臣之所以奸,就是因为聪明;郭嘉的征吕布、袭辽东、以及曹操大的战略方针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智谋绝对不下诸葛亮)决策力互补。曹操是个性格多面的人,因为本质也是个犹豫的人。但是,每当曹操犹豫不决的时候,郭

  • 蜀汉到底叫“蜀”,还是叫“汉”?不用争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蜀汉算不算汉的延续,刘备的国号是汉还是蜀,蜀汉是属于汉朝吗

    其实从这场争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历史,很多人还是挺严谨的。这种态度应该值得我们去学习,但蜀国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呢?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蜀汉政权的称呼演变。根据陈寿《三国志》的记载,刘备在建立蜀汉政权时,使用的国号确实是“汉”。因为刘备一直是以刘氏皇族自居,就像当年的光武帝刘秀一样,他们都打的也是兴复

  • 司马懿的临终遗言到底有何玄机?答案都在这里,一起来看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司马懿临终遗言,曹丕临终托孤司马懿,司马懿临终之前是什么状态

    史书是这样记录他的遗言的:“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辅帝平九州,慎之!慎之!”这番话司马懿是对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说的,大意就是我司马懿一生在魏国做官多年,位极人臣,地位够高了。但是大家都怀疑我有异心,令我十分害怕。我死之后,你们兄

  • 汉末群雄:刘备诱杀韩暹杨奉,刘吕失和互生嫌怨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吕布览毕大喜,便遣陈登持书前去。过了数日,陈登趋回报吕布道:“韩暹、杨奉,愿为内应,专候将军进兵,会同击袁术,不致有误!”吕布因即起兵,带同张辽、高顺、陈宫、臧霸等一班将吏出城迎敌。行至数十里外,与袁术部将张勋相遇,张勋未敢交锋,闭营自守,静待各军接应;吕布即压营结垒,相去仅数百步。俄而喊声大起韩暹

  • 大秦帝国时期的人均身高有多少?和现代人比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基金的力量说到基因,最明显的差别就是黑人、白人和黄种人之间的差距,由于问题讨论的仅限于秦朝和现代人,所以这点就谈不上了。但却有一个很好的现实参考对象,那就是忽悠秦始皇,海外有不死仙丹的徐福,他带着出海的3000童男童女,东渡扶桑去了日本,相当于把秦朝时期的人口标本放到了完全不会有外来基因干扰的岛上生

  • 假如刘备统一了三国,可能最先被杀的功臣就是他们2个!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后世人都认为三国时候的风流人物在后来的太平盛世都不复存在。东汉末年三国演义里面的枭雄数不胜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吕布,也有聪明睿智的诸葛亮,但是里面的风流人物,一代枭雄刘备却更受人欢迎,只是这么一个胸怀大志的人物最后却没有统一三国,大家知道,三国里面刘备手下的得力干将很多,这些人真的可以和刘备同甘

  • 张郃敢骂张飞小儿,为什么就是不敢骂赵云?赵云比张飞还强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为什么张郃比张飞厉害,正史张飞打败过张郃吗,张郃为啥怕赵云

    在中国历史上,乱世总是充满厮杀纠缠不断,为了利益,又或者为了江山,各方势力割据一方,彼此厮杀多年之后,才最终分出一个胜负,出来一方势力夺取天下,在历史上的乱世之中,最为出名的还是三国时期,三国期间天下动乱,而刘邦却是高举着光复汉室的大旗收归人马,最后在乱世之中闯出了自己的一番天,至于曹操则是挟持天子

  • 春秋时期霸主齐桓公,共有十几个儿子,但没有一个是正夫人所生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var1]春秋时期,霸主齐桓公,共有十几个儿子,但没有一个是正夫人所生,大概是齐桓公太过花心,把正室夫人当成花瓶,陈列不用,所以连一个嫡子都没留下。众多庶子中,有一个叫公子商人的,一直参与群公子作乱,后来,经过数十年精心策划,终于登临君位,但不久后,他的伪善、荒淫、残暴,激起了侍臣的仇恨,最终被杀

  • 三国中,小吕布、小关羽、小赵云、小典韦、小孙策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小吕布:马超马超,无论是演义中,还是正史上,都是超级猛将,尤其是在羌人眼中,是无法战胜的“神威天将军”。马超和吕布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有勇无谋”,简单来说,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容易被人们所利用。如吕布被董卓用赤兔马收买,杀了第一个义父丁原,后来又被王允用貂蝉策反,杀了第二个义父董卓。曹操差点成

  • 山海经:女娲和伏羲留下7个姓氏,这7个姓氏是他们的直系后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大部分人的眼中,对于神话故事都是接受的,她代表的是上古人民对未来的期待,还有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如果说到人类的起源问题,我们一定会联想到我国的一个神话故事,女娲造人,但是如果将这个神话故事结合我们今天的科学来说,是非常不可能的,这个故事太具有神话色彩吧,其实就是上古人民是怎么理解人类是怎么来的。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