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秦赋》里,秦赵两国连年征战,到底有何恩怨?赵国其实挺冤的

《大秦赋》里,秦赵两国连年征战,到底有何恩怨?赵国其实挺冤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578 更新时间:2023/12/9 19:46:35

剧情开篇就是秦军围困邯郸,质赵的秦庄襄王秦异人命悬一线,秦始皇嬴政在赵国备受屈辱。然后赵王又几次想要伐秦,秦国挑拨燕国伐赵,又要求赵太子赵佾入秦为质。

可以看到,两国之间如此折腾,必然是有着深仇大恨的,那么这一段恩怨到底为何呢?

[var1]

秦赵两国同祖同宗,但矛盾也不少

稍微熟悉先秦历史的人,就应该知道秦始皇嬴政也被称为“赵政”,因为他是嬴姓赵氏。

秦国的祖先是恶来,而赵国的祖先是恶来的弟弟季胜,他们有共同的父亲飞廉,是商朝的重臣。

恶来因为反抗武王被处死,于是季胜就抚育了兄长的后代。造父就是季胜的后裔,因为给周穆王驾车平叛有功,获得的封邑是“赵”,所以就出来了一个嬴姓赵氏。造父就是赵国的始祖,恶来的后代也因此跟着以“赵”为氏。

但是之后恶来的后代中出了一个叫做“非子”的人,养马养得极好,所以就被封到了“秦”,这是秦国的始祖。

[var1]

按理说,这两个国家的统治者血缘关系要比其他绝大多数的诸侯国都近,二者合作起来应该更方便才对。

但很不巧的是,虽为同支,但两部分族人的命运不太一样。

秦嬴这一支人地处西陲,经常和西戎打仗,可以说他们的实力是打拼出来的,日子过得也比较苦;而赵国赵氏这一支是嬴姓的主干,本来是周王的属官,后来因为不满于周王室的衰退,才投靠了晋国,后来发展成了“六卿”之一。

所以,秦国赵氏和赵国赵氏其实交集并不大,非但没有认亲戚的打算,秦国和晋国还有着不小的仇怨,这其中自然也有赵氏族人的参与。

[var1]

都说“秦晋之好”,但实际上二者的关系并不是特别好,甚至晋国坏了秦国最为根本的国策,即东出中原。

秦穆公时期曾经“三定”晋君,意图操控晋国国政;而晋文公借着秦穆公的威势,平定内乱,最终称霸中原。

秦穆公本来想着借秦晋之间的友好关系参与中原的事务,使得天下卑秦的现状得以改变,但不料被晋国阻止,双方打了一场“崤之战”,秦军全军覆没。

之后的岁月里,双方互有征战,甚至晋惠公还被秦军俘虏了,这也是晋国的奇耻大辱。

[var1]

秦国也经常联合着楚国一同攻打晋国,使得晋国内部苦不堪言,这时候的六卿就有赵氏了。

造父的这一支赵氏族人后来和韩、魏一起瓜分了晋国,这就是赵国的由来。

所以可以看到,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恩怨不仅仅是后来赵国立国之后才出现的,在春秋时期秦晋之间的仇怨就已经和赵国的赵氏有关了。

但二者在战国阶段里的恩怨,就显得比较“有趣”了。

[var1]

秦赵“长平之战”是中了韩国的挑拨离间之计

进入战国时期,秦赵之间本来是不怎么互相攻伐的,因为秦国忙着抗衡的对手是魏国。

这个魏国继承晋国的底蕴最多,所以国力也最为兴盛,尤其是君王有雄心,吸纳了很多人才。

比如说李悝在魏国率先变法,使得魏国的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吴起入魏之后,又为其训练了一支所向披靡的重甲步兵,即魏武卒。

曾经吴起用自己训练出来的5万魏武卒大破50万秦军,一时间威震天下。并且就是在吴起的率领下,秦国几乎是被魏国压着打,逢战必败,河西之地就这样丢掉了。

所以说,当时秦国东出,最大的阻力是魏国而不是赵国,其主要的战争也都在和魏国进行。

[var1]

但是,这时间联手抗秦的可不止是魏国一个,而是韩赵魏“三晋”一同的功劳,只不过魏国是主导者而已。

赵国和秦国其实没有多少冲突,但因为“三晋”之间的同盟关系,它不得不参与进来。

终于,魏国因为自身强大的实力,身处四战之地,对秦国封锁,对楚国、齐国进行攻伐,对同盟的韩、赵两国进行压迫,以至于引起了诸国强烈的不满。

赵国率先和魏国反目,至此“三晋”直接的同盟关系被打破了,秦国东出的桎梏终于松动了下来。

当然,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主要攻伐的目标还是魏国,先收复失地,然后对其进行压迫和掠夺。

而就在这个时间里,赵国逐渐积累起来了雄厚的势力,和北部匈奴连番作战,其士卒善战、能战,不输于秦国军队。

这样一来,赵国就成为了“三晋”中新的首领,肩负起了合纵抗秦的重任。

[var1]

赵国擅长打防守战,秦国几次进攻都被廉颇等名将打得大败。《大秦赋》中的秦异人之所以去赵国当质子,就是因为秦军打了败仗,不得已才派去的。

但仔细想来,赵国也挺冤枉的,它只不过是按照正常方式积蓄国力而已,谁知道其他诸侯国不争气,国力没有它雄厚,这就使得它在秦国周边变得异常显眼。

尤为关键的是,秦国想要东出,一贯以来的阻碍就是“三晋”,不把这个区域的地盘打下来,是没有办法东出的。

春秋时期被晋国封锁,和晋国作战;战国时期被魏国等封锁,再和魏国作战;现在又出来一个赵国,不得已,还得和赵国作战。

[var1]

既然已经开打了,赵人的血勇之气也是非常足的,于是就摆开架势轰轰烈烈地打了起来。

这一打,就打出了不死不休的架势。而其中最为惨烈,也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就是“

长平之战

”了。

说起这个“长平之战”,它的导火索其实是韩国的一次挑拨离间。

话说,秦国这一次没打赵国,打的是韩国,战事进行得异常迅猛,以至于上党郡这个地方与韩国主体的联系被中断了,被攻破是早晚的事情。

韩桓惠王都打算把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了,结果没想到上党郡的郡守坚决不投降,于是韩王就派出了冯亭去接手降秦事宜。

[var1]

可是这个冯亭也很有自己的想法,他也不想投降秦国,于是就去了赵国,说要把上党郡献给赵王。

赵王一听自然很高兴了,送到嘴边的肉怎么能不吃呢?别人怕秦国,赵国可不怕,于是派了平原君赵胜去接收上党郡,封冯亭为华阳君,领上党郡守。

秦国见此状况大怒,他们在前面拼死拼活地血战,结果让赵国摘了桃子,这口气忍不了,于是率军猛攻上党。

赵国见此,派出了廉颇前去支援,但没来得及,上党已经被攻破了。

既然已经劳师动众了,自然不能就这么回去,于是双方就亮明车马,打了起来。

[var1]

廉颇不愧名将,使得劳师远征的秦军面对他的据守束手无策,于是散布谣言,说秦军害怕赵括,诱使赵王临阵换将。

赵括上任之后,推翻了廉颇防守的拒敌之策,意图出兵收复上党郡,这才有了白起坑杀40万赵国降卒的事件。

也正是这一战,赵国国力大损,国内青壮兵源几乎消亡殆尽,剩下的不是老人,就是幼子,以至于燕国都趁此机会想要伐赵,这就是《大秦赋》中吕不韦提出诱使燕国伐赵以解秦危的事情了。

只不过没成想被廉颇以少胜多,擒杀了主将粟腹,也说明赵国还是有一战之力的。

[var1]

可见,赵国赵氏这一支嬴姓族人和秦国嬴姓族人虽然有些渊源,但矛盾积累得也比较多。

但影响两国关系最为关键的不是这些矛盾,还是赵国在强大之后成为了秦国东出最大的阻碍,以至于两国不得不连年征战。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陆逊之孙,陆抗之子,称“太康之英”的陆机,八王之乱中如何作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陆机在太康时期地位,陆机陆逊陆抗,陆逊之孙

    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和长安的河间王,两王不约而同联合讨伐洛阳的长沙王司马乂。原因很简单。当初皇后贾南风为了能永久把持朝政,杀了司马炎指定的皇太孙;赵王司马伦以为太子报仇的名义诛杀了皇后贾南风,自己做了皇帝;在许昌的齐王司马囧联合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讨伐赵王,诛杀赵王后,成都王和河间王各回各处,齐

  • 《山海经》无肠人,他们吃下的食物如何消化?直到清代才解开谜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这两个都是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而中国古诗词中关于神话故事的创作并不在少数,许多的灵感都来自《山海经》。而在《山海经》中所描述的无常人,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他们吃下的食物要如何消化呢?这个谜团,直至清代才被解开。[var1]《山海经》的特殊“风味”谈及《山海经》,很多人便会想到那些光怪陆离的神话和生物

  • 东汉“大太监”蔡伦:不仅会造纸,还会造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如今,随着5G和各种通信渠道的发展,信息交流变得越来越简单,不但速度快,而且效率高,相比较古代的鸿雁传书、竹简传书,要快捷、简易得多。而对于书写载体而言,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人对此贡献很大,他就是蔡伦。古人的智慧让人叫绝,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确实改变了人类书写的历史。但你知道吗,发明造纸术

  • 关羽、张飞、赵云各娶了几个老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赵云一生娶了多少老婆,赵云张飞关羽前世是谁,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

    先来看关羽。据《三国志》记载,关羽有关平、关兴两个儿子(关索是民间传说),还有一个女儿关氏。另据《华阳国志》记载,曹操消灭吕布后,关羽曾对曹操说自己的老婆生不下儿子,请求将吕布部将秦宜禄的妻子杜氏许配给自己。曹操起初应允,但见到杜氏的美貌后就反悔了,自己把杜氏收了。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关羽至少有两任

  • 《大秦赋》郭开:陷害赵国两位功臣,后成为秦国功勋,结局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赵国谋士郭开,赵国丞相郭开的结局,赵国灭亡后郭开的下场

    《大秦赋》里,郭开经常给赵偃出谋划策。和一般的策略不同,郭开提出的策略,大多属于阴险招数。于是,在郭开的努力辅佐下,赵国没出意外的被秦国灭了。[var1]郭开辅佐赵王郭开一共辅佐过两位赵王,分别是赵悼襄王、赵幽缪王,也就是赵偃和他的儿子赵迁。当赵孝成王还在位时,郭开仅是赵偃身边的伴读书童。郭开有野心

  • 出奇制胜,兵仙战神,韩信背后的历史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而身为西汉的开国功臣的韩信,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关于他的成语,这些成语也可以说是将韩信生平的事迹概括了起来,那韩信的人生究竟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我们大概都听说过“胯下之辱”这个词,而主人公就是韩信,韩信在还没有出名的时候,曾在街上被一些恶少侮辱。拿着一把利剑要韩信做出选择,要么砍死恶少,要么从胯下钻过

  • 六年六战六胜,霍去病到底有多厉害?匈奴人的一首歌道尽了心酸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岳飞评价卫青和霍去病,汉武大帝刘彻和霍去病,霍去病为啥叫去病

    霍去病一生与匈奴大战六次,他马踏匈奴,横扫漠北、河西,六战六胜,成为汉匈战争史上的一个神话,甚至有人说他是为抗击匈奴而生。霍去病剧照生于单亲,长于富贵霍去病出生于公元前140年,他是卫青二姐卫少儿之子,虽然霍去病与舅舅卫青都是私生子,然而他们甥舅二人的成长经历却截然不同,霍去病出生时,他的家庭已经很

  • 《大秦赋》李斯“炮轰”六国,嬴政偷听,赵姬:你还是个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大秦赋嬴政与赵姬的对话,大秦帝国嬴政赵姬,嬴政背赵姬回咸阳

    他逐一指出六国的短处,楚国贵胄之间的尔虞我诈,赵国的生不逢时等,都让人唏嘘不已,而一句“再加我李斯囊助,何愁天下不得”的霸气言论,如果被老板听见了,难道不怕自己交代出去吗?[var1]虽然李斯各种训斥,但他的观点,也是客观事实,并没有因为喝酒,就出现言语有所偏颇的现象,而此时,李斯的穿戴打扮,也是和

  • 一对一死战不休的情况下,魏国和吴国有哪些人能打败关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很多人觉得关羽被《三国演义》过分神话了,但我想说的是,现实是就算是三国时期,武将单挑的事情也基本不可能发生。基于这种情况,那么想要斩杀敌方主将,只有两种方法,要么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要么就是俘虏后斩杀。巧合的是,颜良被关羽万军丛中给斩了,庞德战败被俘杀。要知道不管是颜良还是庞德,那都是不世出的名将,

  • 《大秦赋》:莫名其妙!樊於期为什么要放了燕太子丹?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大秦赋樊於期结局,秦将樊於期为什么跑到燕国去,樊于期为何要叛逃秦国投奔太子丹

    [var1]当然,五国的这次攻秦还是失败了,并且损失了大量的精锐,秦国的优势进一步扩大了。五国攻秦话说赵将庞煖带着30万五国精锐直奔咸阳,留项燕率军拖住秦军,他自己则前往围攻蕞城,不日就要兵临咸阳城下,而此时的咸阳守军连3万都不到。嬴政接受了王翦的建议,让其带兵夜袭项燕联军,以接引秦军救援蕞城。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