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周朝起源:甲骨文印证历史,难怪诗经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周朝起源:甲骨文印证历史,难怪诗经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750 更新时间:2023/12/24 15:15:00

周人始祖后稷之后,不窋(zhú)迁入了戎狄山林,即“自窜于戎狄之间”,直到古公亶父时迁徙到了岐山周原,由此才建立了“周国”,这时才叫“周人”,因此对于“窜于戎狄”十一代的姬姓周族来说,“周虽旧邦”无疑名不副实,而且“周为旧邦”似乎也没有依据。既然如此,为何诗经中却还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背后到底有何意思呢?

甲骨文中的周国:到底是谁的周国?

商王武乙时期(?―公元前1113年),古公亶父迁岐,从豳地迁到周原,于是将族称由“豳”(bin)改为“周”,由此建立了周国。然而甲骨文却显示,早在商王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在周原地区也有一个周国。

根据甲骨文记载,武丁时三大名将之一“崇侯虎”,封地在西安一带的崇国国君,曾多次率军征讨周国。后来,崇侯虎被污名化,在史记中向纣王谗言姬昌,导致姬昌被囚。

武丁时卜辞记载:“贞:令多子族眔犬侯剪周(剪灭周方国),由王事”、“丁未卜,侯.......弗敦周(敦伐周方国),八月”、“甲午卜,宾贞:令周乞牛多(子)”等等。

其中,武丁时的商周关系,起初剑拔弩张,商朝多次攻打周国,但后来用词变成了“令”、“呼”等。因此,或是武丁灭了周国,又原地封了一个周国,故而商朝可以命令它,或是周国战败臣服,于是商朝“令周乞牛多”等。

问题在于,武丁时征讨的周国,到底是谁,在传世文献上有没有留下印记?其实,反映上古风貌的怪诞书籍《山海经》给出了一个答案。

山海经中的周国:由后稷弟弟所建!

“周”只是一个地名,具体在“岐山周原”一带,生活在此的族群,都可以自称为“周”,因此“周国”也就自然早已有之。根据《山海经》记载,早在古公亶父之前,周原地区已有一个“西周之国”。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有赤国妻氏。有双山。”

也就是说,后稷和不窋的后人离开故乡,“自窜于戎狄之间”,而后稷弟弟台玺及其后代叔均等,则开发故乡周原,沿袭后稷的农耕事业,在此建立了一个“西周之国”。甲骨文中的“周”字,犹如一块块农田,印证了当时西周之国农耕发达。

在后稷后代流浪时,发展农耕事业的台玺后代却很兴旺发达,建立了“西周之国”,实力比较强大,于是才会挑战商朝。面对“小邦周”的挑战,武丁多次发动战争教训周国,甲骨文卜辞高达数十条,反映出商朝对“周国”印象比较深刻。

至于“西周之国”的命运,大概率是被灭亡了,因为后来的周国与商朝关系极为密切,而商周关系不太可能如此快速的转变。因此,“西周之国”被灭后,商王应该是又册封了一个周国,此周国与商朝关系密切,但存在时间应该很短,古公亶父迁岐之前早已灭亡。

不窋族人的去处:考古取得重大发现

不窋之所以离开周原,可能因为内部矛盾,即与堂兄弟叔均不和,或权争中失败,于是只好远走他乡,“自窜于戎狄之间”。问题在于,不窋族人到底流落到了何处?

根据史书记载,不窋从邰地(今陕西咸阳武功,距离岐山只有数十公里)出走,来到了北豳(今甘肃庆阳庆城县),后来公刘迁徙到豳地(今彬县、旬邑县一带),最终古公亶父迁徙到岐山周原。也就是说,不窋这一支在外流浪十一代后,又大致回到了故乡。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上述地图可见,不窋流浪之地,距离故乡邰地不算远,符合当时的交通条件。尤其公刘(不窋之孙)迁徙到的豳地,最近考古取得重大发现,在旬邑县发现商周“西头遗址”,如今可以确认西周在此筑城,驻守了一支守卫京畿的“豳师”,且可与史书记载互相印证,古公亶父迁岐前的豳地无疑应该在此一带。

因此,不窋这一支族人,虽然“自窜于戎狄之间”,但以豳地到“西周之国”的距离来看(今高速为120公里左右),双方应该存在一定的沟通,不窋后人必然保留着对台玺和叔均这支亲族的记忆,即公刘、古公亶父等知道台玺和叔均后代建立了“西周之国”。

对于“自窜于戎狄之间”十一代的不窋周族而言,“周虽旧邦”之说无疑名不副实,但对于在周原建立“西周之国”、武丁多次征讨的叔均周族而言,“周虽旧邦”之说无疑货真价实。

古公亶父迁岐之后,相当于延续了“西周之国”这一“旧邦”,周朝建立之后,自然就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了。

不过,可能由于周朝距离“西周之国”过于久远,或者周朝族人对台玺一支有所成见,所以并不愿意多谈“西周之国”(唯有山海经记载),只是含糊地用“旧邦”之说强调政权的合法性、以及周国悠久的历史。

参考资料:《山海经》、《史记》、《左传》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山海经》记载的三个神秘国家,已经被专家证实,有一个真实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山海经最吓人的照片,山海经白话文全文免费阅读,山海经中的国家有哪些

    想必大家一定对《山海经》这本书都有所了解吧,它是上古时期的一本志怪小说,这本说中记载的事情很多,涉及道德范围也很广,可以称的上是一本上古时期的百科全书,但是《山海经》也很神奇,从上古时期经历到现在,在这各朝各代期间,它一度被认为是一本荒诞不羁的神话小说,有些人不相信,有些人是不敢相信,但是在秦朝焚书

  • 陇县博物馆线上文物展系列 ——西周鸟纹方座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方座簋是青铜簋中较为特殊的一类,主要存在于西周时期。张懋镕先生长期潜心研究西周青铜器,在《西周方座簋研究》一文中,对出土及传世的方座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指出方座簋源于陕西的宝鸡地区,是商末周初中国西部文化的产物。 陇县于1997年在县境内韦家庄就曾发现两件方座簋,是方座簋发现较多的地区。这件东南

  • 他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一代大家 却整整影响了战国与秦朝三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var1]鬼谷子,传说姓王名诩,又名王禅,华夏族,因隐居鬼谷,古自称鬼谷先生。传说他通天彻地,智慧卓绝,人不能及。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曰言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四曰出世,修真养性,祛病延年,服食

  • 天下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出自哪部作品?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如果我们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去看,这句话是说社会发展有其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存在,意在主张客观规律不以主观意志改变,强调物质第一性,很明显,他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言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唯物主义。荀子的这种思想,有力地否定了当时的各种迷信,强调

  • 为什么绝大多数韩国人都姓李、金、韩、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至于韩国姓氏为什么那么少,我想大概是因为韩国人的姓名完全因袭中国,韩国的几大姓中,大部分是取自中国唐代巨族世家的姓氏。因为当时的跟风,要取姓当然取所谓“好”的,所以就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为什么韩国的姓这么少呢?为什么大家一窝蜂姓金、姓朴、姓李呢?[var1]我们先说一下姓金的起源,金起源于韩国的神话

  • 忧前程、教剑术、帮泡妞,《封神演义》纣王暴君变慈父?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纣王和美人抱在一起吻戏,纣王十大猛将排名,封神榜纣王

    太子殷郊的第一次出场,是纣王因妲己受了委屈,纣王持剑要去诛杀王后,太子上前阻拦,并控诉多年被纣王忽视。殷郊说,他知道纣王对他失望,可是他一直被父亲遗忘在阴影中。父亲是全天下的大王,却是他唯一的父亲。没想到残暴的纣王听到儿子的控诉,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是有些动容,最终不再追究王后。可见殷郊在纣王心中的位

  • 天下第一勇士荆轲,当初从未失手,为何刺杀秦始皇的时候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var1]但凡对于当年荆轲稍有了解的人也都是知道的,其实之前想要刺杀秦始皇的是燕太子丹,并不是荆轲的意思的。在那个时候的秦始皇,也是辉煌一时的,统一六国也都是近在眼前的事情。[var1]而这个时候,燕国已经处于了岌岌可危的状态,燕太子费尽心思地找到了荆轲,想让他刺杀秦始皇,这样的话秦国也就会处于十

  • 姜子牙第六次转世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姜子牙前世今生,姜子牙转世为主角的小说,电影姜子牙里小九转世要到哪里

    1.姜子牙第一次转世是:姜子牙姜子牙姜子牙原是原始天尊坐下徒弟,带上目标来到人间,变成了姜子牙。2.姜子牙第二次转世是:孙膑孙膑话说姜子牙有一颗七巧玲珑心,这颗心是圣贤心,会一直伴随着姜子牙转世,这一世姜子牙变成了孙膑,是鬼谷子的弟子,鬼谷子是一位奇人,有通天彻地的本事。3.姜子牙第三次转世是:诸葛

  • 人死后为何要停尸3天再下葬?是迷信还是科学?扁鹊早已给出解释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为何人死后要停尸三天再下葬,人死前为什么要悬棺,算命说人死后是不是要落葬

    [var1]再者,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各朝各代都有各自的丧葬要求,但当时有许多时期都有不同的丧葬习俗,甚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也出现了一些残酷的殉葬制度。事实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关键还是和那时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人们对活动的迷信观念,他们觉得人死了以后会去另一个世界,所以把在死前所爱或在乎

  • 后羿:夏朝第一权臣,篡位后却因宠信小人而惨遭烹杀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后羿射日”与“后羿代夏” 《楚辞章句》:“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后羿射日的故事,想必不用多说,可谓是家喻户晓。从先秦时期就一直流传着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后来又衍生出了“嫦娥奔月”的传说,让后羿的形象渐渐丰满,人尽皆知。然而,神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