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迁都栎阳——大秦东进的关键三十年

迁都栎阳——大秦东进的关键三十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002 更新时间:2024/2/13 13:21:05

近日,考古工作者在秦汉栎阳城遗址,发掘两座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发现了贯穿整座宫殿的南北轴线、距今约2400年的高等级“冲水式”厕所(首次发现),以及都城附近的犁沟、牛蹄印等农业景观。那么,这里所说的大型宫殿群,是于哪一朝哪一位君王在位时所建,它的背后又隐藏着大秦王朝怎样的奋斗历程?

栎阳城遗址考古发现的陶便器与弯管组合

(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供图)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迁都栎阳:

恢复穆公霸业

秦献公二年(前383年),秦国迁都栎阳,栎阳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栎阳就此成为秦国又一个都城,持续三十四年之久,一直到公元前350年。三十四年的都城对于秦国来说,意义也很重大。因为这两代国君在秦国历史上,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尤其是秦孝公。秦孝公在位期间,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对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他们的政令就从栎阳发出。这个时间段,秦国的力量在稳步上升。

但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秦国的力量不像后人认为的那么强,尤其是在商鞅变法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是把秦国当作蛮夷对待的,其中有文化的因素,也有政治的因素。秦穆公之后,好多代君主都比较暗弱,还一度发生过剧烈的宫廷政变。司马迁在《秦本纪》中说,秦厉公、秦躁公、秦简公、秦出公那时的天下都是混乱的。而且,那时秦的旁边又有一个强邻魏国,尤其是进入战国之后,魏国越来越强,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国在三晋之中最为壮盛。魏文侯当政时期,重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推行中央集权,重视刑名,国力强盛,奠定此后长达百年的霸业。李悝做《法经》,一共有六个部分:《盗》《贼》《囚》《捕》《杂》《具》。《法经》影响了魏国的制度建设以及后世法家思想的发展,而这一套理论后来被秦人学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传播者,就是商鞅。商鞅曾经描述过秦国和魏国的关系,说就像人得了心腹疾病,不是魏国兼并了秦国,就是秦国吞并了魏国。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他说魏国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这时魏国与秦国以黄河为界。如果魏国强盛,就会过河侵秦;如果魏国疲软,就会被东方诸国蚕食。商鞅描绘的这一段情景,恰恰是很符合战国历史的。战国历史一上来,不就是齐魏在争霸吗?这时就有孙膑、庞涓斗智的故事,最后魏国没有斗过齐国,结果它和秦国的矛盾就越来越大。但是,此时秦国政治是很混乱的,秦国国君秦灵公死后,太子师隰(又名连)却不能继承君位。继承君位的是秦灵公的叔父、师隰的叔祖,也就是秦简公悼子。他的力量非常强,在秦国发动了宫廷政变。当时,时年十岁的师隰一看大事不妙,为防不测,逃到东边的邻国魏国,开始长达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涯。师隰正赶上魏国发奋努力、积蓄实力的阶段,他目睹了魏国国君是如何图强的。太子师隰最后能回到秦国,也是上天所赐。因为那时候,秦国照样是闹了内乱。简公悼子在位期间,没有太大的作为,秦国朝政腐败,国力羸弱,丢掉河西之地,国人一片骂声。秦简公悼子之秦惠公仁在位期间,秦国更是暗弱,只能自保。秦惠公仁死后,他两岁的儿子秦出公昌即位,秦国进入太后干政的混乱局面。当时秦国有一些贵族就想到了远在魏国的太子师隰,他们就发动政变,迎接师隰回国。公元前385年(秦出公二年),秦国庶长改在河西迎立公子师隰为君,是为秦献公。

《东周列国志》中的商鞅

秦献公把在魏国看到的文化和政策带到了秦国,想要改革图强。到了公元前384年,秦献公正式即位的当年,他推行了第一项改革,规定“止从死”,废除了秦历史上长期存在的恶制——人殉制度。第二年,秦献公迁都栎阳。

栎阳为什么能成为这个时候的秦都城呢?这道理司马迁讲得非常透彻。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分析天下大势,讲到栎阳的地理优势:“北却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这话信息很多,一则栎阳临近韩、魏、义渠,北边可以抵御戎翟的入侵;二则交通发达,当时在渭河以北有一条大道通往三晋,这条道路经过栎阳、临晋(大荔),渡蒲津(山西永济)到太原;三则商业也较为繁荣,有富商大贾。当然,迁都更直接的原因是对外策略上的需要。他儿子秦孝公的《求贤令》说他“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这是说,献公迁都的主要目的乃是接近前线,便于指挥对东方的战争,确切地说是便于与魏国争夺河西地,恢复秦穆公的霸业。旧都雍城在凤翔,对东方的战争是鞭长莫及的。在当时通信、交通、运输能力落后的情况下,把国都放在离前线太远的地方容易贻误战机,而都城离前线较近,容易对边庭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以争取战争的主动性。同时,对于改革者献公来说,在栎阳推行改革比在雍城更容易一些,因为雍城旧贵族势力太大,他们会给改革带来巨大阻力。而且栎阳附近有石川河,用水方便,这在古代也是作都的一个重要因素。

陶壶刻字“栎阳”

出于秦国政治、经济、军事情况等多方面的考虑,秦献公“城栎阳”。栎阳的确是一个政治文化重镇,不仅战国时秦国人重视它,后代也重视它。楚汉相争,项羽打败了章邯,把章邯、董翳、司马欣封为异姓王,其中司马欣为塞王,而他的都城就在栎阳。更重要的是,刘邦也一度定都在栎阳。秦末项羽一把大火,将咸阳宫殿化为瓦砾。刘邦没地儿待,去哪儿呢?栎阳还能待。当时娄敬就帮助刘邦这么策划:“如果您定都于关中,东方战乱,您可以把持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么好的地理位置,您干吗不用呢?”刘邦一听有道理,但是他又一琢磨:“我不是关中人,我是楚国人,我手下的人也都不是关中人,我们跑关中干吗去啊?”所以他就不同意,这时谁起了关键作用呢?大政治家张良。张良的确是一个重臣,能够左右刘邦的意见。在张良的游说之下,刘邦定都关中,这时候在关中具体定都于哪儿呢?就是栎阳。司马迁在《史记·萧相国世家》中记载,当时刘邦在前线和项羽以及其他诸侯打仗,萧何坐镇关中,“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这是一个大后方,能给前线源源不断地提供补给,所以,刘邦最后才能胜出。在司马迁这三句话中,关中很明显就是指栎阳。刘邦曾“都于栎阳”,而且他的老父亲刘太公也是在栎阳死的。可见,栎阳在相当一段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献公改革:

市场、户籍和废除人殉

秦献公“徙都栎阳”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迁都栎阳之前,他就曾经“止从死”,之后更加大了改革的力度。比如他在公元前378年,“初行为市”,也就是确立了市场,发展商品生产。经济在走上坡路,才有可能有活跃的商品经济,而国家要掌控着经济,一方面要控制富商巨贾,不能影响农业,另一方面又要扶植官商,给自己创收。公元前375年,他“为户籍相伍”,也就是国家编制户籍,把每一个人丁编写在册。国家给农民土地,农民种了地就要服徭役、纳赋税,进而国家有了财源,也有了徭役的来源。它不仅是国家的税收保障,也是一种治安管理的途径,对于中国行政规划的意义是很重大的。这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也是很值得记录的一笔。秦献公的改革起了重大作用,使秦的国力增强了,在向东发展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特别是公元前364年对东方的战争,并因此获得周天子赐予的“伯”的称号,提高了地位。

孝公求贤:

商鞅的登场

虽然献公时通过改革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由于秦国旧制依然存在,因而仍未从根本上摆脱困难的处境,河西之地还未全部收复。孝公即位后,发愤图强,立志改革,刚一即位,就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说:“宾客群臣,谁能给我出好主意,让秦国壮盛,你要多大官,我给你多大官,要多少采邑,我给你多少采邑。”当时他下了决心。在这个令的鼓励之下,大政治家商鞅来了。

商鞅戟,有“十三年大良造鞅戟”铭文

商鞅一度是魏国公叔痤的门客。他看到秦孝公的求贤令后,在太监景监的引荐下见到了秦孝公。当时列国礼贤下士是一个风尚。许多有谋略、有学问的人,都货卖帝王之家,出入宫廷,商鞅就成了其中一分子。第一次见秦孝公,他给孝公讲了半天,没想到孝公恹恹欲睡。他走后,秦孝公就骂景监:“你给我找的是什么人哪。大言不惭,胡说八道。”景监就转而骂商鞅,商鞅说自己给君上说的是帝道,是如何成为舜圣君。这个帝道指的是什么?应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此,这时急于称王称霸的秦孝公当然不听了。于是商鞅央告景监,景监给了他第二次机会,又面见了秦孝公。商鞅比较幸运,秦孝公也有耐心。这一次,他面对秦孝公游说,虽然秦孝公没睡着,但是也不大满意。于是秦孝公又批评景监,景监又批评商鞅。商鞅说自己对君上所说的是儒家的王道,想让君上学习文武周公如何治国理政,但是君王恐怕也不喜欢。等第三次被召见的时候,商鞅的话触动了秦孝公。秦孝公就对景监说:“商鞅这个人不错,我才发现,再让他见我一回吧。”于是两人又一次见面,话匣子就打开了。商鞅喋喋不休,秦孝公听得很带劲,甚至都离开了自己的席,他离开了自己的位子还完全不知道,只顾跟商鞅欢谈,就像打了鸡血一样。这一次,景监在事后问商鞅到底对君上说了什么,让他这么兴奋。商鞅就说,这回我说的是法家的霸道,霸道是让君主称王称霸的(从中可知士人是多面手,什么理论都会,什么有用就用什么)。商鞅由此而感慨,他说秦孝公对自己说过,帝道和王道对孝公来说都是远水不解近渴。那些无为而治、儒家圣君是好,他没否认,但是他活着的时间是很短暂的。列国君主都不是等闲之辈,此时兼并战争已经白热化,让他优哉游哉等个十年乃至百年,成为贤君圣主,他等不来呀。可见,富国强兵就是统治者最需要的东西。在这样的思想之下,商鞅受到了重用。

商鞅奖励军功,规定秦国的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也就是战场上没功勋,就不能列入宗室名籍。这就给一帮优哉游哉的贵族敲响了警钟,你们不可能吃香喝辣了,得先为国效命。他还通过一系列现实的法令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发展生产。由此,一些新兴的贵族出现了,他们不属于原先的势力集团,成为社会的源头活水。

栎阳城遗址:

豪华的大型宫殿群

考古工作者在栎阳城遗址先后发现了三座古城,其中在三号古城中陆续勘探出许多所大型宫殿建筑。这些宫殿规模大、等级高,是秦都栎阳的核心宫殿,其中甚至有秦王和后妃专用的装饰豪华的浴室。浴室四壁镶嵌着精美的墙砖,地上还有地砖及排水口(很现代吧)。从布局上看,秦栎阳故城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2500米,南北宽1600米,与《长安志》栎阳故城“东西五里,南北三里”的记载基本符合。城内有两条东西并行的街道,南北直街一条道。南北各设一门,东西各设两门,街道与六门分别相通。宫殿区在城的中央,宫门与城的南门正对。宫殿群的东北及东南部是手工业作坊区、商业区,也是平民、商贾、手工业者的居住区。因工商业颇发达,栎阳城也是秦国的经济都会。因此,城市工商业区及居住区的用地比例较高,这和后代一致。根据前朝后市制度,宫城之北当设“市”。“市”至少应设南门、北门。其形制可能和雍城的市大致相同,四面围以墙垣而各设一门。栎阳作为秦临时都城的地位及其在交通上的优势,使其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献公七年“初行为市”,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出现了“亦多大贾”的局面。考古发掘中出现陶文“栎市”,也证实了史书的记载。从出土的陶水管道、花砖、瓦当、陶井、陶瓮看,秦都栎阳的建筑及地下设施的建筑水平是很高的,人们活得挺精致。栎阳的农业经济发展也很快,《云梦秦简·仓律》记载,当时各县入谷仓,“万石一积”,而“栎阳两万石一积,咸阳十万石一积”。很明显栎阳的农业在秦国占有重要地位。但栎邑没有豪华、宏伟的享乐设施,较雍都简朴,说明了献公、孝公克服腐化的作风。两个国君都励精图治,欲复穆公之霸业,顾不得兴修大规模的宫室,所以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基本略去栎阳为都的历史。实际上是因为雍城作为秦的国都时间很长,且秦的宗庙等建筑在雍城,以至于秦始皇行冠礼时还必须到雍城去,而栎阳城存在时间很短,宫室规模也未得完备。

《东周列国志》里的商鞅变法

周显王二十六年(前343年),周天子命秦孝公为侯伯,秦始称霸。秦孝公之子秦惠王为秦国始称王之君,然其称王的条件则是在秦孝公时期已经准备好了的。秦都栎阳时期,经过献公、孝公的改革,国力日益增强,多次打败魏国,秦的发展也不再局限于河西一隅了,而是要向函谷关外发展,以至于统一全中国。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直接跳转至购买页面

01

作者简介

李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

02

内容简介

本书以秦汉宫殿为脉络,还原今天已经消失的近二十座宫殿的历史原貌,讲述每一座宫殿背后值得一叙的历史故事。在秦的部分中,本书通过追溯秦历代君主迁都建宫的脚步,解读秦争霸天下的过程,展现秦统治者的兴衰得失,并探究秦文化与秦的命运之间的关系。而在汉的部分中,本书主要通过介绍汉未央宫、长乐宫的宫殿设置和具体功用,探究汉统治者的立国之道、治国之本。随着这本书的讲述,一座座宫殿里曾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将从尘土中被唤醒,读者们可以鲜活地接触到这里曾出现过的人影,并目睹他们的悲喜人生。

阅读这本书,我们将行走在秦苑汉宫之中,看历史一桩桩一件件在眼前上演。尽管这些宫殿大多已经掩埋在焦土之下,但考古可重塑其骨架,文献可充实其精神。随着李凯老师通俗易懂的讲述,秦汉的宫殿将带着它们鲜活的故事,在我们面前浓墨重彩地揭开帷幕。

扫码关注我们

点击“点赞”和“在看”

向更多人分享我们的文章吧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孙膑到底有没有写过兵法?山东西汉墓中出土的竹简轰动了学术界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山东出土竹简揭露孙膑狠毒一面,孙膑评价商鞅,孙膑与田忌女儿的关系

    [var1] 孙膑 作为战国时代最有名的军事家,孙膑是否留下过著作呢? 《史记》记载:“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说明孙膑是有兵法流传的,但是没有提到名字。 《汉书·艺文志》曾著录《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可是到唐代之前,《齐孙子》就散失了。从隋朝之后,人们就再也没有看到过孙膑的兵法。[va

  • 刘表麾下的一员猛将,屡战屡败,却射杀了三位东吴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一具体来说,黄祖是出自荆州本地的士族,因此,刘表担任荆州牧后,立即任命他为江夏太守,这体现出刘表拉拢荆州本地豪强的策略。江夏郡位于荆州和扬州的交界地带,也即是防御江东的重镇。公元191年,袁术派遣孙坚征讨荆州。面对孙坚这位猛将,黄祖自然不是对手,在初次交锋失利后,黄祖选择坚守不出。后来,在刘表支援一

  • 张郃三五十合战平张飞,曹洪四五十合战平马超,二人一样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马超和张郃谁厉害,张飞和张郃哪个厉害,张飞张郃交手记录

    张郃三五十回合战平张飞巴西之战中,张郃多次和张飞交手,其中第一次和张飞交手,是在两军阵前单挑,两人大战二十回合后,蜀军将领雷铜抄了张郃的后路,张郃不敢恋战,转身逃走。张郃逃到岩渠山后,便当了一个缩头乌龟,无论张飞如何挑衅,问候其十八代祖宗,他都不出战。最后,张飞假装喝酒,找到小路,才终于骗出张郃。两

  • 孙膑为何神秘失踪?孙膑给田忌献最后一计,田忌为何舍弃不用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田忌与孙膑的结局,田忌和孙膑是什么关系,田忌和孙膑之间的故事

    [var1] 出身大家,师承王诩 孙膑生于阿、鄄一代,他原本并不叫孙膑,因为他受过膑刑,所以大家就叫他孙膑了,至于他的本名,历史上并没有相关的记载。根据历史记载,孙膑的出身很不错,据说他是卫武公的后代。他的师父是王诩,人称鬼谷子,是当时著名的谋略家,集兵法之大成。[var1] 逃奔齐国,成为田忌的谋

  • 孙策临死前,把大乔托付给孙权,但孙权对大乔的做法,受人唾骂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孙策死后孙权对大乔做了什么,孙策和大乔真实历史,孙策死后孙权怎么安置大乔

    这两个人就是大乔和小乔,杜牧的《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里面的二乔就是指她们两个,大乔是孙策的妻子,而小乔只是周瑜的妻子。 说起孙策这个人,其实挺悲哀的,他父亲死后,年幼的他不得不扛起东吴的大梁,把东吴打理的井井有条,但是天妒英才,在一次外出的时候被刺杀身亡,而东吴的掌权人就变

  • 孙策与周瑜皆是意气风发的大好男儿,为何娶了大小乔之后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孙策和周瑜关系有多好,孙策与周瑜的关系是什么,大乔小乔孙策周瑜

    说起二乔,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她们俩是东汉末年客居江东的乔公的两个女儿。她们两人有倾国倾城之姿,就连古人也有诗句写道“铜雀春深锁二乔”,可见两人的美貌。众所周知,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孙策和周瑜二人看到这两位美丽的女子怎能不心动呢?所以孙策纳大乔为妾,周瑜纳小乔为妻。 本来娶得美人归应该是一件喜事,

  • 孙膑为什么要劝田忌造反?田忌有没有这个实力?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var1] 影视的田忌和孙膑 孙膑在魏国被庞涓陷害,身受膑刑和黥刑,即被砍去双脚(并不是挖去膝盖骨)和脸上刺字。孙膑的名字也因受过膑刑而来,真名据说叫:孙伯灵。身受酷刑的孙膑并没有放弃人生,而是寻找机会谋求出路。正好赶上齐国使者出使大梁,孙膑秘密拜见了齐国使者,使者觉得孙膑是个人才,于是将他偷偷带

  • 孙策与周瑜正值壮年,娶大桥、小桥之后却纷纷早逝,真相让人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颠沛流离的二乔 史料记载中的“桥公”,后世猜测最多的便是时任太尉的桥玄,其实这只是一种误传,桥玄乃是睢阳人,与史料中的舒州怀宁人“桥公”相距甚远。而且,在公元199年,孙策与周瑜得到二乔时,桥玄已经死了16年,死的时候就已经75岁。从孙策与周瑜纳二乔来看,二乔当时应该是待嫁闺中,毕竟东吴英雄与曹操

  • 孙膑与庞涓的战斗力到底谁更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庞涓为什么打不过孙膑,张仪苏秦庞涓孙膑,孙膑对庞涓的报复有多狠

    魏国最强的时候,为什么会败给齐国,这始终是个问题。或许再强终有度,就是平衡没有被彻底打破前不能过多的对外攻战,魏国所处的位置可谓是四战之地,而魏国在魏惠王时代频繁征战,一方面是让魏国受列国忌惮,一方面则让魏国军力受损严重。 很多时候人生有很多变化无法预估,当年孙膑和庞涓在鬼谷子门下求学的时候,他们都

  • 秦始皇的龙袍是黑色的,为什么后世的皇帝无一人敢穿?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为什么秦始皇敢穿黑龙袍,秦始皇为什么会穿黑色的龙袍呢,秦始皇穿黑色龙袍不为人知的秘密

    秦始皇之所以被称为“千古一帝”并不仅仅因为他是第一位称皇帝的人,最重要的原因是功绩卓著,对后世的影响和格局非常之大。比如统一六国,在此之后统治者真正有了一统天下的概念;再比如建立中央集权、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夺取河套地区有效的抵御了匈奴、沟通水系修建交通等等。秦始皇所做每一桩每一件都足以彪炳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