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张辽又与关羽共同解了白马之围,降昌豨于东海,攻袁尚于邺城,率先锋在白狼山斩杀乌桓单于蹋顿,又讨平辽东柳毅、淮南梅成、陈兰等。建安十八年(213年),张辽与臧霸同为征濡须口的前锋,张辽率先攻破孙权的江西营,擒获了孙权的都督公孙阳。
濡须之战后,曹操任命张辽、李典、乐进等守合肥。张辽多次击退孙吴进攻,在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合肥之战,张辽率800将士冲击孙权的十万大军,打到了孙权的主帅旗下,令孙权闻风丧胆,吴军披靡溃败。后以七千之众大破十万大军,差点活捉孙权。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声名大噪,“张辽止啼”也成为民间流传的传奇典故。张辽为历代推崇,并成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曹丕登基后,仍令张辽守御孙权。黄初二年(221年),张辽屯驻雍丘,染病。张辽大病期间,孙权依旧对其非常忌惮。黄初三年(222年),张辽不负众望,抱病击破吴将吕范。同年在江都病逝,谥刚侯,享年五十四岁。陈寿撰写三国志时,称他为“五子良将”。
张辽的后半生可以说是驻守合肥的后半生,自从曹操下令让他驻守合肥后,张辽就几乎没有离开过此地。在曹操主政期间,打败了袁绍大军后实力大增,一举成为了当时实力最强的割据势力,刘备、孙权等人皆不能独自与之抗衡。但是以“匡扶汉室”为己任的刘备明知不敌也毅然反抗,多次发动对曹军的攻击,所以刘备所在的荆州、益州方面也就成为了曹操的首要防守要地。
张辽做为曹操手下一等一的战将,按理说应该是放在战线最前沿的位置,但是曹操却把他放在了防守孙权方面的合肥,那里虽然也很重要,但是由于东吴采取的战略是求稳求发展,并不急于扩张,所以那里的防守压力不算太大。曹操把这么一位上将军放在这个位置,到底是出于什么考虑呢?此事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众所周知,曹操看人很准,他胸襟开阔又舍得放权,曹操手中有很多的大将,可以说蜀汉和东吴两地加起来的大将数量也没有曹魏的多。当初很多并没有多大名气的人,可是在投降了曹操之后,突然像脱胎换骨一般,和往日不可同日而语。
比如徐晃、比如张辽。想当初张辽在吕布手下的时候,虽然也号称八健将之首,但是也仅此而已,并没有太大名气。再看看他归顺了曹操之后,破乌桓杀其单于,又多次击败孙权,声名赫赫。
当时曹魏有三条防御战线,分别是西线、南线、东线,其中战斗最为集中的就数西线、南线。这两方面经常发生战争,可谓是曹魏防守的重中之重。张辽一直被曹操放在东线,并没有像其他大将有正常的调动,他整个后半生几乎都是在合肥度过的。曹操这样安排究竟有什么原因呢?
曹操的基本方针就是军权掌握在自己最信任的宗室手中,西线主帅是夏侯渊,汉中之战前夕曹洪是西线主帅;南线襄樊方面是曹仁,江夏方面是文聘。夏侯渊、曹洪、曹仁都是宗室中人。夏侯惇由于眼睛原因留守许都,宗室第二代的曹真、曹休和夏侯尚等人还比较小,难以独当大任,所以东线的防守大将就要从外姓大将中挑选了。
张辽由于能力全面且为人忠义,所以就把张辽和李典、乐进两位大将共同驻守合肥,防止一家独大。然后驻守合肥防守的是东吴,懂水战肯定是要考虑的因素,张辽就是曹操手下极少的懂水战的一位大将之一,所以把张辽放在合肥也是比较合理的。
除此之外,曹操如此安排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这个原因是一个不能明言的秘密。那就是张辽在吕布手下的时候,和刘备一方有很多的交集,其中和关羽的关系更是相当密切。南线无论是襄樊还是江夏方面都是防守重点,而那里的守将就是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曹操不想让张辽为难,也是他存了一份小心,没必要冒险把张辽放在南线。
而西线方向也是一样,那里虽然没有关羽,但也是刘备的势力范围,和张辽有过交集的人还不在少数,加上有夏侯渊在那,也没有必要再抽调大将前往。所以,东线的合肥好像才是张辽的最好去处,恰恰他又懂水战,这更是一举两得。以上便是曹操下令让张辽长期驻守合肥的真正原因,也是因为张辽和刘备集团的那层关系,所以此举又成了一个不能明言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