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一位经世之才,拥有非凡的军事能力,但是即便是这样,打仗的时候没有足够的粮草,连革命的资本都不能够有充足的养分补给,那么又谈何凯旋而归呢?确实,诸葛亮就遇到了这样尴尬的问题,而且还不是一次!
[var1]
据说当年在三国时期,诸葛亮曾经指挥了多次的北伐,但是最终都战败而归。并不是因为诸葛亮无能,而是因为当时不够吃,士兵都没能够吃饱饭,粮草严重不足,后方供应跟不上。再加上当时征战连连,供不应求的情况经常都会发生,最终导致军队由于缺乏粮草而打道回府。
[var1]
但是让人感觉郁闷的是,三国时期的蜀国地域辽阔,而且粮仓不少,为何还满足不了行军打仗的粮草需求?人家战国时期,打了200多年,战事就没停过,但从来没有缺过粮草,甚至就算是当时一些小国,比如韩国这样的,也可以滋养出三十万的兵力,对比蜀汉的十万兵,人家可是吃得好好的,何解诸葛亮的军队就吃不饱呢?原来原因在此。
[var1]
话说在战国时期,在军制上,推行的是全民兵役制。简单的说,如果国家需要打仗,这些人全部都要上战场。但是如果不用打仗,就全部回去种田,只留下一些必须要的守卫护城即可。因此,在不用打仗的时候,很多士兵都去种田了,开荒种地,这样就能够为打仗的时候供应更加多充足的粮草,也能够为将来的行军打仗奠定一个更好的后备资源。
[var1]
正是因为这样的制度,所以在战国时期,就算年年打仗,粮草从来都不会缺。但是到了蜀汉时期,这个制度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var1]
三国时期,这些士兵已经成为了专业打仗的人才,他们不需要种田,在不打仗的时候也去干点什么事情,反正就是不种田。而种田的活就留给老百姓去做,据说当时在蜀汉里面曾经出现六个老百姓供养一个士兵的情况,但是依旧不能够满足粮草的需求。因为种田的人太小了,打仗的人越来越多了,这矛盾无法平衡。
[var1]
就算到了后期,曹操发现了这个弊端,推出了屯田制,但是明显已经为时已晚。由此可见,为什么诸葛亮打仗的时候总是缺粮,原因已经非常明显了,不种田,哪来的粮食?哪能吃得饱?打胜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