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女科学家在国外火了200多年,我们却对她一无所知

清朝女科学家在国外火了200多年,我们却对她一无所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63 更新时间:2024/1/15 18:26:52

她生活在距今250多年前的清·乾隆年间,她令同一时代的欧洲女子们都相形见绌,她的名字叫贞仪。

在国内鲜为人知的她,在国外却有着极高的知名度:

1994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金星上的一个陨石坑命名为王贞仪。

世界权威科学期刊《自然》把王贞仪列为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科学家。

国外畅销书《勇往直前:50位杰出女科学家改变世界的故事》中,王贞仪和居里夫人一同被提及。

她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里,却书写出了令男人们都为之汗颜的辉煌成就。

她学骑射,通星象,精历算,工诗文,擅绘画,通医理,破礼教……

用今天的词来解释,大约相当于,她学开车、学狙击,通晓天体物理及数学知识,文学造诣颇高,还懂艺术,还兼职医生,并且还破除礼教限制为男女享受同等教育而奔走……

这究竟是怎样一个令人惊艳的女子呢?

国家宝藏中的王贞仪扮演者

王贞仪生于江宁(今南京)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天资聪颖,非常喜欢读书。

她的祖父王者辅曾任丰城知县和宣化知府等官职,且十分热爱读书,据说有藏书七十五橱。

她的父亲王锡琛因科举不中转而学习医学。

她的祖母亦是诗词造诣颇深的名门闺秀。

所以,她少时的学习范围得以十分广泛,毕竟,有祖父教她天文学,祖母教她诗词,父亲教她医学、地理以及数学。

后来王贞仪的祖父王者辅因涉及官场风波而被贬吉林,不久后病逝,于是全家前往吉林奔丧,并在那里生活了5年。

按说这样的身世背景,即便祖父被贬,仍旧可以做一个世家大族眼中的金丝雀,再偶尔做些诗词歌赋博得世人赞许,最后嫁个门当户对的人家,可以很安逸舒适的度过一生。

可她偏不,她认为男女仅是性别不同而已,智力并无分别,理应接受相同的教育:往往论学术,断不重女子。岂知均是人,务学同一理。

所以她在塞北生活期间除了从祖父的藏书中涉猎广泛的知识外,还拜蒙古阿将军的夫人为师,学习骑射,并且还学的相当不错。

学射于蒙古阿将军之夫人,发必中的,骑射如飞。

如果说一个汉家女子学得一手好骑射已经算了不起了,那相较于王贞仪开挂的人生来说,这其实只是一个开端。

国家宝藏中的王贞仪扮演者

从16岁开始王贞仪随父母到全国各地行医,游遍了中国的东西南北,正如她在《游华山登云台观》一诗中所说,“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这并非仅是一句空谈。

18岁后定居南京,结交了江宁的女学者们,开始专注于数学和天文学的学习,其中大部分都是自学。

数学在古代被称作六艺之末,在当时就鲜有人研究,然而她却潜心学习,并成了清朝安徽数学学派的一员。

并且她与老派学者们有很大不同,对于数学她从不故作高深,懂得化繁为简,通常会将深奥的理论用最通俗的道理讲述。

因为她知道,如若学问听起来莫测高深只会令普通人望而却步。

如果说数学学的好是因为她天资聪颖勤奋刻苦,那么另一个学科学的好就不只是天资的原因了,因为与数学这类需要想象力与逻辑思维的学科不同,另一个学科更加考验动手能力,那就是天文学。

王贞仪所处的大清时代,中国的基础科学本就已大大落后于西方,天文学方面则更甚,因为天文学研究起来更加困难。

这并不是说天文学比数学更难学,而是因为制度的限制。

比起科举,数学虽然不是正途,但其学习本身并没有被禁止,然而天文学的研究不一样,这是专属于皇家的学问,民间是不能随便研究的。古人信奉君权神授,普通人连参与天象观测的资格都没有,你得先获得授权,比如做个钦天监。

王贞仪所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然而更困难的是没有任何可从事天文研究的仪器,毕竟这玩意儿都被皇家垄断着呢。

也因此,历史上从事天文研究的女性寥寥无几,在王贞仪之前,只有东汉才女班昭研究过,因其兄长班固早年作《汉书》时未及撰写《天文志》与八表,就撒手人寰,班昭不忍兄长多年心血作废,才代兄长完成。

但王贞仪没有退缩,在研读了大量已被翻译成中文的西方天文学书籍后,就开始——也许你们已经猜到了,没错,她开始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观测仪器,并大胆进行实验。

由于担心被阻止,她不敢在室外研究,只能将自己关在屋子里,偷偷做实验。

每逢满天星辰的夜晚,王贞仪便会坐在院子里,静静地注视着天空,仔细观察天上星星们的运动和变化,有时候,一观察便是一整夜……

王尔德曾说过,“我们都处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用这句话来形容王贞仪实在是更合适不过了。

正因保持着如此细微的观察习惯,才使得她成功地预判出气候状况。

有一年住在宣城的她对当地的百姓说今年有洪涝,应多种植高杆作物,以免农作物被淹死,起初无人相信,没多久竟真如她所言,宣城多日大雨。旁人问起,王贞仪答道:蚂蚁纷纷爬向高处,应当是气候异常,与天灾有关。

王贞仪的努力没有白费,短短几年时间,便写出了不少天文学著作,现存的有11篇,其中以《地圆论》《月食解》最为引人注目。

在《地圆论》中,王贞仪大胆批驳“天圆地方”的地心说,推崇“地圆说”,虽然达不到现在的理论水平,但比起“天圆地方”的说法已经先进太多了。

在《月食解》中,王贞仪阐述了日食月食的成因,起先,在祖父留给她的古书《灵宪》里,曾记载着关于月食的理论,称此时太阳在地球与月球之间。

这个理论与如今的科学事实不符。王贞仪当时也察觉出了其中相悖之处:若果真如此,太阳光如何到达月球?

在这一怀疑的驱使下,她最终得出结论:月亮靠反射太阳光而发光,凡光线传播恒以直线进行。日光被地球(或月球)所阻,不能前进,就会在它的背面形成黑影,这竟然与现代天文学的日食月食原理完全一致。

除了天文学的研究,对于当时的封建思想王贞仪也有所批判,反对与科学相违背的事物,不信因果报应之说,认为人们沉溺那些鬼神之说危害极大。

王贞仪有位好友方夫人是佛教徒,打算重新出版《心经》,方夫人邀请王贞仪为其作序,旁人哪怕不愿大概也会和气地拒绝,但王贞仪拒绝时却特意强调: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因为在王贞仪看来,供奉的佛像本是泥胎木雕,本身没什么用,更何况方氏夫妇用的是老百姓的民脂民膏,这无异于将九百万钱如同一把火烧掉。

同时她还钻研医学为人治病,曾被人称作“女中华佗”。后来有学者作《女士德卿传》提及王贞仪时评价道:兼资文武,六艺旁通,博而能精。

18岁到24岁期间,是王贞仪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她的科学发现大都出自此时。

为了科学,王贞仪不顾家人反对,将自己的婚事一推再推。直到25岁那年,终于遇到了那个命中注定的人。

他叫詹枚,来自宣城詹家,虽不是什么达官显贵之家,当然了,达官显贵之家也不敢娶王贞仪这种“异类”,但他能理解王贞仪的远大抱负,也尊重妻子的选择。

婚后的王贞仪冒天下之大不韪,收了一个少年做弟子,这对于一贯恪守妇道的清朝女子们来说,此举简直如同怪物行径,已婚女子竟然敢收男弟子,但王贞仪却丝毫不在意,令人欣慰的是,詹枚也从未表示过反对。

原本这对夫妻可以恩爱到老,遗憾的是,王贞仪却身体多病,加之平时苦读又引起了严重失眠,婚后五年就撒手人寰,年仅29岁。

《清史稿·列女传》记载王贞仪临终前嘱托丈夫将手稿托付闺中密友蒯夫人,因为“蒯夫人能彰我”。

蒯夫人也不负重托,花了六年时间将大量手稿整理成册,蒯夫人的侄子看到后曾赞叹道:贞仪有实学,不可没,班惠姬①后一人而已。

遗憾的是,多数著作在民国后已失传,如今,我们只能从残存的著作中领略这位奇女子的风采了。

若以古人的评判标准称她才女,是不合适的,因为在国人的一贯传统里,对于“才子才女”的标准都偏于狭隘,主要指文学方面有较高的造诣,这对她的成就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若以今人的评判标准称她科学家,也是不合适的,毕竟科学家只需要研究科学,然而她却不得不面对世俗所设下的重重阻碍。

所以,我想了想,对于这样一个勇敢的女孩,一个敢于活出自我的女孩,一个写出了“丈夫之志才子身材,谁言女儿不英雄”这样豪气诗句的女孩,还是称她为奇女子吧。

〔注 释〕

① 班惠姬:指西汉女史学家班昭。班昭,字惠班,一名姬,故此谓班惠姬。

《清史稿·列女传》原文:

贞仪病且死,谓枚曰:“君门祚薄,无可为者。我先君死,不为不幸。平生手稿,为我尽致蒯夫人,蒯夫人能彰我。”蒯夫人者,吴江蒯嘉珍妻钱,时侨居江宁,贞仪与相习,枚以贞仪书归焉。钱侄仪吉,为《历算简存序》,言:“贞仪有实学,不可没,班惠姬后一人而已。”女子治历算盖至鲜。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建文帝朱允炆:推恩令虽好,但真用不了,朕爷爷来了也用不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万历为什么承认建文,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大揭秘,建文皇帝真实结局

    有人疑惑为什么建文帝没有把汉朝的鸣令用得这么厉害,而且基本没法破解。其实,如果TweetToken能用,建文帝早就用了。建文帝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身边不乏博学之士。汉武帝用推文来解决诸侯的问题。这种知识,建文帝当然知道。他之所以不用推令,而是决定强行断绝关系,是因为推令不适用于明朝。严神父推文恩典

  • 八爷为何举荐年羹尧为四川提督,可惜了,手段还是比不过雍正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八爷为什么举荐年羹尧为四川提督,历史上真实的八爷胤禩,八爷去丰台大营夺兵权

    然而,八阿哥却在此时举荐四阿哥的门人年羹尧为四川提督,康熙皇帝允许了。八阿哥举荐年羹尧为四川提督实际是故意支走雍正身边的人。因为他通过这几次的事件,已经看出了年羹尧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此人在雍正身边,定然会增加雍正的实力。通过举荐年羹尧为四川提督,对八阿哥来讲有几大好处:首先,可以把年羹尧从雍正身边

  • 《兴庆宫史话》丨宋元明清兴庆宫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历经宋、元、明、清五朝一千多年,长安城几经修葺,最终成为明清时期的地级市西安,一直存活到今天。兴庆宫的地面建筑虽然被烧毁殆尽,但兴庆池得以幸存,并数次重建毁坏,保持了短暂的繁荣时期。但同时也是长安东郊和西安府城的旅游胜地。今天,邢小青就来为大家讲述一下唐都长安的修缮与兴衰,以及五朝宋元明清时期

  • 延禧攻略:愉妃在出宫前,偷偷做了一个安排,五阿哥成为大清储君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延禧攻略愉妃扳倒纯贵妃,愉妃答应小燕子嫁给永琪,愉妃欣荣被打入冷宫

    愉妃还是贵人的时候就差点被高贵妃害得流产,多亏了璎珞的帮忙才保住了五阿哥,而富察皇后更是把她接到了长春宫躲避了后宫里无数双像害她小产的手。可是,富察皇后死后,明玉跟愉妃都跟在纯妃身边,一个被折磨得瘦骨如柴,一个看起来忘恩负义。连那么聪明的璎珞都以为愉妃已经抛去对富察皇后的感情,却没想到愉妃是在忍辱负

  • 南宋和南明,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两个朝代,华夏大地被征服过两次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上最悲剧的朝代是南宋和延续明朝的南明朝。在这两个朝代灭亡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忠义爱国的人和悲壮的事迹。在南宋臣民眼中,蒙元与辽金无异。所以,在蒙元一步步南下的时候,不少将士都奋勇作战。继续打元。崖山海战打响时,南宋大地仅剩东南一座孤岛,但南宋将士仍不肯投降,与元军决战。他一定是知道自己不是元军

  • 曾国藩的大智慧告诉我们,面对挫折时我们要这样处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曾国藩20种处世大智慧,曾国藩面对失败时候的经典名言,曾国藩为人处事的哲学

    一个人,如果在对外的建功立业中遭遇了挫折,最好的办法就是反观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在德行方面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这就是曾国藩应对挫折的重要原则:外阻而内进。1855年初,曾国藩兵败湖口,一度跳江自杀,好不容易才挺了过来。军事上遭遇重大打击的曾国藩不仅要应对太平军的进攻,还要对付江西官场的中伤,可谓焦头

  • 涌金门外张顺惨死,就是宋江拿他来做交易,激起众怒好攻下方腊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宋江攻打方腊张顺之死,张顺,张顺之死三个版本

    如果你也认同这个说法,请给我点支持。在进入主题之前,我想反驳一个共识。两军从来都是在不打仗的时候忽悠下面的人。但是,如果不能将对方彻底击倒,那么在击杀对方的时候,士气也会有所提升。关于资源。言归正传,随着与方腊的战斗推进到杭州,双方开始进入胶着状态。涌金门久攻不下。这让靠功立足的宋江辗转反侧。梁山阵

  • 曾国藩时期的这件事告诉我们,机遇只会降临在有准备的头脑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曾国藩最励志的句子,曾国藩小妾照片,曾国藩1至40集播放

    持续的低温导致玉米、水稻大面积歉收,粮食的价格飞速上涨。农民的生活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在我国云南,大规模的饥荒像瘟疫一样地席卷了每一个村庄。《邓县县志》记载了当时的情形,“是岁大饥,路死枕籍”。面对灾荒,有些饥民被迫卖儿卖女以求活命,昆明诗人李于阳在《卖儿叹》一诗中写道:“三百钱买一升粟,一升粟饱

  • 朱允炆的最后12小时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南京金川门)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按干支纪年法,是壬午年,属马。这一年的六月十三日一大早,造反头子朱棣就带着精兵强将抵达了南京金川门下。此时,是卯时。南京城门十三座,金川门是其中之一,具体的位置,大概是在今天的鼓楼区金川门外街南端。金川河在不远处缓缓地流淌,金川门外,更有一座金川桥蓦然矗立,被

  • 曾国藩:人到中年,学会四招驭人术,聚拢人心,驾驭天下人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曾国藩24句驭人口诀,驭人经全文完整版,驭人经

    曾国藩出身普通,最终却位居高位,成为晚清中兴名臣,后人高度评价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曾国藩的成功,过程中得到许多人鼎力相助。他在日记中总结了四个驭人术,背熟这四句话,轻松驾驭人心,天下人才任你驱使。一、轻财足以聚人曾国藩告诫弟弟曾国荃:“利可共而不可独。”懂得将利益共享,让跟从自己人都能获利,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