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喜欢到批判,王阳明对佛教和道教的态度为什么大转变

从喜欢到批判,王阳明对佛教和道教的态度为什么大转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647 更新时间:2024/3/4 1:19:46

《传习录·萧惠篇》中记载过一段阳明和他的学生萧惠之间的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佛教和道家的态度。

王阳明有个学生叫萧惠,喜欢道家和佛教。王阳明就警告他,说:“我以前也很喜欢佛教和道教的东西,以为自己很有收获,儒家的东西不值得去学。后来我在龙场住了三年,悟到了儒家的学说,又简单又博大精深,因此后悔之前浪费了几十年的时间在佛教和道教上面。佛教和道家的精妙之处与儒家差不多。你现在只是学了佛教和道家的一点渣滓,就自以为喜欢佛教和道家,就好像猫头鹰喜欢死老鼠一样。”

萧惠于是问王阳明:“佛教和道家的精妙之处是什么呢?”

王阳明说:“我刚才告诉你我悟到儒家学说简单而又博大精深,因此后悔在佛教和道家上浪费了时间。你现在为什么不问我悟到了什么,却偏偏问我后悔的东西?”萧惠于是惭愧不已。

由此可知,王阳明在中年以后,对佛教和道家是持批判态度的。虽然王阳明年轻的时候曾经往神仙之道,也深入研究过佛学,对道教和佛家都很精通,但他中年时候笃信儒学,越来越觉得佛教和道家存在很多不足。在他看来,只有儒家之道才是真正的大道。

道家最擅长的是养生之术,王阳明早年修习道家的养生之术,但一无所获,他认为道家讲的“精气神”儒家也可以做到,只要专心致志、涵养道德、本着自己的良知做事就自然会有精气神,达到养生的效果。所以,道家的养生之术,儒家也可以做到。

至于佛教,王阳明首先批评了佛教执着于“相”,也就是执着于现实的形态。君臣、父子、夫妻都是客观存在的人伦关系,可是佛教却认为这些是繁琐的,不必执迷于此。佛教否定它们的存在,倡导四大皆空,一心想着要从这些关系中逃离出来,求得清净,结果反而刻意执着,陷入了佛教所说的“着相”——也就是执着于现实的形态。而儒家承认人伦关系的客观存在,顺势而为之,追求高尚的道德,反而是“不着相”,超越了现实的形态。

其次,王阳明批评佛教把动和静分开,喜欢静而不喜欢动。虽然儒家和佛教都主张动静结合,但佛教却以静为主,不喜欢动。王阳明认为,“循理之谓静,从欲之谓动”,动静取决于内心是否遵从天理,如果人的内心遵从天理,那么不管是在静坐还是在做事情,都是静的状态;如果人的内心不遵从天理,那么不管他是在做事情还是在静坐,就都是动的状态。所以,王阳明强调的是人的内心要服从天理,达到“静亦定,动亦定”的状态。这个天理,也就是王阳明后来提出的“良知”。

再次,王阳明还批判了佛教的利己主义。他认为佛教追求的是宁静,是无欲无求、无善无恶的一种境界,而儒家追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修炼的目的是清净自在,超越一切世俗的东西,而儒家提升自我的修养目的是为了明辨是非,区分善恶,更好地治理国家为百姓造福。所以比较起来,佛教是自私自利的,不能修齐治平,无益于苍生社稷。

在王阳明看来,除了儒家以外的所有学说都是异端,应该加以排斥。道家和佛教具备的优点,儒学都具备,但道家和佛教的缺点儒家却没有,儒学有的许多优点道家和佛教也不具备。王阳明打了一个比方——儒学就好像一个大厅,厅里面共有三个房间,许多儒家的学者不知道整个大厅三间房子都是自己的,于是看到佛教就把左边的一间分给他,看到道家又把右边的一间分给他,剩下中间的一间留给自己,然后竟然以为自己只拥有这三分之一。

而王阳明呢,他要把三个房间全部都收回来,全部归为儒家。他认为儒家的圣人和天地万物同为一体,不管是佛教的还是道家的,不管是老子的还是庄子的,所有一切的学说都包罗其中,为我所用,所以称之为大道。而佛教和道家只是为了一己之私,所以是小道。说到底,王阳明是要以儒学为主,三教合一。就好像儒家的亚圣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也颇有些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的意思。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白在唐朝到底有多出名?可能连前十都进不去!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白在唐朝有多红,李白唐朝古诗十首,唐朝李白祖籍是哪里的

    李白顾唐!每期一个唐朝话题,今天来和大家聊聊李白,当然了,作为一个有料的栏目,观史君肯定不会像别人一样对李白进行一番笼统的吹捧,这样没什么意思。咱们今天挑出一个“点”来聊李白,我们知道,和如今一样,中国古代也是“追星”的,大V的影响力不比如今小。那么,话题也就呼之欲出了,咱们就聊聊李白在当时的影响力

  • 古代皇帝也藏私房钱,宋高宗最小气?崇祯送了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根据汉朝法律规定,3~14岁的小孩,每年需要交23文的口钱,也就是人头税,但是这23文钱里有20文都流向了皇帝的小金库。由于地方政府的腐败,人头税从小孩一出生就开始征收了,一年还要征收好几次,老百姓是苦不堪言。这就导致了汉朝年间杀婴的现象十分严重,可以说,汉朝皇帝的小金库沾满了婴儿的鲜血。到了宋朝,

  • 古代最悲壮的五位名将,岳飞排第二,第一却被剁成肉酱,诛灭全族!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廉颇,初带军破齐,初扬名,拜上卿。后与赵相蔺相如和好,转战四方,连败齐魏,破强秦于阏与,几地。后长平之战时被求战心切的赵王撤换,导致四十万赵国精锐 被坑杀。其后,燕国以赵大伤于长平举兵相攻,廉颇复起为将,以少数残兵大破数十万燕军,因功拜相国。然而新上任的赵悼襄王却听取郭开小人之言罢免廉颇,致 使老将

  • 北宋灭亡后,金代钧瓷的发展状况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金代钧瓷的特征是什么,金代钧瓷斗笠碗特征,北宋钧瓷特征及辨别方法

    金代陶瓷的生产无论在器型还是工艺上,都继承和发展了北宋时期的同类产品。当然了在继承北宋陶瓷生产的基础上也逐步发展出了自己的特点。金代钧窑挂紫盘金代钧窑挂紫盘金代钧窑挂紫盘钧窑也是如此。北宋灭亡,钧瓷铁杆粉丝宋徽宗被掳走,钧瓷官窑地位一落千丈。但民窑却没有因为朝代的更迭而消逝。相反,在沉寂一段时间后,

  • 唐太宗开始新建武庙,供奉了11位历代的良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太宗建了什么庙,唐太宗时期的十大名将,唐太宗二十四功臣名单

    一 、越南阮朝古都顺化在越南武庙当中,大部分供奉的都是一些中国的名将,反而他们自己国家的名将却变成了陪衬。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他们国家并没有几个能够与中国武将所媲美的将军。对于他们来说拜中国的将军也不是不行的。如今关羽的雕塑,已经在世界各地开始了流行。甚至不管是哪个国家,他们的黑白两道都会拜关公。在国家

  • 古代只有天子可以穿龙袍,为何包拯也能穿“龙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包拯穿的是龙袍吗,包拯为什么穿着龙袍,为什么包拯有龙袍

    有人就问了,虽然宋朝皇帝制度的规制和其他朝代也没什么区别,为什么在观看影视剧的时候,除了皇帝,就连包拯都穿上龙袍了呢?其实在古代,无论哪个朝代都是同样的道理,龙袍早就被人们安上了至高无上的标签,也就是只能由皇帝来穿的。只是包拯穿的并不是龙袍,只不过因为电视剧的改写,从而让人们认为包拯穿的就是龙袍了。

  • 三国时期最大的赢家不是孙权,也不是曹操和刘备,原来是司马炎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分三国,群雄纷争,乱世出英雄,造就了历史上许多耳熟能详的大人物。在这些人中间当属曹操、刘备、孙权最为出名,他们分别是魏蜀吴的实际掌权人,这里面孙权、刘备都当上了皇帝, 虽然曹操在世时没能登基称帝,但一生所做的努力使得儿子曹丕登上了皇帝宝座,成为了人生赢家。蜀汉的刘备有桃园三结义的二弟关云长、

  • 古代只有两个人死后成了阎王,一个是包拯包青天,另外一个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阎王包拯,包拯死后成了阎王,包拯被封为阎王完整版

    身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出现了很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不过明镜子今天要说的这两个人可能有些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呢?他们死后的名气都比生前大,而且最特殊的一点就是历史上只有这两个人有这样的待遇,古代只有两个人死后成了阎王,一个是包拯包青天,这个想必大家都知道吧!不知道的我给大家再普及一下。包拯民间被

  • 假如你穿越到了隋唐年代,下面兵器5选1,谁可以让你称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凤翅镏金镋,宇文成都用的!镋是长重器械。形似叉而重大,中有利刃枪尖,称为“正锋”,侧分出两股,弯曲向上成月牙形。下接镋柄,柄长七尺左右。有凤翅镋、雁翅镋、牛头镋、溜金镋、锯齿镋和流星镋等几种。两边外展象是凤凰翅膀而得名。五钩神飞亮银枪,五钩神飞亮银枪,又名五钩神飞枪。评书中马超、赵云、罗成、伍云召都

  • 古代军人打完仗,为什么不能脱盔甲?明朝大将常遇春因此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常遇春二十三代后人,史上最强漫画秦琼和常遇春谁赢了,常遇春之死朱元璋痛哭

    军人往往要穿着沉重的盔甲作战区别于平时穿的衣服盔甲是皮、铁制品可谓是冬冷夏热到了冬天还好说无非里面多穿一件御寒但到了盛夏才是真的难熬金属容易传导热量导致盔甲变成烤炉本炉在对付敌方重兵甲时将军往往会故意不出战好让他们暴晒于太阳之下最终不战而胜盔甲虽然冬冷夏热但古代的将军或者是军医总会严重警告士兵们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