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始皇为何宁愿耗费巨大的民力修筑长城,也不向北攻打匈奴,将其彻底消灭?

秦始皇为何宁愿耗费巨大的民力修筑长城,也不向北攻打匈奴,将其彻底消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985 更新时间:2024/1/23 16:55:13

虽然秦始皇只是将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但也足有万里之长,因此秦始皇修筑长城之后,自此有了“万里长城”之称。而如此大的工程量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完成,其中劳动力最为重要,据记载,秦始皇修筑长城使用了近百万的劳动力,占据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生活在秦朝北部边境的人民安全,以抵御防守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的侵扰。那么秦始皇为何宁愿投入如此巨大的民力来修筑长城,也不愿意向北攻打匈奴,直接将其消灭呢?

秦始皇并不是不想消灭经常侵扰中原的戎狄、匈奴、胡人等北方游牧民族,最终耗费巨大的民力修筑长城也是迫不得已。长城作为一项军事防御工程是先秦古人经过实践总结得出的好办法,高大、坚固且连绵不绝的城墙可以有效阻隔游牧民族骑兵的行动。

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由于忙于中原征战,因此无暇北顾,而北方的游牧民族便趁机侵扰袭掠与其接壤的北方诸侯,如秦、赵、燕三国的北部边地就经常遭到戎狄、胡人、匈奴等游牧民族的袭掠。

秦始皇攻灭六国、兼并天下后,为了解决匈奴等游牧民族对秦朝的威胁,便派遣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向北进攻匈奴。蒙恬率军从上郡北出,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全部河套地区,从榆中沿着黄河向东,一直到阴山,共计设置了四十四个县,并在黄河岸边修筑城池要塞,以抵御匈奴。

《史记》记载:“秦已并天下,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巉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

同时又铺设秦直道,从九原一直通到了云阳。并因地制宜,利用边界山岭、险要沟堑、溪流、谷地等可以用来修缮的地形修筑长城,将原来秦、赵、燕三国修筑的长城连在一起,从临洮(今甘肃省定西市)一直辽东,长度达一万多里,故而称为“万里长城”。

秦万里长城这项国防工程修筑完成后,凭借地形有效遏制了匈奴南进。之后秦始皇又命蒙恬率军渡过黄河继续向北占领了高阙(今内蒙古巴彦淖尔盟杭锦后旗西北)、阳山(今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至巴彦淖尔市狼山)、北假(今内蒙古河套以北、阴山以南夹山带河地区)等地,并在当地修筑堡垒来驱逐戎狄,以及迁徙犯人去充实黄河沿岸刚建立的数十个县。

《史记》记载:“蒙恬暴师在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

将军蒙恬大败匈奴后,便率领数十万大军饱受烈日寒霜、风雨霜露驻守在北地上郡,这一守便是十几年,匈奴碍于蒙恬的声威震慑,以及长城要塞的存在,一直不敢南下牧马。秦朝在这场反击战中解除了匈奴等游牧民族对中原的侵扰与破坏,和游牧民族接壤的北部边境地区在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摆脱了兵祸带来的灾难。

那么秦始皇既然派军击败了匈奴等游牧民族,为什么还要耗费巨大的民力去修筑城池要塞(长城)呢?为何不继续向北进军,彻底灭了这些部落呢?

秦始皇虽然命大将蒙恬击败了匈奴,但是却无法彻底将其消灭,因为游牧民族的习性和风俗就注定了他们不容易被轻易灭亡。

在古代,生活在北边蛮荒地带的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居所,也没有作为产业的农耕,他们随着畜牧活动而转移,逐水草而居,自幼便能骑羊,拉弓射鸟、鼠等小动物,再大一些就能射狐狸、兔子,以此作为食物,等成年时,男子都是能拉满弓的披甲骑兵。

《史记》记载:“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稍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

他们的风俗是随意游牧狩猎,以此作为维持生计的产业。遇到紧急情况就练习攻伐作战本领来侵扰征伐,这就是他们的天性,尤其是到了寒冷干燥的时节,牛羊难以繁衍时,游牧民族便会南下中原,大肆掳掠,只要有利可图,就不顾礼仪,有利便进攻,不利就撤退,从来不把逃跑当作耻辱。

《史记》记载:“匈奴单于曰头曼,头曼不胜秦,北徙。”

由于擅长骑射本领,而且行踪飘忽无定,匈奴往往是抢杀掠夺财物后就跑,等中原国家出兵追赶时,他们早已骑马远去,追都追不上。比如匈奴首领头曼善于打不过秦朝,就不断向北迁徙,而秦朝军队以步兵为主,如果匈奴骑兵一直逃跑,秦军便难以追击。

既然无法彻底消灭,就不得不防范匈奴南下再侵扰中原,而骑兵机动性强,活动范围很大,如果没有城池、要塞、城墙组合而成的长城防御体系,秦朝就需要很多兵力来防守,而这便会给百姓增加更多的负担,秦始皇为了保护北部边境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就只能修筑长城来抵御匈奴侵扰。

实践证明,修筑长城确实是阻挡游牧民族侵扰的好办法,给中原农业生产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在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之前,秦国就曾修筑长城来抵御胡人,周朝境内的很多诸侯国为了防守,也都有修筑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

古代修筑长城的历史,长城能起到的作用

在先秦时期,修筑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就曾修筑连续排列的城堡作为防御。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为了争霸称雄,便根据各自需要在边境地区修筑起长城、堡垒等军事防御工程,以互相防守。

《左传》记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史记》集解引韦昭注记载:“方城,楚北之厄塞也。”

比如楚国在北部濒临汉水地区修筑了很多具有防御功能的方形城寨称为“楚方城”。之后齐、秦、韩、魏、赵、燕、中山等诸侯也都修筑了军事防御工程长城,用以自卫。

《史记》记载:“秦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豲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

其中秦、赵、燕三国由于和北方游牧民族相邻:秦国陇西有绵诸、绲戎等戎族部落,岐山、泾水以北又有义渠、大荔等部落;赵国北方有林胡、楼烦等戎族部落,燕国北方有东胡、山戎等戎族部落,于是三国各自在北部边境地区又修筑了“拒胡长城”。

秦国在秦昭襄王时期彻底消灭了西部大患义渠,于是占领了陇西、北地、上郡,便开始在当地边境修筑了长城来抗拒胡人。赵国是在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向北攻破了林胡、楼烦后开始修筑长城。之后燕国贤将秦开(其孙为荆轲刺秦,燕国副使秦舞阳)击败赶走东胡,也修筑长城抗拒胡人。

《史记》记载:“秦昭王时,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其后燕有贤将秦开,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以拒胡。”

以此可见,秦、赵、燕三国并不是打不过北方的游牧民族,虽然能将其击败赶走,但却无法彻底消灭,三国只好修筑长城来抗拒胡人。之后秦始皇修筑长城也是如此原因,为了减少工程量,秦长城重点是维修、连接原先秦、赵、燕三国原有的长城,以及利用有利地形扩建。

如果秦朝单独修筑一条长达万余里的长城,十余年的时间也难以完成。毕竟秦始皇陵在动用近八十万人的情况下也修建将近四十年的时间,而且最后还是草草完工。

若是没有高大坚固、连绵不绝的万里长城,秦军就需要分出更多的兵力去防守,为此便难以集中兵力发动战略反击。而匈奴骑兵机动作战,今天在东边劫掠,明天就可以跑到偷袭,还可以随时可能南下中原。

秦始皇依地形,借天险,修筑万里长城,便可以将北部边境围起来,遏制匈奴南下路线。自秦长城修筑完成后,一直到秦始皇病逝前,匈奴都不敢南下牧马,拉弓射箭,生活再秦朝北部边境地区百姓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摆脱了兵祸的灾难。

  • 长城的作用
  • 虽然修筑长城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但长城的作用并不止于此。

    首先长城的最基本作用就是为了防御,可以有效迟滞延缓匈奴骑兵的速度,为此给中原国家赢得调集军队的时间。如果没有长城,北方游牧民族就可以肆无忌惮的侵扰中原王朝,甚至小股骑兵都敢南下掠夺。而且游牧民族的骑兵不善于攻城,中原步兵可以用长城的城墙作为依托和掩护,进可攻,退可守。

    其次长城有预警作用,高大的城墙可以为防守士兵提供了一条巡逻通道,一旦发现敌人入侵或破坏长城,便可以立即赶到就近的烽火台进行预警,让后方主力军队做好应对准备。长城上的城墙也可以作为高速通道快速运兵。

    最后长城还可以隔绝内外,对北方游牧民族实施经济制裁,因为游牧民族是靠放牧和狩猎为生,要想获得其他物资基本只能和中原王朝进行贸易。一旦进入紧急时刻,中原政权就可以封锁长城上开放的关口,切断贸易通道,货物和马匹几乎不可能翻过被军队守卫的长城。

    自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以后,几乎历代中原王朝都有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比如我们今天所说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时修建的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长城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

    结语:

    秦始皇攻灭六国后,为了巩固国家统一,解除匈奴对秦朝的威胁,便下令北击匈奴,并在秦、赵、燕三国原有长城的基础上,加以修葺、连接和增筑,于是一道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屹立于秦朝北部边境,保护着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时间推移,秦长城的遗址虽然大多已湮灭在岁月长河之中,但直到现今,很多人提起万里长城,脑海里浮现出的第一个人还是——秦始皇嬴政

    万里长城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太多记忆,有帝王的雄心、民夫的汗水、戍边的功绩、民族的交融,也有箭矢的痕迹、炮火的轰鸣、将士们的铁血、金戈铁马的呼啸,还有万里紫塞的壮美。

    作为人类史上的奇迹,万里长城当之无愧,它也是中国最硬核的名片之一!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更多文章

    • 曹操一生5大错:留错1人,放错1人,信错1人,杀错1人,睡错1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曹操一生犯下5大错误,曹操一生犯的4大致命错误,曹操一生犯的五个错

      意思是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其实就算是圣贤之人,也难保终其一生不会犯错。这种过错,有些是别人认为的过错,也有些是令自己后悔的过错。汉末三国时期的曹操,他是汉末三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似这等人物,也有犯下过错的时

    • 刘璋宁死不降,为何马超一到他就怂了?你看刘备干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璋如何收服马超,刘璋和刘备,马超射杀刘璋之子全集

      刘璋投降刘备辗转半生,直到赤壁之战后,他才开始转运,成功占领荆南四郡,算是给自己打下了一片基业。然而要想匡扶汉室,仅依靠荆南四郡是完全不够的,这一点,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就已经言明。于是在拿下荆南四郡后,刘备把眼光望向了益州,恰在这个时候,益州之主刘璋也找到了刘备,希望刘备入蜀帮忙抵挡汉中张鲁,就这样

    • 诸葛亮为何没能够统一三国,毛主席的评价通俗易懂:他有3个欠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诸葛亮还会有失误的时候吗?”面对李银桥的疑惑,毛主席甚至表示,诸葛亮不仅选错了人还有三个欠缺之处。诸葛亮向来被称为是智慧的化身,毛主席为什么会觉得他有所欠缺,而欠缺的又是什么呢? 一、三个欠缺 其实,诸葛亮也是毛主席最喜爱的历史人物之一,还曾多次在公开场合上表示:“要学习诸葛亮的那种鞠躬尽瘁、死而

    • 若项羽渡过乌江,能否卷土重来?杜牧:有可能。王安石:不可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杜牧王安石对项羽的思想感情,王安石和杜牧王维的资料,关于刘禹锡杜牧王安石的资料

      项羽熟读兵法,同时力能扛鼎,拥有一身好武功,智勇超群,文武双全,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被世人称为“西楚霸王”让项羽真正名扬天下的,是巨鹿之战,这场大战,项羽率领江东子弟,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大挫秦军,秦军自此元气大伤。巨鹿之战后,秦朝覆灭已成定局,诸侯约定,“先入关者为王”!世事难料,谁知刘邦率先

    • 关羽打不过惹不起的5位大将,赵云可打赢四个,还有一人张飞也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关羽跟赵云谁厉害,关羽和赵云谁强谁弱,关羽和赵云的武力谁更强

      俗话说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关羽顶多算刘备手下,综合能力排名靠前的人,不能算是第一猛将。其实关羽打不过的人多了去了,只不过,有的跟他算是自己人,没有机会比试,才没分出高下。但其实关羽再看不上别人,他也不一定打得过。以下这五名大将,关羽就惹不起。 1、张辽和高顺 关羽曾是张辽的手下败将,不仅他,还有张飞

    • 民间故事:男子意外获得跟项羽一样的重瞳异相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民间生死富贵案例故事,项羽的故事完整版,重瞳 项羽

      造字的仓颉,禅让的虞舜,春秋霸主重耳,西楚霸王项羽,横扫西域的后梁国吕光,建立北齐的文宣帝高洋,隋朝名将鱼俱罗,以及南唐后主李煜。这些人的重瞳都是天生的,可是在清朝,却有一个平凡无奇的读书人,因为一场意外,竟然后天获得了这种异相,也不知是福是祸。当时陕西的西安,有个风流才子叫做方栋。为人浪荡不羁,喜

    • 史书和小说中的五个细节表明:张飞娶夏侯姑娘,刘备曹操和夏侯兄弟都是同意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张飞是怎么娶到夏侯的,正史刘备的两位夫人,张飞vs夏侯姬

      张飞迎娶也好,强抢也罢,夏侯姑娘为季汉生了两个皇后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细看史书和小说记载、描述的五个细节,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刘备家族和夏侯家族乃至曹操家族,对这门亲事,是不是认可?有意思的问题,一定要用有意思的眼光去找答案,这答案就有意思了:好像当事双方对这门亲事都很满意,大家似乎也都把对

    • 公孙瓒麾下的9位武将:一位跟随刘备,一位归降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公孙瓒手下十大猛将,公孙瓒和刘备是师兄弟关系吗,公孙瓒的大将是谁

      一、赵云汉末诸侯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后,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

    • 三国24名将,有勇有谋的有5人,他们都是哪些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国24名将个人排行,三国二十四名将评价,三国24位名将真实实力

      第一个:赵云赵云,一生未尝一败,是三国时期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战绩,主要是由于他有勇有谋。例如,在长坂坡之战中,赵云仅仅带着数十骑,便返回长坂坡,在无数曹军之中左突右杀,斩杀五十多个敌将,救出孙乾、甘夫人和小阿斗。在乱军之中,单纯靠勇猛,是不可能完好无损地冲出来的,赵云正是靠着其智

    • 刘邦年轻的时候,家里到底多穷?就连娶吕雉的衣服都是借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吕雉和刘邦第一次见面,楚汉传奇刘邦吕雉吻戏,穿越刘邦碰上重生吕雉

      然而刘邦能取上吕雉,可以说萧何帮上了大忙。萧何作为刘邦的好朋友,不光帮刘邦在岳父大人面前好言好语的夸赞,在经济方面也是出手很大方。话说,这刘邦本来就是一个痞子,四十多岁了还没有结婚,而且家里很穷,大哥、二哥早已成家,都看不上刘邦这个人,然而刘邦到底是怎样取上大户人家的吕雉为妻子的呢?吕雉这个女性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