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曹操则认为,人才是最后可以成就事业的关键。这两个看法的不同,最终也导致了他们之后做法的不同。袁绍夺取了北方四州,一时间成为当时北方势力最大的诸侯。而曹操则选择招揽人才,最终在官渡之战击败了袁绍。也正是因为官渡之战的战败,导致袁绍当成的提法,遭到了全盘否定。其实,如果我们站在曹操与袁绍不同的角度讲,就不难理解他们做出这两种不同选择的原因。
袁绍出身豪族,崇尚的是儒家。这与当时其他世家大族相比,袁绍与他们有共同点。而当时的人才,大多集中在这些世家大族手上。作为同样是豪族,同样崇尚儒家,只要袁绍表现出足够的潜力,这些豪族自然愿意为袁绍出力。所以,对于袁绍来说,人才问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在当时,袁绍麾下的文臣武将都是非常顶级的人才。颜良、文丑、田丰、荀谌、许攸、审配、逢纪,这些人如果单独挑出来看,都不逊色于其他阵营里的人才。而他们都选择投奔袁绍。
反观曹操,曹操出身于宦官家庭,他的父亲曹嵩是中常侍曹腾的养子。在古代对宦官的鄙夷中,曹操虽然从小吃喝不愁,但身份上还是低于袁绍这样的豪族。而从家庭出身来看,曹操在当时只能算是寒族。而且,曹操崇尚的是法家,跟儒家有很大不同。曹操对豪族的打压也非常厉害。他曾多次出台法令,伸手打压豪族。
但夺取天下确实需要有人辅佐,曹操在打压豪族的同时,还是需要跟其他部分支持他的豪族,以及从寒族提拔的人才合作。所以,才会有荀彧带着一批人辅佐曹操的结果。而在这种情况下,曹操自然要提倡人才的重要性。情况不同,选择不同。
其实,对于袁绍来说,他的问题并不是他不看重人才。当年刘备到处流浪的时候,袁绍就曾经收留他,并且对他十分礼遇。袁绍的问题在于,他不懂得如何用好手底下的人才。他的谋士之间互相攻击,内耗很大。
而袁绍又是内忌外宽的性格,礼仪繁琐,很多人才在袁绍手里,都没能发挥出自身的能力来。像许攸,这个人的性格虽然在后世经常被黑,但他在曹操麾下就能献出奇袭乌巢的建议,最后帮助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而在袁绍麾下,却没发挥出什么太大的作用。这就是差距。
袁绍的家庭因素,让他有了很多旁人得不到的起点,但他的性格因素,却让他把自己的优势一点点销毁殆尽,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