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冷知识-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

历史冷知识-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445 更新时间:2024/2/4 17:06:40

秦自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后,国力渐强。他要向东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三晋。秦与三晋的战争最为频繁,也最剧烈。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君继魏,齐之后也称王了。由于魏、齐战争中魏失败了,秦国乘机攻占了魏国河西河东的一些城邑。公元前318年,魏以公孙衍为相,发起了三晋、燕、楚“五国伐秦”。这是第一次“合纵”策略的实现。但是这次伐秦战争,是以楚为纵长,而并未真正参加。当时,楚、齐和亲。张仪在秦惠文君前尽力主张“连横”,想从而破坏六国的合纵,尤其是齐、楚的联合。张仪曾经两次使楚。楚怀王是昏庸之君,受张仪甘言密语的诱骗,断绝了对齐的关系。这是张仪连横策略的胜利。

[var1]

对于西部的开发,秦惠文王听从司马错的意见,认为,灭亡巴蜀对秦更为有利。公元前3年,秦趁苴、巴两国冲突之际,大举攻蜀,蜀王失败逃走,后被杀死。蜀国就这样灭亡了。随着秦军又攻灭苴和巴国。

秦对巴蜀的征服,使他获得了丰富的经济资源。此后,秦积极开发巴蜀,巴蜀的水利和农工商业都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接着,公元前314年,秦又兼并了今陕西大荔、庆阳一带的义渠。这义渠就是北狄败退后留下来的余部。公元前312年,秦联络韩、魏对楚、齐发动战争。秦攻占了楚的汉中(今河南西峡县丹水以北地区)。接着,又向齐进攻,直到濮水之上。秦楚在蓝田(今湖北钟祥县西北)展开大战,楚大败。在这次战争中,秦取得汉中,使关中和巴蜀连成一片,解除了楚对秦西南方面的威胁。

[var1]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攻占韩的宜阳。从此,秦的势力进一步伸入中原。公元前298年,齐、韩、魏三国联合攻秦,攻入函谷关,迫使秦讲和。秦昭王即位,穰侯魏冉专权,增加了一些封君。昭王的同母弟公子市既封为泾阳君,后又改封于宛。公子悝先封高陵君,后又改封于邓。宣太后的同母弟芈戎先封为华阳君,后又改封为新城君。正如《史记•穰侯列传》所说:“宣太后穰侯擅权,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于王室。”但是秦的力量并未因此而削弱。公元前294年,秦又攻伐韩与魏。次年韩、魏反攻。在伊阙一战,秦将白起杀死韩、魏联军二十四万多人。

[var1]

为了争夺宋国的定陶,秦、齐都展开了外交活动,拉拢关系。公元前288年,秦昭王在宜阳自称西帝,并派人尊齐闵王为东帝,以便联合攻赵。但是燕国的说士苏秦为燕活动,向齐劝说:“伐赵不如伐宋之利”,要使“天下爱齐而憎秦”。齐闵王听从了他的意见,只有三个月便自动取消了帝号。秦昭王不得不也取消了西帝称号。赵国李兑也积极支持苏秦。于是形成了合纵的局面。公元前287年,赵、魏、韩、燕、齐,共同攻秦。这是公孙衍以后的再次大合纵。

公元前286年,齐闵王代宋。在此以前,齐已数次伐宋,但都未灭宋。

这次,齐终于把宋灭了。公元前284年,三晋、燕、秦五国,联合伐齐。燕将乐毅乘机进攻齐国,齐望风披靡,几乎亡国。

[var1]

公元前279年,齐田单反攻,终于复国。秦将白起这时攻下楚都鄢郢,攻到竞陵、安陵,向南又攻取洞庭五渚。从此,齐楚都削弱了。

公元前272年秦灭义渠。这时,秦昭王任用范雎为相。他是魏国人,主张论功行赏,因能授官。因为昭王即位后,宣太后、魏冉专权,虽然没有削弱对外的战斗力,但是君权不免旁落,所以范雎提出这样的主张,他获得了昭王的信任,被任为相。公元前266年,昭王夺去太后和穰侯等人的权力。在战略方面,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的方针。这样,对土地的占领“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他又提出“毋独改其地,而攻其人。”这就是不但攻占其地,而且杀戮敌人,以消灭其战斗力。以前,白起在魏伊阙之役时,已施行了这一策略,杀死敌人至二十余万。攻郢之役,他竟灌水入城,死伤兵民不计其数。从此秦便以三晋为直接进攻的目标。

[var1]

公元前265年,秦大举攻韩,占领了韩的少曲(今河南济源县东北)、高平(即向,今河南孟县西)。次年,白起攻取了太行山南的南阳地,以断绝韩本土和上党郡之间的孔道。公元前262年,秦又攻取韩的野王(今河南沁阳西),把韩国上党郡和韩本土完全隔绝起来。韩国感到害怕,想献出上党郡以与秦和。而上党郡守不从。韩惠王派冯亭去代替,那知冯亭去了之后也不肯降秦,而把韩的上党郡十七县献给赵国,以求赵的帮助。赵派廉颇率领大军驻守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秦也立即派白起、王龁进攻。由此引起战国最大的一次战争,亦即长平之战。

公元前259年,秦派大将王陵乘胜进攻赵都邯郸。白起与范雎有隙,托病不肯出战。赵这时正值长平战大败之后,“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英勇抵抗,秦军死伤也不少,而仍攻邯郸不下。范雎以王龁代替王陵,又派郑安平为将军。公元前257年,魏楚图谋救赵。合力作战,秦军大败。这是秦继长平之战以后攻赵的第二次大战。

[var1]

[var1]

公元前256年,秦继续进攻韩赵,取得赵韩的一些城邑,斩首十余万。

这时,东方各国又发动了一次合纵,连西周君也参加了,在伊阙共击秦军。秦进攻西周。西周君被迫投降,人口三万,邑共三十六个。公元前249年,秦又灭东周。前244年,秦攻取魏地,建置东郡,包括原来卫亡后的一部分土地在内。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死,庄襄王即位,吕不韦做相国。公元前247年,庄襄王死,儿子政即位。公元前238年,政受冠礼,亲自专政。他平定嫪毐之乱,接着又削除了吕不韦的势力。

[var1]

自长平之战和邯郸之围以后,秦继续向三晋不断进攻。他的势力实际深入于黄河中原腹心地带。公元前241年,三晋等五国举行了最后一次合纵战争。但三晋大部分土地已被秦夺取并建立了郡,最后的灭亡时间已不远了。公元前231年,秦灭韩。公元前228年,秦将王贲大破赵军,建立邯郸郡。同年,秦又破燕。公元前227年,在易水大破燕,攻下燕都蓟城,燕王喜迁都到了辽东。燕王喜听从代王嘉的意见,杀了太子丹。公元前225年,秦攻魏,以黄河水灌大梁。三个月,城坏魏亡。公元前225年,秦派李信攻楚,李信军失利。秦王又派王翦进攻,进入楚都寿春。公元前222年,楚亡。同年又灭燕赵(代王嘉)。公元前221年,齐最后灭了,齐晋六国统一于秦。此后,秦的历史就进入封建皇朝的历史时代-

更多文章

  • 历史冷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酿酒和建筑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国时期开始酿酒,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春秋在战国

    酿酒是淀粉质发酵糖化酒化的过程,这一化工技术最初是由粮食储存中的发酵现象得到启示而产生的。用谷物酿酒有可能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代已较普及。商人饮酒之风甚盛,青铜和陶质的酒器种类繁多。《尚书•说命》记商王武丁和傅说的对话,其中提到:“若作酒醴,尔惟鞠蘖”,“蘖”即是制酒用的酵母。《礼记•月令》说:

  • 历史冷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战国时期的越国,战国时吴国和越国的形成,春秋战国越国版图

    [var1]据《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说,越“其先禹之苗裔”,是夏后帝少康之庶子所建立的国家。因此,他与吴国一样,其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不一定是同族。但也“文身断发”,随从了土著的风俗习惯。相传,经历了二十余世,到了允常。他与吴阖庐的时期相当。这时,吴越之间曾发生过战争。晋利用吴以牵制楚,楚也同样利用

  • 历史冷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战国时许国在现在的什么地区,许国最新消息,大许国

    [var1]姜姓与姬姓世代通婚且结联盟。周克殷以后,姜姓诸侯与姬姓诸侯受到同样“封土建国”的待遇。姜姓诸侯国虽然不及姬姓之多,但是它的地位还是重要的。周东征胜利以后,姜姓的齐和姬姓的鲁同时分封于今山东境内,是东方诸侯中最重要的国家。许国在今河南的许昌。春秋时,它恰好在郑、宋、陈、蔡和楚的包围之中。[

  • 历史冷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秦(2)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战国时期秦国的资料,战国秦详细历史,春秋秦国史深度解析

    [var1]商鞅变法秦是在周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在其建国以前,还是在羌戎的包围中过着游牧的生活。周室东迁,羌戎的一部分虽然被秦的军事力量所驱逐向东南迁徙,但是关中之地依然是羌戎,后来还有从北方来的狄人杂居,时叛时服。大概在秦穆公以后,秦才扩大和巩固了国家的基础。春秋时期,尽管穆公称霸西戎,但是与晋、

  • 历史冷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秦(1)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战国秦历史简介,战国时期秦统一的基础,春秋战国秦朝的历史简介

    [var1][var1]秦,嬴姓,是西周东迁时才被周平王承认其为诸侯国的。对于它的起源,很早就有不同的传说。《史记•秦本纪》说:秦之先,帝颛顼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 历史冷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杞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春秋时期杞国灭国始末,黄旗堡杞国王城遗址,杞国在哪里

    [var1]杞,是夏禹的后裔,是从商至周还保留下来的小国。甲骨文中有“杞”字,作为地名,与商(今河南商丘)相距不远。还有一片卜辞,称“杞侯”。杞于夏灭之后,似仍然是殷商的诸侯。《史记•陈杞世家》说夏禹之后“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杞地,在今山东省诸城、安丘一带。西

  • 历史冷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国时期的吴国在哪里,战国越王怎么灭掉吴国,战国吴国势力

    [var1]依春秋战国时期的记载,吴的建国是在吴太伯和弟仲雍的时期。相传,当周古公亶父(即太王)时,他已准备“翦商”。他预见到他的小儿子季历将生一个大人物(文王昌),因此要把王位(其实当时尚未建国)传给季历。大哥太伯、二哥仲雍知道了父亲的意图之后,便自动跑到了“荆蛮”,以便父亲传位给季历。象这样的美

  • 历史冷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交通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春秋战国历史详细讲解,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变化,春秋和战国如何划分

    南北交通诸道路平王迁都雒邑,是为东周。不久即入于春秋时期。由于都城的迁徙,雒邑代替了丰镐。也就是说,以前是以丰镐为中心,向外辐射出若干交通道路。这时应以雒邑为中心,向外辐射交通道路。论东周的国力远不能和西周相比拟。不过雒邑在当时是居于“天下之中”,地理条件使它在一定程度保存住这样的交通中心。由于有些

  • 历史冷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山国历代国君列表,中山国是现在的哪里,战国6国文字对照表

    中山建国及其初亡春秋中期,白狄代赤狄崛起于西北。后来它逐渐发展,顺着原来赤狄的路线,逾太行山而东,到了宋、齐、鲁、卫之间。按照传统的说法,白狄本是赤狄的分部。但是赤狄以媿姓为主,即鬼方之后,而白狄则是姮姓,或说是妘姓。又说鲜虞出于白狄,而鲜虞是姬姓,说法不一。总之,白狄与赤狄不一定是同姓同族。古代部

  • 历史冷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三晋(韩赵魏)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国时期的赵魏,秦灭三晋韩赵魏完整版,战国三晋地图

    三晋的族姓韩赵魏是从一个晋国分出的三个国家,习惯上因而简称为三晋。三晋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史上的重大变化。田氏篡齐和商鞅变法也都是古史上的大事,但比起三家分晋,毕竟是后起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以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战国分期的标准。他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