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的人口是一千九百万,而乾隆年间却有三亿人口,这个增长速度的数字乍一看是不是很夸张呢?有些网友就提出了疑问,小编告诉大家,其实康熙年间统计的一千九百万只是口丁人数,即赋役义务的男性,而不是总人口的数量,按照当时对于口丁比的定义,实际上康熙年间的人口数量达到了九千一百万,已经接近一亿了。而如此看来,到了乾隆年间人口数量还是涨了两倍达到了3亿多人,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这里其实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就是税赋。康熙宣布了永不加赋,雍正年间开始不征收人头税,所以人们不用再为了繁重的税赋而担忧家庭中的新增人口,摆脱了赋税和差役制度的压制束缚。
第二就是粮食。民以食为天,历史上许多造成人口衰减的事件中都会包含饥饿这个因素,不论是因为战乱还是天灾,带来的贫穷和饥荒总是能轻易地夺走百姓的生命,而相反,粮食的充足可以刺激人口的增长。十八世纪玉米、红薯和土豆被引进我国,相比起小米,这些农作物对于土壤的要求较低,产量也更高,大面积的种植玉米和红薯等农作物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此外新引进的墨西哥陆地棉也大大发展了人们的保暖水平,比起传统的木棉和草棉,陆地棉的保暖效果更好,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熬过冬天的寒冷。衣食住行,这里就有两样都发展了许多,比起原来,吃得更饱穿得更暖,人们的生活好了一些,人口增长就是自然的事了。
可能还会有人对于增长倍数如此大感到怀疑,但是其实当时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人口也是呈增长状态的,中0国人口基数又比0较大,增长人数多也是在情理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