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这话还得从康熙四十六年说起,当时国库空虚不足50万两。而正赶上天降大雨,黄河泛滥成灾。当时八阿哥胤禩管理户部,国库的银子都被借光了。当然也许这也是八阿哥拉拢朝臣的手段之一吧。总之朝廷没钱,可水灾也要赈济怎么办?
毕竟追缴国库银两是个大事,没有那么快。而赈灾又是当务之急,所以康熙只能派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去江南筹款赈灾。这哥俩在江南不怕得罪人,生生从盐商手里弄出了二百万两银子(不少是盐商给老九的孝敬)。
事情办得不错,回来胤禛也升任了郡王。但是这个追比国库银子的差事还没人办理呢?康熙许下亲王爵位,声称谁要能追回千万辆立刻加封亲王。结果没有用,各位阿哥都躲了,甚至老八都上书辞去户部差事反而举荐老四担任这个差事;而太子因为也欠了款,所以也有意让老四管理这个差事好给自己通融一二。
邬先生的建议
这是邬先生第一次和四王爷见面,两个人以邬先生当年的文章为切入点谈得很投机。邬思道初次献计就谈到了这个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并详细地对借款的对象做了准确的分类:1、贫寒官员不得不借。2、功臣宿将讲排场,大笔借钱。其中还包括王孙贵胄。3、贪财的官员。并且邬思道明确指出诸位阿哥不接这个差事的原因:得罪人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怕得罪人也追不回银子来会在皇上那里减分的。
邬思道指出四王爷逆流而上,一定要接这个差事。接了这个差事,想法做好才会在康熙心目中添加上能臣和为国为民的标签。而四王爷当时没有表态,估计也是打算见机行事。
如果王爷也不愿意接这差事,那皇上不是连一个分忧的儿子也没有了吗?
第二天胤禛面圣,说了在地方上因土地减少而造成的弊端。这也是印象分,至少胤禛能从地方上看出政务上的弊病。果然康熙都说他用心了。康熙想到许下亲王爵位都没有皇子来出面办差很窝火。
朕这么多儿子,难道就没有一个承担追款的差事
胤禛想起了邬先生的话,立刻结下了追比欠款的差事。态度也很坚决,当然估计也有在父皇面前作秀的成分。先不说能不能做好,就这个态度康熙就很开心了。四阿哥与其他皇子包括太子在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只要对朝廷有利,对我大清江山有利,大不了儿臣做个孤臣就是了
小结:
这是邬思道加入四王爷幕僚以来献上的第一计,这也非常符合四王爷冷面王的性子。同时兼顾了胤禛为国为民的心思,进而在康熙面前蹭蹭地刷好感。一举三得。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