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后升迁为大司寇,有宰相的权限。这以后,他又带领自己的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统治者宣传他的一套治国安民的政治主张,但他的主张却与当时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政治格格不入,在外漂泊了14年,累累如“丧家之犬”,最终不得不黯然回到鲁国。
此后,他潜心从事文化教育和古籍整理,直到终老。孔子的生前在政坛上是比较平庸、难以施展才华的。他下野、他失业,他为权臣所轻蔑,他为野人嘲弄,为暴民包围,曾饿扁了肚子,总之,吃的苦头不少。
[var1]
孔子留给后人的财富
但孔子作为思想家,在当时则是一位有影响的人物。他提出了一整套以人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他的“仁、义、礼、智、信"规范了做人的基本准则。他还首创私学,据说有三千弟子。在教育理论方面,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教学方法影响深远。他还收集了大量的故国的文献资料,整理编次成《诗》《书》《礼》《乐》《易》《春秋》等经典文献。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学派儒家的创始人。
[var1]
孔子生前为何没有得到重用
孔子作为一个没落贵族出身的思想家,他对社会大变动的态度是矛盾的。生活在“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春秋末年,他既想维护和挽救行将就木的旧制度,又想对旧制度进行“损益",使之与社会潮流相吻合。其政治主张必然处处碰壁,既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激烈反对,又为奴隶主贵族所不容,这就决定了他一生只能是郁郁不得志。
[var1]
孔子死后为何得到帝王尊崇
然而孔子死后,他的“忠君尊王”思想却为历代帝王和想当权的人们所青睐,他们用种种白粉为孔子化妆,一直把他抬到吓人的高度。
[var1]
同时他的子孙也都深蒙他的学说的遗荫。自汉代开始,历代封建政府对孔子后裔开始加封。汉高祖刘邦封孔子的九代孙孔腾为“奉祀君”,汉文帝将孔子的13代孙孔霸封为“关内侯”,赐食邑800户。唐高祖封孔子30代孙孔德伦为“褒圣侯”,唐玄宗则将孔子后裔的爵位由“侯”升为“公”,并宣布圣人之后不纳赋税。宋仁宗改称孔子嫡长孙为“衍圣公”,自孔子第46代孙孔宗愿被封为“衍圣公”起,这个封号一直持续到清末,前后持续了32代,有41人袭封。孔子的家族宅室“孔府”,也享受了仅次于皇室的规格待遇。
[var1]
总结:但后世人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对孔子的儒家思想进行了3次大的改造,从孟子开始将孔子的“仁”发展成“仁政”;再到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孟子和孔子的“仁”和“仁政”思想,改造成了“谴造说”;以后宋代“程朱理学”“独尊儒术”,“存天理、灭人欲”树立孔子绝对的权威;一切都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稳定统治。千年以来孔子和儒家思想早已失去了原来的面貌,死后的孔子成了假孔子,只不过是后世举着他的旗帜,喊着他的口号罢了。#儒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