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诸葛亮的关门弟子,马谡就这样白白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其实在我们现在看来,马谡实在是死得有些冤枉。
按照小说中的描写,街亭的位置十分关键,就夹在长安和陇右的中间,是从陇右进入长安的不二通道。这正是街亭的战略价值所在。当时诸葛亮要马谡镇守街亭,也不是说坚守到底,而是至少坚持一个月的时间,只有这样,蜀军的粮草问题才能得到解决,才能跟曹魏展开下一步的决战。
如果说蜀汉最擅长防守的将军,当时还在世的估计就是赵云了。赵云当时也参加了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然而赵云的任务是带领一支疑兵吸引曹魏的主力,任务也同样关键。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才任命了马谡作为镇守街亭的大将,并且早就跟他商量好了方略。那就是步步设防,层层坚守。然而马谡却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建议,到了街亭之后放弃了山下的城镇,而将蜀军全面集中在南山上,试图占领高处的优势,因而让张郃的大军轻易掌握了地面的城镇,对南山形成了包围的态势。
最终在水源被切断的情况下,蜀军不战自溃,让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马谡也因为一纸军令状而丢掉了性命。
但事实上,按照诸葛亮当时的防守策略,蜀军就能够守住街亭吗?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让曹魏无比重视,连魏明帝都亲自赶到前线督战,兵力更是集中了曹魏的大部分人马。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小小的街亭靠着蜀军正面防御,肯定是守不住一个月的。马谡一开始的想法占据南山的制高点,其实也没有错。马谡守住街亭的关键,是曹魏中了赵云的疑兵之计,不派遣主力攻打街亭。当这一计策失效的情况下,无论是谁都守不住街亭的。
所以我们现在回看这段历史,马谡只不过做了第一次北伐失败的背锅侠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