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胤祥身为宗室,威胁远大于年羹尧和隆科多,为何他结局最好

胤祥身为宗室,威胁远大于年羹尧和隆科多,为何他结局最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839 更新时间:2024/1/19 1:53:40

首先康熙驾崩后,是隆科多传达康熙“口谕”,传位于皇四子胤禛,之后还有了传位遗诏。由于康熙临终时,身旁并没有什么人,所以雍正即位遭受到很大质疑,特别是“八爷党”。但就是隆科多以康熙皇帝名义传达了“传位口谕”,让雍正的皇位一下具有了合法性,这是多么大的功劳啊。

其次是年羹。雍正的同母弟弟胤禵,深受康熙重用,手握兵权,而且两兄弟并不和睦,胤禵甚至是“八爷党”。雍正即位后,这位弟弟对他来说,就是一个极其不安定的因素,这时候年羹尧就站出来了。

年羹尧以川陕总督之职,以总理西北大军后勤供应之责,巧妙分化了西北各路大军。又以自己统辖的川陕军队作为后盾,从而杜绝了胤禵造反的可能。所以说,年羹尧不仅维持了清朝的稳固,还为雍正保住了皇位,自然是功不可没。

最后说说胤祥,他是身份最特殊的一个,因为他是雍正的弟弟,名副其实的皇族宗室。胤祥与雍正儿时一起读书,感情十分要好,在九子夺嫡期间,他也是支持雍正的。所以雍正即位后,自然不能忘了情深义重的弟弟。

因此以上三个人,就是雍正即位后,最信得过的人。于是隆科多成为吏部尚书,管理人事;年羹尧继续担任川陕总督,有战事时,他还顶替胤禵成为大将军,掌管军事;而胤祥则被封为和硕怡亲,更是接管户部,掌管财政。人事、军事、财政都交给了最信任的人,由雍正领导的中央最核心班底就出来了。

然而雍正三年,年羹尧被削官夺爵,赐死狱中。雍正五年,隆科多被下狱抄家,一年后死于幽禁之中。雍正亲自组建的三人亲信班底,就这样清算了两个,只剩下胤祥。

年羹尧的死,是因为他功高震主、目中无人。隆科多的死,是因为他“结党营私,私藏玉牒”。总的来说,都是对皇帝造成了威胁。可仔细想想,胤祥身为宗室,他的威胁可能远大于年羹尧和隆科多,为何他结局反而最好呢?

其一,兢兢业业。胤祥对雍正是唯命是从,不管雍正派给他怎样的苦差事,胤祥从不抱怨,还总是完成得很好。比如让他追缴亏空,这样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胤祥不仅没推辞,反而先从自己掌管的户部着手。还比如雍正让他选陵址,胤祥即使拖着病体,也要跋山涉水亲自勘测确认。这样只知埋头苦干,从不发牢骚的下属,试问哪个领导不喜欢?

其二,从不邀功。每次胤祥事情办得漂亮,雍正都会奖赏他许多东西,但胤祥总是推辞不受。有时见雍正实在有些生气,他才象征性地拿一点。本来就够兢兢业业了,还不肯拿奖金,领导真是越看越喜欢。

其三,明哲保身。胤祥从小与雍正交好,他十分了解哥哥的性格。他知道雍正疑心重,所以胤祥从来不与其他人结交,别人想巴结他,他也是能避则避,避不了也要避。在公开场合,除非是皇帝的指令,否则胤祥绝对不会当众发表什么言论,或是表达什么意见。

其四,急流勇退。雍正即位后,先是封胤祥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后来他觉得不够,又将胤祥的一个儿子封为郡王。不仅如此,他还给弟弟加封了各种重要职位,胤祥先后担任过总理事务大臣、总管户部、会考府、议政大臣等等职务。更夸张的是,他还把胤祥兼管的佐领人丁,全部划归其名下,让弟弟不仅掌握财政大权,还有一支属于自己的部队。

雍正对胤祥的好,就像是一把双刃剑,胤祥再清楚不过。所以他在兢兢业业回报哥哥的同时,只能想尽办法不露锋芒,关键时刻还要舍得。就好比为了保住儿子,胤祥竟然主动上书,请求将长子弘昌囚禁起来。为了取消雍正的疑虑,他还选择让小儿子弘晓继承爵位。胤祥的以退为进,为他和儿子都换来一份平安

所以总的来说,胤祥是真正懂得“为人臣子”的道理。他作为雍正的兄弟,真正的皇族宗室,原本是极具威胁的。可胤祥通过他的所作所为,将这些“威胁”统统都给化解了,让雍正看到了他的“忠心”。

不过想要换来这样的信任,是要付出代价的,那就是自己的健康。胤祥因为工作而忽略了自己的身体,结果让本就羸弱的他雪上加霜,在四十四岁的年纪就过劳去世了。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实录》)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乾隆为何在四十三年,给八叔和九叔翻案,难道他感觉雍正做错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乾隆雍正关系图,雍正与九叔,乾隆和雍正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虽然十四阿哥和四阿哥是一个母亲,但是他是依附于八阿哥党的。在四爷雍正继位后,把和他作对的兄弟们要么抄家,要么圈养。将八阿哥胤禛改名为阿其,那意思是俎上之鱼,并消除了宗籍。九阿哥改名为塞思黑,意思是野猪最后在狱中死了。雍正的这种做法看的人们是胆颤心惊的,没有一个人敢求情。在乾隆继位之初没有感

  • 嘉庆要处死和珅,和珅拿出乾隆赐予的免死诏书,打开后却懵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嘉庆要处决和珅和珅拿出遗诏,嘉庆皇帝为何处死和珅,乾隆刚驾崩嘉庆为什么要处死和珅

    在很多人看来,和珅就是靠着拍马屁才能得到皇上的恩宠,事实上和珅的确是油嘴滑舌,但是乾隆也不是个糊涂皇帝,光是油嘴滑舌的人根本得不到他的重用,仔细的数来,皇帝要和神办的事没有一件他没有完成过,有的事情甚至还超出的皇帝的预期,最关键的是他能帮皇帝挣钱,而且在百官之中威望极高,有些事皇帝都不能让百官们心服

  • 清朝轶事:山西9岁丈夫与8岁妻子,生下一男婴被当做祥瑞降世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清朝人物故事,清朝野史历史故事讲解,清朝民间历史故事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尤其是中国有漫长的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更是有许多奇闻异事发生,因为那时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不完善,而且受科技发展的局限影响,所以很多时候,总是有神神鬼鬼之说。随着时代的进步,有很多奇闻异事得到了科学的证实,但仍有很多奇怪的事情没有找打问题的答案,留下一些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在清朝时期的

  • 清朝一男子,不顾世俗与妹妹结婚,生下一个儿子,成近代名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清朝名人李英培,清朝云南名人叶瑞,清朝黎川中田公村名人

    中国古代的婚姻都是听父母之言、媒妁之词,无论男女都是如此,只不过男子占据的选择权更多一些,毕竟重男轻女已经是古代社会的主流,相对来说,男子的婚姻舒适度明显要高于女子,即使男子感觉婚姻不满意,他们还可以有“三妻四妾”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或者是弥补婚姻的不足之处。这个婚姻习俗直到清朝也是如此,只是有一“雷

  • 和珅被赐死,拿出先皇“保命诏书”,打开一看,上面只写了3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和珅免死诏书,和珅被赐死前皇帝遗诏,乾隆临死给和珅留了个什么保命符

    每一个朝廷都会有贪官,就算是很繁盛的朝代都会有贪官。这也算是一种皇上稳定朝堂的一种机制,他也需要一些贪官来维持整个朝廷的平衡。但是有一些贪官就仗着自己被皇上宠爱,很过分的贪钱。说起贪官,最容易让人想起来的就是和珅了吧,他可是个大贪官。曾经和珅被赐死的时候,他还自信的拿出先皇御赐的“保命诏书”以求报名

  • 清朝最牛宫女,皇帝嫔妃见了都得行礼,还曾拒绝康熙求婚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康熙的宫女阿露,清朝最有名的宫女,清朝哪位皇帝看上宫女

    亲爱的们大家好呀!很激动大家又来听小编给大家讲故事聊八卦了。今天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个非常非常厉害的清朝宫女。我们都知道,每位皇帝都会有自己的亲信,也会有自己的开蒙老师,而在作为皇子时,这开蒙老师的作用可以说是相当的大的。说到这大家肯定就会有疑问了,既然小编今天说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个宫女,到底有什

  • 她陪伴乾隆62年,79岁时仍被翻牌,只生一皇子,被乾隆视为继承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乾隆最宠爱的五个女人,乾隆皇帝一生中最对不起的女人,她陪伴乾隆62年79岁仍被翻牌

    但是在乾隆的后宫妃子中,有一人她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的存在感,却陪伴了乾隆62你之久,做了47年的妃子,此人就是珂里也特氏,愉妃。愉妃是蒙古人,在乾隆还未登基,年仅16岁的时候,他的府中来了一批女子,其中就有愉妃,当时的她也只有15岁。愉妃不是满族人,没有显赫的家世,也不受宠,在乾隆登基后,珂里也特

  • 康熙在孔子墓前不愿下跪祭拜,大臣用布挡住一字,康熙立马跪拜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康熙拜孔子不肯下跪,康熙为孔子下跪大臣挡住一个字,康熙为啥拜孔子

    在当时,发生了一件康熙和孔子间的趣闻轶事。因为那个时代,文人对国家有很大的影响,于是康熙为了得到文人的支持,便决定拜大名鼎鼎的孔圣人为师,对于孔孟之道也是相当尊崇,就连平时微服私访路径孔子的家乡曲阜也会前往拜访。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康熙他作为一个皇帝,贵为九五之尊,让他尊敬的人必然少之又少,更别说能够

  • 永历帝逃到缅甸,清朝打算放弃追赶,为何吴三桂还要坚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吴三桂杀永历皇帝后悔吗,永历皇帝在缅甸有多惨,吴三桂率兵进入缅甸

    这还没结束,等帮助清朝入关以后,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到了康熙朝,他甚至打算扩张势力,于是康熙决定削藩,从而导致三藩之乱。紧接着,吴三桂甚至登基为帝,结果同年就病死了。但总的来说,吴三桂为清朝效力的时间是最长的,甚至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的死,都是吴三桂促成的。当时永历帝逃到缅甸,清朝都打算放弃追赶了,可是

  • 康熙作为清朝皇帝,为何要去给明太祖扫墓,甚至三跪九叩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虽然只有简单的四个字,但这样的评价,无疑超过很多长篇大论的颂扬,想必题字的人,一定对朱元璋十分敬佩,那么这个真正题字的人是谁呢?答案就是清圣祖康熙。不仅仅是题字这么简单,康熙在位时六次南巡,其中有五次都亲自前往明孝陵,为朱元璋扫墓,每一次都十分重视,甚至行三跪九叩之礼。那么康熙作为清朝皇帝,为何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