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某国有不安全因素,大使馆则会全力交涉保证国人第一时间能够回国,远离是非战乱。
曾有人表示中国护照就是安全的通行证,这句话的底气正是因为我们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强大,所以成为中国人将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并且外国人很难才能取得中国国籍,一旦选择迁出国籍,基本就丧失了在成为中国人的权利。
然而今天的我们因为祖国而自豪和有底气,但是曾经中国也有弱势的时候,比如说屈辱的清朝时期。
当时中国有了最早的护照,虽然清朝时候已经沦为半殖民地,但是护照上的文字也是尽显大国风范,可以说只用了区区二十七字,就表达出对国人的维护与格局。那究竟是怎样的文字竟有如此魔力呢?
护照的前世今生
说起护照,首先能联想到的就是通关文牒,这是我国最早的一种护照雏形,所到之地均盖章放行,而真正意义上的护照则要从清朝说起。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觉得自己是天朝上国彻底放弃了外交,这为国家衰落奠定悲哀的基调。
然而英国为首的工业革命很快就撬开了紧闭的国门,清王朝这块肥肉被列强们逐渐瓜分。因此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开始频繁,就连商贾百姓都会有所往来,为此清政府这才有了“护照”这个概念。
“护照”最早的出现在1845年,是由英文翻译过来的名称,自此一直沿用。但是到了现在护照已经有了非常详细分类,普通护照、外交护照、公务护照三大类型。护照上还会写明持证人的基本信息以及一些注意事项。
最简单地说就是持有哪国护照就证明他是哪国公民,并根据护照的种类确定他在国外可做的事情。而且在护照上,签发国都会有一个声明,跟其他国家表明是自己国家的公民,并要求其准许过境。
中国现在的护照上写着只是写着一句简洁明了的过境放行要求,不卑不亢亦没有一丝强硬,但因为国家的实力和外交能力,让持有护照的国人都会感到无比自豪。
清朝的窘迫状态
说起清朝其实曾经有过短暂繁荣,那便是康熙盛世,直到清朝中后期综合国力才越来越弱。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清政府的狂妄自大以及享乐主义,皇室大臣都无法做到居安思危,贪污腐败现象横行。
反观当时的西方国家,正在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全世界殖民地的瓜分也到了尾声,逐渐强大起来的他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
英国一跃成为欧洲最强,他们设计出多种商业殖民的方法,但都以失败告终。面对巨大利益的诱惑,他们只能撕下面具用简单直接的暴力手段,最终通过坚船利炮将我们的国门打开,鸦片战争正是这一切的开始。
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这才意识到实力远不如英国,只能选择割地赔偿。然而一旦开了这个口,源源不断的不平等将会随之而来。
就在20年间,清政府就不得不跟列强们签署了大大小小几十个不平等条约,其中包括赔偿、割地、各种权利待遇,引以为傲的闭关锁国政策现在也不攻自破。
甚至在《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多个口岸,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内外的交流必将加强,护照也成了必需品。
清政府虽弱却硬气
清政府只能开放限制允许民众申请护照。由此开始许多国人争相离开祖国,又出去留学准备回国改变现状的;也有生活富足对祖国失去信息远走他乡定居的。他们虽然需要护照,但是清朝的护照并不能给他们提供底气,不过是作为一个人有个出处罢了。
到西方国家却手持清朝护照的人,根本没被放在眼里,不仅要经过层层关卡,还会被一些人刁难和看不起;但当时外国人要来中国可不是这番景象,他们可以堂而皇之而来,随随便便而走,甚至在中国开设的租界中,享受至上午上的繁华和特权,那便是当时的真实景象。
然而当时的护照上,各国都会象征性地写上提醒文字,清朝自然也不例外。我们的护照上写着:“持护照过境时,请立即检查放行,按照约定予以保护,不要为难阻止。”
虽然只有短短的27个字,但是从文字中也能看出清政府对待这些出国人员的支持,虽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是大国的威严与硬气还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就跟如今我们护照上的那行字一样霸气十足。
哪怕国家危矣,依然希望照拂百姓,虽然清朝民众即便拿了护照,出入境的死活也会经常遇到各种阻碍,但看着护照上祖国留下的坚定文字,想必当时也能找到些许的慰藉。
可若是想要在国际上得到认可,那么这个人的底气首先是来自他的国家,接着是来自他的个人实力,祖国才是后盾,所以清政府的整句话看似强硬却保护不了任何人。
小结:
看着曾经的护照提醒文字虽饱含深情却毫无力量,拿着护照的国人同样要遭受百般刁难,我们需要居安思危,不忘那段屈辱的历史,珍惜现在的一切美好。
正是因为现如今祖国的强大,才让我们身处异国他乡也为自己的民族自豪,也有最大的保障和底气。国家和个人一样,所有的尊重都是建立在有实力的基础上,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身后如今都站着如此强大的祖国,无论身处何方必将不再受到欺辱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