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四十多万赵军为何被秦将白起全部坑杀?

长平之战:四十多万赵军为何被秦将白起全部坑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585 更新时间:2024/1/1 5:34:42

根据《史记.白起列传》传载:秦将白起在长平之战中采取迂回运动战术大败赵军,用欺骗的手段坑杀俘虏四十余万人。当时秦赵两国综合国力相差悬殊,赵国战败意料之中,白起没有把投降的赵军带回秦国编入农户或军队,而是将他们全部坑杀。白起出于什么目的非要将投降的赵军全部坑杀呢?

[var1]

虽然白起战功赫赫、百战百胜,但他却被称为“杀人魔”,因为他打仗从不留活口,通通杀光。据史料记载:白起在伊阙之战中斩首二十四万;鄢郢之战斩首三十万;华阳之战斩首十五万;长平之战斩首四十五万。

尽管如此,在坑杀赵国降军这件事上却是经过深思熟虑,首先是粮食问题,在长平之战中,赵国之所以用赵括取代廉颇是希望速战速决,就是因为粮草不够,赵括被围后开始挖野菜、杀战马,甚至出现士兵相食情况。相比之下,虽然秦国在粮草供应能力上要强于赵国,但远离国土连续作战已有三年之久,勉强够自给自足,如果白起真的接收数十万赵军俘虏,无疑会给秦国的补给带来更大压力,如果投降的俘虏因为粮食问题发生大规模集体造反,该怎么办?

[var1]

除了粮草外,另一个有关白起坑杀赵军俘虏讨论最多的原因就是秦国的军功制,据《史记》、《战国策》记载:秦法二十级军爵规定,凭敌人一个头颅升一级。也就是说在战斗中秦国士兵只要斩获敌方士兵一个头颅就可获得一级爵位、田地一亩,宅邸一处、仆人一个。通俗来说就是杀敌越多获得的奖励就越大,敌军士兵的头颅便是衡量杀敌数量的标准。白起坑杀全部赵军俘虏为了加官进爵也是原因之一,事实真是这样吗?

先来了解一下秦国的军功制度,在商鞅变法前,参军打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既没有获得战功而佩戴大红花的殊荣,也没有物质上的奖励,而且士兵个人还要往里搭钱,包括自备武器,粮草、护甲等。相比之下,贵族可以什么都事情都不用干便可以享受最好的待遇。普通人参军赔钱又赔命,贵族却可以坐享其成,军队战斗力自然低下。

[var1]

商鞅变法后,先是创立了秦爵,逐步发展出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其目的就是提高军队战斗力。对于军功制度的改革就是公平,没有贵族与平民之分。商鞅的军功制度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凡是军中将士不论出身门第,一律按照所立军功大小获得封赏,禁止私斗,违者将受到严厉处罚。

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没有军功的宗室连宗族簿都进不去。

三“明尊卑爵轶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军功赏赐的田宅,妻妾等级都有相应的规定。

四“有军功者显荣,无军功者虽贵无所方华”。军功就是荣誉,没立过军功的就算有再多钱也不值得尊敬。定下制度后军功大小该如何评定?

[var1]

为了防止部队虚报军功,早前立军功的信物是耳朵,规定好左耳还是右耳,杀完人后把耳朵割下来带回去作为立功的凭证,后来发展成砍头,人头成了立功的信物,斩获敌军人头数量与爵位一一对应,以至于很多时候秦国派兵多少,阵亡多少一无所知,反倒是杀敌多少一清二楚,正是由于士兵只有斩获敌军头颅才能获得爵位,因此秦军奋勇杀敌,并不崇尚接受投降。

一名新兵初上战场杀掉一名敌人,并且成功把头颅带回军营,便可获得一级爵位公士,包括田地、住宅、仆人等,斩杀头颅越多,获得爵位越高,赏赐也就更多,别的国家是一听说要出征打仗个个垂头丧气,而秦国士兵则欢呼雀跃,一上战场变得如狼似虎。值得注意的是秦法对获取爵位的条件还有限制,己方斩杀敌人的数目必须超过己方的死亡人数,如果自己军队的伤亡多于敌方,不但不能论功行赏,反而还要定罪。

[var1]

如果打了败仗,却杀死敌方不少人,就会出现“胜而无赏,败而论功”的情况,很多人认为白起坑杀赵军俘虏的做法正是这个原因。按照《史记》王翦自己的话说:长平之战秦军本身也伤亡过半,若战后赵军仍有四十余万军民存活,秦军收割人头净收入就和自身的战损率持平,又该如何论功行赏呢?

纵观白起一生打过的仗,没有一个是没有把握的,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都是大规模歼灭战,按照史书记载:白起共斩首超过一百万。这是何等的军功?这只是猜测,很难下定论。这里又引申出一个问题:数十万赵军会干等着被杀也不反抗?

[var1]

电视剧《亮剑》中楚云飞曾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七十四军五万多人打了三天就垮了,就算是五万头猪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赵军投降是为了活命,即便是被坑杀,又怎会束手等死?奇怪的是史书中既没有赵军投降被捆缚的记载,也没有赵军投降后继续反抗的记录。或许,这和秦赵两国在长平之战中总参战人数多少有关。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总参战人数一直以来就是历史疑点,按照《史记》记载:秦赵两国各投入五十余万兵力。再按照白起自己的说法,长平之战秦军本身伤亡过半,就算粮草用尽赵军也不可能以四十万投降秦军的二十万。

[var1]

另外,秦军在远离国土的地方以五十多万兵力劳师远征,还持续作战数年,按每个士兵平均每天吃两斤粮食计算,每天就要消耗一百多万斤粮食,其中还不包括数万马匹的消耗,以及后方提供保障伙夫自身的消耗。要想实现这样的战场后方供应,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很难实现。

赵括率数十万赵军迎敌的时候,白起仅用两万五千人去堵截赵军撤退,又以五千骑兵分割穿插赵军主力中路。以冷兵器时代作战原则而言,这样的做法无异于以卵击石,赵军一旦投降就意味着被斩首。所以,四十万赵军在赵括战死的情况下,全部投降的可能性很小,而且两国实际投入的兵力也一定远低于历史的记载。

[var1]

考古界至今尚未发现大规模坑杀活埋迹象,反倒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赵军战死者居多。所以,当时赵军投降的人数远低于历史记载的四十余万。经过数次自杀式突围,并给秦军带来伤亡过半的损失后,可能只有几万赵军残存,即便剩余的秦军有十几万人,要在极短的时间里不等投降的赵军士兵反抗迅速杀光也成为了可能。

最后引用国防部一位军事专家的话:作为儒家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史记》作者司马迁把法治作为立国精神的秦国一向持强烈的文化对立立场。所以,在著史中难免夸大其词。

更多文章

  • 谋臣共有七计,献了三计就使吴国灭亡,大王说剩下四计去阴间献吧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var1] 这位谋臣就是越国的文种。而所说的大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勾践。当时吴国通过伍子胥的一系列的改革已经是诸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了。吴王夫差早就想攻打越国了。当时越国的实力远远不及吴国了。越王勾践每天都生活在随时被他国洗劫的阴影下,可以说这一噩梦搞的勾践彻夜难眠,茶饭不思。 [var1] 终有

  • 荆轲刺秦时,为何秦王不拔剑而乱跑,秦始皇陵出土国宝揭晓谜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荆轲刺秦王秦始皇为什么不拔剑,秦始皇临死前的三个离奇事件,荆轲刺秦王为啥秦王剑拔不出来

    和佛赏花去/文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2200年前燕国刺客荆轲在告别故国时所吟唱的诗句。事情都有两面性,以往我们多认为,荆轲刺秦,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但反过来看,秦始皇用不到20年时间,消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550多年的战乱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使中国古代

  • 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王翦父子,为何在秦朝统一后就去向不明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秦朝王翦简介,秦朝王翦的家族除了王翦还有谁,秦国王翦为什么不救秦朝

    [var1] 在六国里面,除了灭韩国的时候王翦没有参与之外,其他的五个国家不是王翦就是儿子王贲灭掉的。王翦是一个深谋远虑,极为稳重的人。很多出名的将领为了弘扬自己的威名,经常利用奇计取胜,讲究以少胜多。但是王翦却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打仗的时候,必须要拥有与敌人相匹敌的兵力。 [var1] 因此在征讨楚

  • 秦陵地宫有百吨水银,是战国丹砂女王送的,秦始皇专为她筑台纪念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始皇古墓丹砂,秦始皇水银中毒,秦始皇地宫有多少水银

    和佛赏花去/文 整体面积相当于78个故宫大小的秦始皇陵至今没有被打开。不打开秦始皇地宫的原因有很多版本,笔者倾向考古保护的学说,也就是说现代的考古技术还无法对打开后的秦始皇陵内的文物实施有效保护。[var1]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称,地宫中的各种防盗设施至今仍在有效地工作,比如,杀伤力强大,数量无法统计

  • 秦王:你自己看着办白起听完后,直接坑杀45万战俘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秦王后悔杀白起吗,秦王是怎么杀白起的,秦王是如何干掉白起的

    [var1] 第一个原因:秦国养不起这么多人 长平之战打了四年之久,打仗是一个消耗财力和人力的事情,所以赵国和秦国的国库基本已经没有多余的钱财了,这因为如此赵王才决定速战速决,来一场最后的拼杀,结果以失败为告终,但是秦国突然多了40多万人,所以秦国是怎么都养不起这些人的。[var1] 第二个原因:秦

  • 秦国为何能统一天下?而非其他六国,只因拥有了这两件高科技武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不是六国不努力而是秦国有科技,六国对秦国统一的价值,秦国灭六国顺序

    当代我们评价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标准是,看这个国家的科技是否发达。其实古代时人们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本质,也是看这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就拿秦国来说,秦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除了其商鞅变法、勇猛的秦军之外,还有先进于其他国家的武器(科技)。[var1] 据说秦国时期,拥有着非常厉害的黑科技,这件

  • 春秋史上厚颜无耻排名,此人第一,无人能抢,里面还诞生一个成语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春秋名人一览表,春秋成语大全集,历史上最厚颜无耻的人

    [var1]他就是晋惠公,这事还要从晋献公时期说起,秦穆公不想一直苦守西部边区,也想融入到中原这个圈子,在那个时期,想染指中原,第一就是通过武力征伐,第二是通过政治联姻,秦穆公即位初期,虽然秦国国力有所发展,但是想通过武力进攻中原,还差得远,因此通过武力这条道行不通,只有选择第二条途径:联姻,于是就

  • 春秋孙武是三国孙坚的祖先?为何孙权建立吴国?有三个证据可证明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吴国灭国孙武去哪了,孙武时期的吴国,孙武时期的吴国是现在哪里

    [var1]01孙武终老吴国,孙坚出生于吴郡富春。春秋时期的吴国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可以具体看一看地图,具体就在如今的江苏、浙江北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以及湖北部分地区。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少为县吏。年十七,与父共载船至钱唐,会海贼胡玉等从匏里上掠取贾人财物,方於岸上分之,行旅皆

  • 山海经中记载一神树,说是通往三界的桥梁,30年前在西南被发现!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山海经十大灵树,山海经中守护神树,山海经所记载的神树

    [var1]在古籍《山海经》中有许多神话故事,比如说《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和《精卫填海》等等。这些神话故事甚至出现在小学的课本之中,由此可以体现出这些神话故事的重要性和历史性。今天我们要讲的也是出自《山海经》的一个神话故事——海外东经。[var1]根据海外东经的记载,在上古时期有一个汤古的地方,

  • 秦国是他手下败将,战国格局因他而变,或许白起都不是他对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秦国十大名将排名白起位居榜首,秦国四大将领之白起,秦国第一将白起谁最强

    白起是战国时期秦朝的名将,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及兵家代表人物。自他辅佐秦昭王后,便屡立战功,声威显赫。伊阙之战中,白起针对韩、魏互相观望,不愿先行出击的弱点,略施小计便全歼韩魏联军,迫使两国割地求和,韩军因此精锐尽失,再难一战。而在此后,白起也在重复着自己的传奇,在他30年为将生涯中,共破城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