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玄宗一日杀三子,真是武惠妃炮制的冤案?一个意外发现的证据表明:太子作死

唐玄宗一日杀三子,真是武惠妃炮制的冤案?一个意外发现的证据表明:太子作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532 更新时间:2023/12/6 10:19:04

李瑛不敢怠慢,立即叫上五弟鄂王李瑶、八弟光王李琚,以及大舅哥薛锈,四人身披铠甲,手执利刃火速入宫救驾。

等他们闯进武惠妃的宫殿时,却没有看见一个盗贼,迎接他们的是武惠妃的阴笑和父皇唐玄宗的一脸怒容。

“逆子!”唐玄宗举起颤抖的右手,“惠妃娘娘说你们谋反朕还不信,没想到你们真的做出这种大逆不道的事。”

四人连呼冤枉,怎奈唐玄宗早就被武惠妃的迷魂汤灌晕了,他不顾张九龄的劝阻,宣布将李瑛、李瑶、李琚一起废为庶人,不久又将三人处死。

这就是著名的“一日杀三子”事件,亦称“三庶人”事件。

看到这儿,估计您一定会大骂唐玄宗“昏庸”:武惠妃和李瑛四人究竟是谁撒谎,有这么难辨别吗?怎么不经审问就听信了一个女人的谗言?过去那个英明神武的李隆基哪里去了?

您问得好,问到根子上了,唐玄宗不是个糊涂蛋,我们都能想到的事,他怎么可能想不到?这已经不是“昏庸”,而是“弱智”了,所以其中必有蹊跷。

其实这段记载的漏洞远不止这一个,比如“带甲入宫”这种事有可能发生吗?

首先,不经诏书同意,“带甲入宫”就是谋反,李瑛他们不会不知道,怎么可能冒冒失失地做出这种事?

其次,武惠妃跟他们是死敌,李瑛怎么可能轻信武惠妃的话?即便相信了,又怎么可能出手相救?要是我就会选择作壁上观,最好她能被盗贼弄死,还省事了。

其三,宫禁森严,李瑛他们是如何避开检查,堂而皇之地进入宫中的?羽林军是吃干饭的?

其四,盗贼能围困宫殿,说明人数很多,连羽林卫都难以对付。那么就凭他们四个人能干啥?送死去吗?要是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应该是向宰相们求助。

因此,这是一个漏洞百出的故事,虽然见载于正史《新唐书》,但可信度不大。

请您先别急于喷我“妄自尊大,否定历史”,事实上,比“新唐书”更早的《旧唐书》里根本就没有这个记载,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也没有记录此事。

按照《旧唐书》的记载,李瑛兄弟的死跟一个人有关——驸马都尉杨洄。

杨洄是唐中宗李显的外孙,娶了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为妻,而咸宜公主的生母正是武惠妃。

也就是说,武惠妃是杨洄的“亲丈母娘”。因此杨洄一直以武惠妃的马首是瞻,试图帮丈母娘达成心愿。

武惠妃的心愿路人皆知——让自己的儿子取代李瑛当太子。

于是杨洄广布耳目,四处刺探李瑛的短处。还别说,杨洄的效率挺高,他发现“瑛于内第与鄂、光王等自谓母氏失职,尝有怨望。”

原来,太子李瑛的生母赵丽妃、鄂王李瑶的生母皇甫德仪、光王的生母刘才人,早先都曾经得到唐玄宗的宠爱,后来由于武惠妃的得宠,三人都成了昨日黄花,失宠了。

于是哥仨有了共同的话题:骂天骂地骂武惠妃。

接到女婿的奏报,武惠妃使出女人的看家本领,她向唐玄宗添油加醋地哭诉:“太子结党,将害于妾母子,亦指斥于至尊。”

这话确实有点恶毒,她把哥仨不满之语说成斥责皇帝,把他们的发泄行为上升到“结党”。但你不得不承认,武惠妃的这个把柄抓得也很实,定性是否过度完全取决于唐玄宗的心态。

这种事放在任何一个皇帝身上都很难接受,或者说放在任何一个父亲身上都很容易上头。哪个当爹的愿意被儿子指责?哪个皇帝愿意看到臣子们抱团对付自己?

因此唐玄宗很愤怒,就对宰相张九龄说出了心里话:我想办了这三个逆子。

张九龄坚决反对,他以晋献公听信骊姬谗言害死太子申生,引发晋国几十年动乱,以及汉武帝宠信蒋充,引发巫蛊之祸的教训,打消了唐玄宗的念头。

然而,唐玄宗是口服心不服,心中的那根刺始终没有拔除。武惠妃也不甘心就此作罢,她曾经派人向张九龄示好:

“武贵妃离间储君,将立其子,使中谒者私于公曰:‘若有废也,必将兴焉。’公遂叱之曰:‘宫闱之言,何得辄出’。”

加码都开出了,干掉太子,我儿子就是新太子,你就是功臣。没想到张九龄不吃这一套,将武惠妃的说客骂走了。

张九龄不接招,有人愿意——李林甫。于是武惠妃与李林甫内外勾结,成功地让李林甫取代了张九龄。

完成这关键的一环后,杨洄二次出马:李瑛三兄弟与薛锈“常构异谋”

于是枕头风再次劲吹,唐玄宗心中的那根刺发作了,他召来李林甫,提出了老话题:我想办了这三个逆子。

李林甫的回答是:这是陛下的家事,臣不该掺和,您想怎么办都正确。

啥叫“不掺和”?那不就是支持皇帝的意见嘛?李林甫的潜台词就是:您放心大胆地干,外朝如果有人反对,我来搞定。

自古废黜太子,皇帝最害怕的就是外朝势力的反对,如今有李林甫替唐玄宗挡箭,那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于是“一日杀三子”事件爆发了。

不过,《旧唐书》这么讲故事,依然有一种“证据不充分”的感觉,比如杨洄所谓的“异谋”究竟是什么?总不能毫无证据,仅凭这两个字就轻易废了太子吧?

估计《新唐书》为了打这个补丁,才编撰了“带甲入宫”的故事。打了这个补丁,虽然逻辑上更通顺了一些,但事实上又暴露出更多的漏洞。

所以,无论《新唐书》还是《旧唐书》,都对这个事件不能“自圆其说”,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唐玄宗做出连杀三个儿子的狠毒之举呢?

我在正史中苦苦搜索无果,却偶然在张九龄的神道碑中找到了答案:

“范阳节度颍王沄奏前太子索甲二千领,上乃震怒,谓其不臣,顾问于公。公曰:‘子弄父兵,罪当笞,况元良国本,岂可动?’上因涕泣,遂寝其奏。”

“颍王沄”是指唐玄宗的第十三子李沄(后改名为李璬),生母高才人。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李沄向唐玄宗报告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太子向他索要兵甲二千副。

兵甲属于武器,私人是不允许拥有的,而太子竟然一下子要这么多,这说明李瑛已经有了相应数量的秘密武装。用脚后跟想,都知道这件事意味着什么。

当时唐玄宗正在东寻洛阳,李瑛的计划应该是:趁皇帝不在长安发动兵变,杀掉武惠妃母子,甚至不排除直接逼父亲禅位的可能性。

这种事在大唐可以说是演烂了的剧本,光是神龙元年至先天二年的七年间,就上演了四次,其中两次是由唐玄宗主导的。

李瑛为何找李沄呢?理由很粗暴,因为李沄的母亲高才人跟他的母亲一样,都是被遗弃的昨日黄花,是可以争取的战友。

但是他们哪里知道,高才人很智慧,她不是没有升迁的机会,而是数次主动拒绝升迁,目的就是不想成为别人的靶子。而李沄深得母亲的做人智慧,也是个极聪明的人,除了父皇他不依附任何一个人

于是,唐玄宗震怒,产生了废除太子的想法,并把这个想法告诉给了张九龄。

张九龄认为太子是“国本”,不可轻动, “儿子调皮,私下动用了父亲的兵,照屁股抽一顿就行了”。

“子弄父兵,罪当笞”,这七个字很有名,它的原创人是汉武帝朝的丞相田千秋

当年“巫蛊之祸”爆发,太子刘据举兵失败后逃亡,田千秋为了平息事件,故意举重若轻,将太子“举兵谋反”这件国之大事,说成“儿子调皮不懂事”这种无足轻重的家事。

果然,汉武帝有所醒悟,但却没有及时按照田千秋的意思去办,结果导致太子惨死。

张九龄借用田千秋的话,就是提醒唐玄宗,太子未必真的是谋反,同时也告诫唐玄宗,一旦弄成父子相残,于国家、于您个人都是最糟糕的结果。

唐玄宗哭了,他痛心疾首,只好将李沄的奏章秘藏起来。为了达到警戒的效果,他又找了个借口将薛愿流放到海南。薛愿是薛锈的哥哥,也是这次事件的参与人之一。

张九龄反对废黜李瑛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一旦李瑛被废,一定会改立武惠妃的儿子李瑁,而武惠妃也会顺理成章地当上皇后。这个结果是张九龄无法接受的,这也给他被罢相埋下了伏笔。

遗憾的是,薛愿的被流放没有敲醒李瑛,反而让哥仨更加猖狂,他们再次密谋更大的行动。

从《废皇太子瑛为庶人制》中痛骂薛锈“离间骨肉,惑乱君亲,潜通宫禁,引进朋党……险薄之行,遂成门风”来看,这一次薛锈是主谋。

薛锈既是太子李瑛的大舅哥,也是唐玄宗的女婿,却一再挑起事端,因此唐玄宗终于忍无可忍,将他与李瑛兄弟一起处死了。

这就是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再简单回顾一下如下:

由于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被武惠妃抢走了宠爱,李瑛、李瑶、李琚哥仨很不满,尤其是李瑛,他的太子之位还受到了李瑁的威胁。于是兄弟三人经常聚在一起发牢骚,还发誓要杀了武惠妃母子。

这件事被杨洄报告给武惠妃,于是武惠妃向唐玄宗哭诉,唐玄宗由此对太子等人产生不满。

不久,李沄状告李瑛向他索要兵甲。唐玄宗勃然大怒,产生了废黜太子的想法。怎奈张九龄反对,唐玄宗只好举重若轻,仅仅处罚了薛愿。

但李瑛他们并未收敛,在薛锈的策划下他们反而加快了行动步伐。结果再次被杨洄刺探得知了他们的阴谋,于是在李林甫的支持下,唐玄宗决定痛下杀手。

至于《新唐书》中描写的“带甲入宫”,我个人认为要么是子虚乌有,要么正如武惠妃所言,它就是李瑛四人的一次兵变行动。只是《新唐书》站在武惠妃的对立面,故意将它描述成了武惠妃的阴谋。

我站在客观的立场还原了这段历史,虽然我也不喜欢武惠妃,也为李瑛的死感到遗憾,但我个人认为,这件事李瑛有责任,他确实做出了找死的行为。

一场父子相残的悲剧,说起来都是受害人,您说到底该怪谁呢?反正我忍不住想对唐玄宗暴粗口!

更多文章

  • 明朝的最高军事长官是谁?是什么级别?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四川夔州府的长官,明朝大将军官职一览表,明朝北直隶最高行政长官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开国将军蓝玉。他在自己家里很多庄奴,还认了很多干儿子,培植自己的私人势力,做了很多违反的事情。因为侵占民田,御史去责问时,蓝玉直接把御史逐出。这种事情的发生,对于朱元璋来说,就是一声警钟。他必须设立一套制度,可以用来管理军队,约束武将的行为。在刘伯温的帮助下,朱元璋把全国的军队整编

  • 人类历史上帝国疆域面积排行榜,唐朝才排第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第十,明帝国拥有99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更进一步说,这是1000万平方公里以上,但最夸张的是12.33万平方公里,仅第十位)明代朱子帝治世期间,明的领土达到顶峰,南至北、缅甸、塞姆(现在泰国)、西至新疆的库姆、东北至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第九,唐帝国覆盖12.37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唐代高宗帝时代,领国

  • 女帝武则天用计谋让皇帝纸醉金迷,儿子深陷其中,慈禧一直想模仿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唐高宗不惜一切代价把武则天从尼姑庵里面带了回来,而且还册封她为皇宫,而这个时候所有人都在奇怪,武则天用什么手段能让皇帝对她死心塌地,其实就是一招而已,而这招就连清朝的慈禧太后都一直在模仿。当武则天回到皇宫之后,她清楚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她与宫中的其她妃子不同,而且和他们也无法搞好关系,只能从皇帝身上得

  • 赵匡胤为何恨这个姓?百家姓倒数,至死都想把它灭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赵匡胤非常痛恨一个姓氏——刘。因为当时有个国家叫北汉,北汉在当时和宋朝作对是宋朝仅次于辽国的第二大敌人。其势力范围在今天的太原附近,占据了大片土地。而且北汉比较恐怖的一点是它其实是个历史遗留产物,北汉的开国皇帝刘旻是前代的后汉皇室后裔。后汉是五代十国里面五代之一,所谓梁唐晋汉周,排在第四位。赵匡

  • 李清照为防别人提亲,出了一上联无人能对,和尚对出了下联,服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在历史诗与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当中,十分重要的两种传播形式,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璀璨的历史文化。提起历史上著名的词人,相信大家都可以随口说出几位像苏轼、辛弃疾、柳永他们都是十分具有代表性词人,但是提起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不知道大家会想起谁?相信大家脑海中首先浮现出来的应该是李清照,它应当是我国历史

  • 拿破仑最崇拜的中国皇帝,不是李世民,此人绝对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世民和拿破仑谁厉害,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崇拜拿破仑,女生会崇拜拿破仑吗

    说起中国出色的帝王,我们能想到的一般都是,秦皇汉武,唐高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等等,他们是历史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我们华夏文明的流传,各有千秋。但是,这样一位西方的人,他最崇拜的帝王却是隋文帝-杨坚,我们都知道隋朝是一个历史很短暂的王朝,它经历了两朝就灭亡了,但这样一位帝王却深受拿破仑的崇拜。

  • 【历史文化】岳飞:铁血丹心铸忠魂(一)‖唐雪元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岳飞:铁血丹心铸忠魂(一)唐雪元兔年新春,电影《满江红》火极一时。曾为军人,怀敬慕之意,观影归来,心潮澎湃。独坐书房,像独守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孤岛,挑灯夜读八百年前的他。我所在的单位临武侯祠,也曾多次在祠中回廊上细品壁上嵌着的两块硕大的青色石碑,其上镌刻的正是他书写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每每观之,五

  • 农村妇女效仿武则天,自称“女皇帝”,此人有何来头?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标志着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被废除。皇帝在古代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因此历史上为争夺帝位引发的惨案数不胜数。女皇帝现如今时代变了,但有些人的皇帝梦还未醒。利用着少数人封建迷信的思想妄自“称帝”,用手段迷惑他人,做出违背道德底线,罔顾人

  • 刘涛、周渝民领衔主演大宋宫词,弱小女子逐步走向权力的巅峰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涛周渝民个人资料,大宋宫词大结局,大宋宫词全61集手机版免费观看

    大家好,最近又发现了一部新的作品。这个就是刘涛和周渝民主演的大宋宫词。大宋宫词写的也是在今年播出,但是在今年什么时候播出就不太清楚了,依最近也没有听到相关的消息。其实这一部大宋宫词,讲的都是宋朝发生的事情,其实宋朝在历史上也是一个蛮有争议的朝代,因为宋朝在历史上它的国力并不太强盛。所以说一般宋朝的历

  • 南北朝名将出征前,托皇帝照顾妻儿,一扭脸发现自己被绿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南北朝时期,南陈有个名将叫萧摩诃。这个人很猛,有多猛?陈宣帝时期曾跟随南陈名将吴明彻北伐北齐,对面北齐军中有“苍头”、“犀角”、“大力”等等听名字就霸气侧漏的猛人,而且个个都是身长八尺,体力超群的勇士,还有一个精于射箭西域胡人,有百步穿杨之能,连续射杀陈军多人。结果射的陈国军队纷纷表示对方太猛了,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