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世人都骂李鸿章,那么,这样的一个人,他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呢?

世人都骂李鸿章,那么,这样的一个人,他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98 更新时间:2024/3/8 7:54:24

李鸿章曾在曾国藩帐下充任幕僚,后来独立门户,自创淮军。早年参与过镇压太平军,晚年又为清廷建设北洋水师,后来,甲午战败,他又东渡日本,签下《马关条约》,为自己留下了一生的骂名。那么,这样的一个人,他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呢?

传言,他临终之前,曾题诗一首,诗言: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从诗中可以看出,此人对自己的一生颇为感慨,也有着诸多不舍。因为,看到此时的清帝国内外交困,正需有人出来靖平戡乱,而自己行将就木,已经不能再为其支撑局面了,非常感伤,只愿后人能再接再厉,为国多做贡献。因为,此诗为李鸿章口述而成,所以无题。

按理说,李鸿章作为一个如此知名的人,一言一语皆国事,这种临终之语无需特别传扬,便会天下皆知。但是,奇怪的是,这首诗一直在作者死后近六十年才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其次,这首所谓的《绝命诗》在包括《李鸿章全集》在内的众多历史资料中都看不到,只有在一本台湾人高拜石所写的书中可看到此诗的全文,这不禁让人对这首诗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

李鸿章本人也算是一个颇有文采的人,而其一生之经历亦颇为传奇。这首诗不管从韵律的角度还是从立意的方面来看,都比较像是李鸿章亲手所作。根据相关记载,李鸿章去世前后,身边一直都有家人和部属陪侯。因其身份特殊,他死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专人记录,若是死前真的留有这么一首不俗之作,那么,也没有理由不被人记录下来。

按照那名台湾学者的书《南湖录忆》中所记述,一九零一年的的一月份,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在“议和大纲”上签字。随即,国人声讨又起:“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到了九月份,李鸿章在北京贤良祠吐血而死,被诊断为胃血管破裂。归西之前,他感念时局危难,自己已经没有精力面对面与洋人再论长短了,不禁留下老泪,遂有此诗。

紧接着,书中又说李鸿章于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之后,奉命进京稳定局势,当他走到津门地界时,与自己几位熟人相遇,几位熟人之间互相感慨了几句,说着说着李鸿章竟然流下了泪来。其后,书中又将八国联军侵华一事的前前后后略为记叙了一遍,这期间,又引用了李鸿章幕僚范肯堂(江苏宝山人)的一首诗:

相公实下忧时泪,谁道而今非哭时?

譬以等闲铁如意,顿教捶碎玉交枝。

皇舆播荡嗟难及,敌垒纵横不敢驰。

曾是卅年辛苦地,可怜臣命己如丝。

范肯堂与李鸿章交往多年,情谊非同一般,我们从他的诗中看到了他对李鸿章津门痛哭一事的记述,以及对其大半生为朝廷奔波劳累的概括,但是,这些内容跟所谓的“临终遗作”并无太多联系。因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在这位台湾学者的书中,认为这首诗是李鸿章的临终遗作,并无十分确凿的证据,所以,我们也就不能断定此诗为李鸿章所作。

不过,不管此诗真伪如何,单从文学造诣上看,此诗还是写得很有水平的,是真是伪都不妨碍后人对此诗的鉴赏与传扬。

李鸿章年少有才,人也机敏聪慧,进入官场之后,可说是如鱼得水,事事顺利。

其恩师曾国藩早期在对太平天国的作战中屡屡受挫,于是,向朝廷上奏说自己“屡战屡败”。李鸿章看到了此奏之后,略加思索,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奏折就因这两字之差,给朝廷的印象就完全不同了,曾国藩不但没有因为之前的失败而遭受太多的惩处,甚至,还获得了一番嘉勉,而李鸿章也就此得到了曾国藩的进一步赏识。

除了作诗之外,李鸿章一生还留下对联无数。

因为,李鸿章乃国家重臣,凡事都从大局考虑,他对清朝的实力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因此,在对外战事中,往往力主求和。1884年中法战争前夕,朝廷中主战派和主和派相持不下。这也招来了许多仁人志士的不满,对于此,这些抗法人士就曾列举了他“六可杀”的理由。

对此,李鸿章作联自解:“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在我看来,李鸿章是一位有点能力而脾气又不算太坏的人,若是换了其它一些呲牙必报者,遭到世人如此非议,而其手又握有如此重权,自然要大加报复,以图后快。

对于李鸿章,还有一种评价: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更是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可见,此人并不像大家口中所说的那么不堪。

参考资料:

【《清史列传·李鸿章》、《南湖录忆》、《李鸿章:历史漩涡里的一代重臣》、《李鸿章全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甲骨文之乡安阳与这位光绪年间的国子监祭酒之间的传奇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国子监祭酒姓什么,殷墟里的甲骨故事,北宋历任国子监祭酒

    河洛之地总是不乏历史与文化,中原之土更是多埋藏奇珍异宝!安阳这个地方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以来金石学的起源之地,先有大量甲骨“龙骨”被发掘入药,后被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发现,在此后又有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在此出土,仅这两项就以让这个当时小小的内陆县城变成了名扬海内外的文物学术研究之地,抛却此事不说,仅

  • “战国七雄”谁的疆域最大呢?又是谁占据着中原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以来,在我国祖国的大地上还有近百个小国,这些小国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到战国时见于文献记载的,除了韩赵魏秦齐楚燕,所谓七雄外还有周鲁卫宋滕中山和越国等。以及周围的一些兄弟民族,如北方的匈奴、林胡、东胡南面的百越,西南的巴、蜀等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先后为七雄所兼并,这七个大国的地理位置是:东面是

  • 星辰变:二十六仙帝全战死,心如死灰的禹皇,竟因此突破九级仙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的秦羽由于在青帝的地盘上,导致禹皇也不敢轻举妄动,毕竟青帝当时也说过,在他的地盘上,不能对秦羽动手,之后若是秦羽离开了他的地盘,那就生死由命了,但是也正因为当初青帝曾欠下禹皇一个人情,所以禹皇便让青帝在秦羽离开之后及时通知他,就当是还了恩情,虽说青帝也即是不愿,但是没办法,毕竟当初拿人手短,而之

  • 如果携带一把冲锋枪,不限弹药回到春秋战国,最高能混成什么职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var1]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当时中国历史上战争最频繁、同时也是诸子百家争鸣最繁华的一个年代,从春秋至战国结束,天下诸国分裂格局500年,现如今给我一把冲锋枪,关键还不限子弹,还回到春秋战国的年代,最高可以混成什么职位?[var1]那么,是否可以说:“历史要改写”。第一、 天下一统的不再是秦始皇

  • 武丁,商王中很有作为的一个君王,他的墓室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所以,武丁被称为“中兴”之王。在他在位的59年中,商王朝的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这在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中也是有反映的。在殷墟发掘中,武丁时期的遗存最丰富。一些大型建筑、墓葬、作坊,及出土的青铜器、玉器,等等,以武丁时期的最多,工艺水平最高。在王陵区发掘的大墓中,编号为1001的大墓有学者认为是武丁的陵

  • 姜子牙掌管封神榜,为何他自己做不了神仙?他有更大的野心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很多网友说,姜子牙之所以不给自己封神,其实是因为他的老婆。据说姜子牙原本是有属于他的神位的,毕竟他掌管封神事宜,劳苦功高,而这个神位的名字叫“扫把星”(当年的扫把星可不是现在的这个意思)。但是由于姜子牙的老婆马氏也想封神,就老是缠着姜子牙,姜子牙被她给纠缠烦了,又想到马氏跟着自己吃了一辈子苦,没怎么

  • 秦始皇当初给吕不韦写了什么,为何他看完后不久,就饮鸩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让不少人感到好奇的是,看完信后的吕不韦却在全家流放蜀郡的途中选择了饮鸩自尽。毕竟在秦王写给吕不韦的信中并没有任何关于想要杀他的信息,那么吕不韦为何选择自杀,他跟秦王嬴政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提到这些就不得不先提到吕不韦的来历,他早年只是一个靠着贩卖物品起家的大商人,后来到邯郸做生意的时

  • 酒是谁发明的真的是少康发明了酒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酒是谁发明的?关于酒的发明者其说法有二。其一,杜康发明了酒。杜康即仪狄发明了酒。《战国策·魏策》中记载,梁惠王请鲁共公喝酒,鲁共公说,当年天帝的女儿让仪狄造美酒献大禹。大禹饮后觉得甘甜,就疏远了仪狄,不让再酿酒,因为他看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其二,仪狄发明了酒。《战国策·魏策》中记载,梁惠王

  • 他作为李牧后代军事能力很强,但是一生未被重用,韩信却叫他师父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韩信和李牧谁厉害,李牧个人简历,李牧和老婆照片

    [var1]这个人就是李左车,李左车和韩信比起来的话,名气上肯定差得很多,但是要是光论起军事方面的能力的话那么李左车可是和韩信差不多了,甚至已经超过了韩信。但是他一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否则的话,估计也没韩信什么事了。[var1]李左车是战国四大名将李牧的孙子,李牧当时和白起,廉颇,王翦齐名,可

  • 殷商帝王那些有趣的名字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商朝名人名字,殷人重商最典型的例子,商朝的帝王名字是怎么记录下的

    到了太史公写《史记》的时候,三皇五帝已经成为传说。最近的夏,也已经过去快两千年了。恰如今天的我们,看太史公司马迁那个年代的事情。《史记》记载殷商的帝王交替,那些天干地支一般的人名,如走马观花,很少人能让太史公驻足多看几眼。汤死后,说到汤继承人的时候,《史记》中第一次提到“太子”这一特定称谓,说明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