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浅谈:元末明初,高丽和明朝的关系发展

浅谈:元末明初,高丽和明朝的关系发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159 更新时间:2024/2/28 17:43:31

朱元璋所率领的红巾军力量与元朝势不两立,作为元廷的外交盟友高丽,自然对朱元璋不会产生任何的好感与交往念头。

不过,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随着元末明初天下政治局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动,高丽对朱元璋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离奇曲折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一、明朝、高丽外交关系的转变

公元1367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开始对元朝的最后北伐,徐达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众望击溃了元大都的力量,消灭了存在99年的元帝国。

此次明军北伐相对而言非常的顺利,同年十一月就攻克了沂州,次年大明又将山东纳入了疆域范围内,李思齐、张思道等元朝将领皆被朱元璋所击败。

元末大都宫廷内部曾发生一场军事政变,权臣扩廓帖木儿成为了集军事、政治于一身的让大臣,明朝北伐期间他曾在太原制造了一场杀戮,使得明军的北伐行动所受到的阻力大大减弱。

大明朝建立之后,常玉春率军进攻山东德州,残元即使再不想用扩廓帖木儿也必须要这么做,无奈之下他们废弃了大抚军院并恢复扩廓帖木儿的官职。

可惜的是,元朝的灭亡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的一件事情,即使扩廓帖木儿复出并率领大军阻击明军,最终明军依然攻克了诸多城池,元顺帝奇皇后等皇室贵族仓皇逃窜。

朱元璋得以统一中原大地,真正实现了对元朝的改朝换代,虽然元朝在西北以“北元”作为国号随时准备复国,但朱元璋却没有给他机会,多年后蓝玉在捕鱼儿海击溃残元最后的力量。

明朝在进攻元朝的同时,也对南方和西南地区进行了统一战争,及至洪武中期基本中原大地皆成为了明朝的郡县,汉人再度成为中原王朝的主宰。

言归正传,明朝北伐击溃元廷(大都)之后,此消息迅速传到了辽东以西的高丽,根据《高丽史》的记载“悉心备御”,可见高丽最初是把明朝当做假想敌的。

只不过,元廷战败的速度太快了,即使高丽想要派兵进行援助但却没有了机会。

没过多久,明军便攻下了元大都,再加上残元溃散的太快,明军贡献城池的速度又太迅速,以至于高丽对明朝的外交态度也在快速发生变化。

元大都陷落之后,高丽的君王就立刻召开了大会,讨论和明朝的外交事宜,这也是自朱元璋建立政权以来(从郭子兴时代开始)高丽首次讨论这件事情,此也成为了高丽和大明朝外交关系的转折点。

《高丽史》中曾有这样的记载,高丽王派遣使者张子温到明朝表达友好之意,朱元璋也很大都回馈了诸多珍贵的珍宝和财货。

二、“吴王”到底是谁?

《高丽史》对首次出访中原政权的记载称之为“吴王”,然而在元朝末年中原政权存在三位“吴王”,一位是建立大明朝的朱元璋,一位是割据苏州的张士诚,还有一位是元廷的吴王。

如开篇所言,张士诚曾多次投降元朝并以臣子的身份存在,而且根据历史的记载张士诚曾先后几十次派遣使者出使高丽,高丽也曾派遣使者回访。

因此,对于《高丽史》中所记载的“吴王”身份不同学者之间有着不同的看法,既有人认为是朱元璋,也有人认为吴王是张士诚,更有人认为是元廷的那一位。

《高丽史》对朱元璋的记载多为“大明”,基于此这里的“吴王”很有可能不是指朱元璋,另外张士诚虽然屡次示好高丽,但高丽对其态度并不是很热情,所以这里的吴王也并非指张士诚。

排除法先后排除了朱元璋、张士诚,那么剩下的可能就是残元的“吴王”了。另外,高丽使者出使明朝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尤其对新兴的大明朝更是如此。

如此重要的事情不应该单单存在于《高丽史》中,像明朝有关的史书比如《明实录》也应该有相应的记载,但此事却在明朝相关的史书中难以找到,不得不让人怀疑“吴王”并不是朱元璋。

当然,也有人根据《高丽史》记载的“御史台、六部”等相关信息分析,元廷的吴王不会有这些机构,所以吴王所指的就是朱元璋本人。

况且史书中对于此事记载所使用的语言皆是“敬语”,也就是说在记载的时候用词非常谨慎,若“吴王”是一位地位低下的人朝下史官不可能用这样的尊称,所以这里的“吴王”很有可能是指明太祖。

当然,即使吴王张士诚是《高丽史》中“吴王”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在朱元璋称帝时张士诚就已经被杀了,但也不能排除他的可能性。

因为史书的编纂并不是在当时所写,史书的编纂有着很大的滞后性,也就是说时间存在一定的误差有可能性,若是高丽出使中原面见的是张士诚,吴王和御史台、六部等词语皆符合他的特征。

更何况高丽王曾派遣过张子温出使过张士诚,史书中对后者的称谓就是“吴王”: 遣礼仪判书聘于吴王,吴王张士诚礼待甚存。

那么为何高丽会派遣使者出使张士诚呢?大致就是想要了解中原政权的大局势,以及探听元廷、朱元璋等多方势力的具体信息。

另外,高丽曾在洪武元年商议是否和明朝开始外交,但在后来却始终没有主动发起此事,甚至于在几个月后还派遣使者出使北元朝廷,同年与第二年又多次派遣使者对北元朝廷朝贡。

高丽王做出这样的安排也不难理解,其一双方存在几十年的政治关系,若是从蒙古帝国开始算是,政治关系甚至达到了一百多年,都对彼此有着政治上的依赖性。

元朝存在的时候疆域辐射范围极其广泛,这个时候迫于元帝国的压力高丽王不得不屈服,但当元帝国覆灭、明帝国崛起,高丽可选择的外交方式便多了起来。

三、后期因局势不得不改变

大约在洪武元年的末期,明朝曾派遣使者赐予高丽“玺书”,很明显朱元璋赐给高丽玺书是想要建立一种新的统治体系,亦或者一种新的世界政治秩序。

若是高丽臣服于大明朝的统治,那么便可以继续安定存在于辽东大地,但若是不承认亦或者说不臣服明朝的统治,那么双方即使一种敌对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赐予“玺书”的行为并不具备太大的敌意,也给高丽营造了一种友好、和睦的氛围,促进了双方外交关系的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高丽内部的情况也不尽如人意,脱离元朝的统治体系之后高丽内部政权开始恶化,一些权臣伺机窥伺至高皇权,以当时恭愍王的力量根本就无法解决。

然而,若是在这个时候缔结一种新的外交关系,引入外部的力量来支持高丽皇族,这无疑对恭愍王的统治有着极大的帮助,也会显得更加安全、平稳。

因此,洪武元年末高丽、明朝的外交开始“破冰”,洪武三年的时候高丽还主动向北元示好,但随着明朝军事力量的不断增强,这样的示好成为了一种过去,甚至于和北元的联姻也以无果而告终。

总的来说,高丽恭愍王执政的时代,高丽的外交主要对象虽然依然是北元,但与明朝的关系却从冰点开始走向温热,由最早期的亲近元朝逐渐向亲近明朝转变。

这样一种转变虽然有着元朝衰败、明朝强大的影响,但朱元璋并没有对高丽进行军事力量的威慑,也就决定了高丽和明朝的外交,与元廷的逼迫式外交有着巨大的差异,亦或者说前者存在极强的自愿性、自主选择性。

如何来理解这样一种“自愿”、“自主选择”的概念呢?元朝时期尤其是蒙古帝国时期,蒙古骑兵的战斗力非常强大,诸多的政权不得不臣服于其铁蹄之下。

这样一种外交环境下,使得很多政权并不是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与蒙古、元朝进行结交,更多是迫于军事方面的压力和威慑力。

明朝时期,朱元璋所建立的世界秩序更多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比如当时明朝对辽东的政策为“怀柔”,即不对辽东增兵也不对辽东扩充军事力量,仅仅是以经营的方式来管理辽东、平衡各个民族政权的势力。

因没有军事力量的威慑作为保障,所以明朝与高丽的外交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明朝经营辽东大地的时候,高丽在和平与敌对的关系之间来回徘徊,甚至加入游牧民族政权来抵御明朝的统治。

当然,朱元璋对高丽实施这样一种外交手段也是出于明朝自己的政治考量,毕竟明初的国家中心不是在辽东,而是在西北的北元与西南的大地,以及东南沿海的匪患。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雍正王朝中,此人谋略不输于邬先生和张廷玉,却成功骗过了康熙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雍正王朝中,此人谋略不输于邬先生和张廷玉,却成功骗过了康熙谋士有多重要,如果问出这个问题,最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也许就是刘备了,看看他在没有诸葛亮的时候,四处奔走毫无落脚的地方,就更不用说地盘了,而在获得了孔明这个能人之后,也就有了后面的蜀汉了,可见谋士的重要性了,而在雍正王朝中也会是隐藏着一个很重要

  • 这些都错了?从《满江红》看宋朝兵制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像很多架空剧一样,这部电影虽然以宋金和议、岳家军和宰相秦桧的纠葛为大背景,但细节设计和历史确有着太多不符,小探君就和大家念叨念叨。《满江红》剧照01《满江红》中的主角大多是兵,我们就从说宋朝的兵制开始说起。北宋实行募兵制,也就是说,军队由强征变为招募,由自备资装变为国家供给制。也就是说,片中形制

  • 大清灭亡后,上百万军队上哪儿去了?其中有一支军队下场很惨!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支:八旗军八旗军从清朝开国到灭亡一直保持在二十万人左右,不过到了清朝末年八旗军的战斗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早在康熙平三藩时八旗军就已经腐化堕落的不成样子,被吴三桂打的丢盔弃甲,如果不是绿营兵,只靠八旗军清王朝早就被灭了,清朝末年的八旗军更是上马拉不开弓,下马只知道吃喝玩乐,提笼架鸟,天天以琢磨吃的

  • 辛弃疾,一个被词史耽误了的军事家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辛弃疾,字幼安,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 但是,辛弃疾却还是一个被词史耽误的军事家。 生于金国的辛弃疾,却一直有着报国的情怀。少年时期的他,就已经能熟练掌握各种兵器,十分威猛。公元1161年,金人发兵攻打

  • 康熙遗言:死后这2人不能留,为何雍正就是不杀?背后暗藏2大盘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曾下令“朕若不讳;二人断不可留”,没想到雍正竟力保这两人。(图/翻摄自百科词条)康熙晚年发生历史上最知名的“九龙夺嫡”,让康熙身心疲惫,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废黜胤礽的太子之位;几乎同时,皇长子胤褆因为“用魇术魇废太子”而被夺爵、圈禁。胤褆为康熙帝名义上的长子。幼年依照惯例养于宫外,允禔养在成妃叔

  • 如果不是土木堡事变,朱祁钰根本当不上皇帝?其实他才是真正被低估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在石亨、徐有贞等人的支持下,已经被囚禁南宫八年之久的朱祁镇,终于走出南宫,重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但与此同时,在紫禁城内部某个病榻上,已是重病缠身的明代宗朱祁钰,虽然奄奄一息,却并未真正咽气。直到一个月后,才终于去世,死因,史书上讳莫如深。而在这一个月当中,大明朝堂上,出现了整个中国历史当中,最为荒诞

  • 清朝王爷每天是怎么打发时间?我们这些老百姓想都不敢想!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清朝的王爷叫奕譞,这个王爷它是清朝道光帝的第七皇子醇亲王。四哥是丰咸皇帝,六哥是恭亲王,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太上皇。他生的第二个儿子是载湉,可能这个名字不了解,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光绪皇帝。奕譞这个太上皇也仅仅是名义上的太上皇而已,当时有慈禧哪有他的份呢?慈禧太后当时掌握了朝廷的一切权利,奕譞也被

  • 明朝皇帝最喜欢的公主,虽然知道谁杀害了丈夫,却无可奈何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朝怀庆公主墓视频,明朝最美公主,明朝公主嫁妆清单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生前有十六个女儿,而宁国公主就是他和孝慈皇后所生的孩子,朱元璋对这个公主非常疼爱,所有公主的早年生活还是过的相当安逸的,在洪武十年的时候就被朱元璋册封为宁国公主。到了公主该出嫁的时候朱元璋还亲自操办她的婚事,特意挑选了一个满意的女婿,朱元璋挑选的这个女婿不论在家中背景和能力才敢上面

  • 洪秀全石达开李秀成,太平天国将领不是土包子,留下对联传千古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第1首:维皇大德曰生,用夏变夷,待驱欧美非澳四洲人,归我版图一乃统;于文止戈为武,拨乱反正,尽没蓝白红黄八旗籍,列诸藩服千斯年。相传这首对联是天王洪秀全自己写的,表达了他的雄才伟略,更被悬挂在皇宫正殿。上联表达了“用夏变夷”的大志,那种愤慨列强侵略,想要民族傲立的情怀呼之欲出。下联则表示了自己治理的

  • 南京出土朱元璋女儿墓,里面居然还住有活人,就躺在公主的棺材上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说道朱元璋,熟悉历史,特别是明朝历史的朋友不可谓不熟悉,朱元璋的家庭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是穷困潦倒,他为地主家放过牛,也当过和尚。在明朝末年,各地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也放弃了当和尚,投靠了当时的起义军首领之一郭子兴。由于朱元璋颇有头脑,而且打起仗来总是冲锋在前,不畏生死。郭子兴赏识朱元璋,将其视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