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夏地盘只有北宋四分之一,为何北宋灭不掉它?

西夏地盘只有北宋四分之一,为何北宋灭不掉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860 更新时间:2024/1/20 3:06:08

然而,断断续续打了80年,不但没有灭掉西夏,反而多次大败,出尽洋相。

这是怎么回事呢?

麻痹大意,坐视其壮大

大宋初建时,党项人一面保持对大宋的臣属,一面积极发展势力。

这个过程中,党项人不但兼并西北的割据势力,甚至对大宋也发动过一些进攻。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因此,当时,一些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了党项的危害。

一直以来,河西是中原王朝战马主要来源地,一旦党项人控制河西,“则未知中国战马从何而来”。

因此,大宋已经有有识之士指出:“若以契丹比议,(党项)为患更深”,党项一旦坐大,其危害比大辽还大!

当时,如果大宋早早重视党项,发兵剿灭,机会是非常大的。

一方面,这个阶段,党项攻宋时,只要宋守军坚决抵抗,党项人往往损失惨重,被迫撤走。

另一方面,此时,河西等地的割据势力,纷纷请求与大宋结盟,联兵讨伐党项。

然而,大宋虽然也采取了“以夷制夷”、经济封锁等手段限制党项,但却并没有真正重视党项人。

宋太宗认为:“党项号为小蕃,非是劲敌,诚如鸡肋,若得出山布阵,止劳一战,便可荡除”。

宋太宗时候,大宋主要精力是对北汉、大辽作战,暂时腾不出手来对付西夏还情有可原。

然而,在澶渊之盟订立后,宋真宗依然无动于衷。

一方面,宋辽已和,大宋完全可以刻不容缓地解决西夏问题了。

另一方面,西夏的迅速发展,已经表明,西北的其他割据势力使大宋“以夷制夷”

当时,党项的迅速发展,使西北已经没有任何势力可以协助大宋“以夷制夷”了。

此时,大宋如果讨伐西夏,把握仍然很大。

然而,宋真宗却贯彻“姑务羁縻,以缓争战”的方针,继续对西夏姑息放纵!

直到西夏坐大,元昊称帝,大宋才开始发起对西夏的进攻!

然而,此时,大宋已经失去的最好的机会!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壮大起来的西夏,已经很难平灭了!

除了大宋外,大辽,后来的大金对西夏作战也捞不到什么便宜。后来横扫亚欧的成吉思汗,也要五次讨伐,前后打了20多年,直到其去世才解决!

所以,北宋对西夏的战争,已经注定是十分艰难了!

第一阶段:洋相出尽,连连大败

大宋决定讨伐西夏之初,仍然妄自尊大,十分轻敌,企图一举荡平。

然而,事实却狠狠地连续打了大宋三个大耳光。

1、延州之战、三川口之战。

大宋对西夏绝和问罪,经济封锁,并张贴布告,声称要捉拿或者斩杀元昊,大举讨伐的意图已经明显。

元昊决心先发制人。

元昊瞄准的,就是宋人轻敌之心。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元昊先是向范雍诈降,表示自己要改过归顺,使其放松戒备,随即,用兵金明寨。

金明寨有兵10万,由世守此地的李士彬统领。

元昊在诱降李士彬不成后,让人假扮成边民诈降。

李士彬原本很谨慎,觉得事有可疑,想把这些边民迁徙到南方,但范雍却坚决反对,让李士彬将这些边民编入军中。

这些被编入军中的奸细,利用李士彬与部众的矛盾,又发展了许多内应。

准备妥当后,元昊出兵,里应外合,一战全胜!

攻占金明寨后,元昊一面攻打延州,一面部署伏兵于援兵必经之三川口,”围点打援“。

大宋援军主将刘平轻敌,否决了劝其谨慎从事的建议,昼夜兼行,进入了元昊的伏击圈。

那还有什么说的,三川口,宋军再次大败!

2、好水川之战。

三川口大败,朝廷震动,决心集结重兵再次发起大举进攻。

范仲淹认为不应急于出击,应先巩固防务,然后逐步进去,在控制了横山等攻守皆可的地带后,再发起大举进攻!

朝廷内部讨论,“持重派”与“激进派”各持一词,一时未有定论。

元昊要争取主动权,当然不会等着大宋商量好了再来收拾自己。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于是,元昊一面派人向范仲淹诈降,“鼓励”“持重派”“持重“;一面举国入寇,进攻泾原路,促使“激进派”“激进”。

元昊进攻泾原路时,“激进派”将领韩琦派任福率军侧击元昊,中了元昊“攻点打援”之计。

元昊侦知任福骄傲轻敌,遂下定决心将其定位歼灭目标。

元昊先是连续诈败,“鼓励”任福冒进。

任福进入伏击圈后,元昊“收网”!

此战,大宋遭遇了开战以来最惨重的失败!

3、定川寨之战。

好水川之战后,朝廷改取守势,只分兵把守各要处,暂不发起大规模进攻。

“备多力分”,元昊试图把握这个机会,对一些地方发起了进攻。

然而,西夏攻坚能力不足,吃了一些亏。

元昊遂改变策略,再次拿起了“诱其野战”的方略。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在连续进行佯攻、骚扰等动作后,终于诱得宋军葛怀敏部来战。

照旧,诱敌深入、聚而歼之!

定川寨,宋军再次遭到毁灭性打击,9400人全部被歼。

第一阶段战败之因

第一阶段的宋夏战争,大宋算是出尽了洋相。

此时,西夏国力已盛,大宋不能一举灭之十分正常,然而,连续遭遇被歼灭的命运,就是大宋在调度、指挥上的失误了。

1、妄自尊大,不知敌情。

战争初期,大宋试图一举荡平西夏,这就是“不知彼”的结果。

元昊敢称帝,就是因为已经作好了各方面准备!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此时的西夏不但兵力强盛(精锐部队10万,地方军50万),并拥有以“铁鹞子”这样的强悍骑兵,此外,元昊已经通过各种手段刺探情报,大宋“山川之险夷,国用之虚实,莫不周知”。

然而,大宋却依然以大国自居,试图一举荡平西夏。

这一阶段,宋军屡屡中元昊诈败诱敌之计,其根子就在“不知彼”,妄自尊大上!

2、消极防御部署。

大宋一面是妄自尊大,但一面又在战略部署上表现出消极防御。

在大宋与西夏漫长边境上,大宋多出修筑堡寨堑壕,处处屯兵,“备多力分”。

所以,大宋看起来用兵数十万,但各路战兵“大率不过二万余人”。

这样的部署,就给元昊“攻城打援”创造了天然的条件!

3、将略不如人。

大宋的统帅多为韩琦、范仲淹这样的名臣。

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文臣就不能领兵,但他们的将略确实远非元昊对手。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元昊充分发挥其机动力优势,以多种方式“误敌”,不断调动敌人,始终保持着战役主动权。

如此,宋军之连续被歼,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阶段:互有胜负,但取得决定性优势,不过···最终放弃灭西夏

此后,宋夏议和,双方暂时停止了大规模征战(但小规模作战一直在持续)。

这段时间,西夏与大辽干了一仗,也稍占了一些便宜,其势鼎盛。

然而,元昊去世后,西夏内部动荡,国力渐衰。

宋神宗即位后,大力整军经无,发誓“用武开边,复中国旧地”,但深感辽国强大,不易制服,遂积极准备攻打西夏。

在对西夏大举进攻前,大宋先取河湟,斩断了西夏右臂。

随即,大宋开始大规模攻西夏。

此时,西夏国力虽已非鼎盛,但大宋仍然不能轻易制服。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西夏以坚壁清野+轻骑袭粮道之法疲敌,然后伺机反击,给大宋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仅仅灵州、永乐二战,宋官军、熟羌义保死者60万人,钱粮损失不可胜计!

然而,大宋凭借强大的国力和“出寨进筑”之法,步步进逼,西夏渐不能支。

大宋控制了横山、天都等地后,已经取得了压倒性优势,西夏岌岌可危。

西夏求和,并请求辽国出面帮忙请和,以求喘息之机。

最终,大宋接受了西夏的求和,1119年,大宋下令全线停战,对西夏的战争就此结束。

第二阶段不能灭西夏之因

此次,大宋不再轻敌,而是做出了大量的准备,并在斩断西夏右臂后才发起对西夏的大规模进攻,可谓是尽了全力。反观西夏,无论是国力还是指挥能力,都大不如前了。

然而,最终仍不能灭西夏,这是什么原因呢?

1、西夏仍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西夏虽已非鼎盛,但其军力依然十分强大。

光是攻平夏城之战,西夏就集结了40万大军!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因此,大宋虽全国兵力占据绝对优势,但投入到西夏战场的兵力仍然优势不足,尤其骑兵力量更是远不如对手!

平心而论,后来的西夏,仍然能在与大金的竞争中自保,并能在恐怖蒙古军的打击下支撑20年,足见其国力之强。

所以,其实大宋能将西夏打到岌岌可危,已经算不错了。

2、大宋指挥上失误太多,导致损耗太大,久拖不决。

宋神宗曾集结30万大军,兵分五路,企图一举荡平西夏。

然而,大宋在指挥系统上的老毛病又犯了,其缺乏统一指挥,各部各行其是,互不协同;而且,五路将领中有两人是宦官。

结果,后勤组织不利,深入敌境后,由于敌人坚壁清野,多路粮草不继,最终被敌各个击破!

此后,大宋又有过多次失误,导致惨重损失。

由于不时有重大失利,因此,大宋的推进速度缓慢,十分吃力。

结果···大宋把自己的时间“耗光”了。

3、没有时间了···

经过缓慢、反复的推进,大宋终于占据了绝对优势,有了灭西夏的条件。

然而,时间不允许了···

此时,内有方腊起义,外有女真崛起。

大宋先调童贯先率大军平方腊,后又率军北上与金合攻辽国···

然后···金攻宋,北宋灭亡了。

北宋最大的失误,就是早期姑息党项,坐视西夏壮大。

到北宋决心攻西夏时,西夏已拥有50万大军,包括一支强大骑兵,能与宋、辽抗衡(能自保)的强国,要灭西夏已经十分困难了。

此后,北宋为灭西夏,可谓拼尽全力。

然而,大宋在军事制度、军事文化上的痼疾,使其军事效率低下,北宋虽然拥有力量上的优势,但其在军事制度、军事文化上痼疾,大败仗太多,损耗太大,进展太慢。

在付出巨大代价,耗费大量时间后,北宋取得了决定性优势,具备了灭西夏的条件。

然而···历史,不会再给北宋机会了。

可惜吗?

不可惜!

名将狄青在为部下求情时,曾表示自己的这些部下为国家出生入死,是好汉。然而,韩琦却大呼:“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

如此看待为自己出生入死的将士,如此大宋,只配这样的成绩!

更多文章

  • 雍正继位后,如何对待父亲康熙生前的爱妃?令人意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雍正皇帝是康熙的嫡子么,雍正和他的爱妃们,康熙的爱妃是舒妃吗

    ▲宜妃是康熙最宠爱的妃子。(影视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在历史中,这位宜妃(1660年―1733年)是真实存在的,宜妃于康熙十六年入宫,因为她是满洲镶黄旗包衣佐领下人,所以是经内务府选秀入宫,称庶妃,同年八月,因姿色封为嫔,不久后又晋升为妃,可见宜妃十分受宠。历史上真实的宜妃并不像电视剧中那么的贤惠

  • 明朝著名采花贼,身怀绝技10年祸害183个女子,最终被凌迟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人妖公案》记载,桑冲,自幼卖给山西榆次县人桑茂,作义子,遂改桑氏。桑冲长大以后,终日无所事事,在当地恶名昭彰。成化元年,桑冲从嫖友口中得知,山阴县有个叫谷才的人,善于男扮女装,以传授针线活为名,淫游18年,从未败事。桑冲闻听此事,非常高兴,他到处打听,终于在南关居民王长家找到谷才,淫才相见,惺

  • 朱瞻墡:3次登皇位、怒挖皇后坟,为何还被赞“明朝最牛皇叔”?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结合史料还原朱瞻墡的传奇人生,带给我们些许思考。朱瞻墡出生在1406年,母亲是朱高炽的原配妻子张氏,也就是后来的张皇后。1424年,已经18岁的朱瞻墡被爷爷朱棣册封为襄王。此时,朱瞻墡的父亲朱高炽是太子,而朱棣看中的皇位接班人实际上是皇太孙朱瞻基,也就是说,按照朱棣的规划,皇位传给朱高炽,最终

  • 鳌拜装病,康熙前往探视发现床上藏一物,回宫后瞬间决定:除掉他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智擒鳌拜,扫除了掌握朝政的最大的障碍。(图/翻摄自百科词条)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驾崩,玄烨(康熙,即清圣祖)八岁即位,顺治帝遗诏,由索尼、遏必隆、苏克沙哈、鳌拜四大臣辅政。当时鳌拜在四辅政大臣中地位最低,但因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生性庸懦,苏克萨哈因曾是摄政王多尔衮旧属,为其它辅政大臣

  • 靖康之耻之下的宋徽宗的若干行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再过几个月,靖康二年三月底,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各种物资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北宋灭亡,是为靖康之耻。在金庸的“射雕三部曲”中,靖康之耻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实际上也反映出此事对汉族人的影响之大。然而,据说,宋徽宗听到财宝等被掳掠毫不在乎,等听到皇家藏书也

  • 穿越回风雅的北宋 超150万网友一同“苏海拾贝”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苏海’即苏东坡之海,喻指苏轼其人其作那种海涵地负的浩瀚气象,同时这里也用来借指如汪洋大海般的苏学研究……”2月9日,清朗的声音从阿来书房中传出,这里正在进行着一场“苏海拾贝”,不少听众穿越近千年的时光,回到了繁华又淡雅的北宋。由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 明代大宦官魏忠贤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魏忠贤电视剧40,明末宦官魏忠贤,刘瑾和魏忠贤

    魏忠贤(1568—1627年),明代宦官。河间肃宁(今属河北省)人。善骑射,目不识丁。斗殴嫖赌无恶不作。赌博中受辱,怒而自行阉割,万历十七年(1589年)入宫。熹宗即位后,与熹宗乳母勾结,渐得宠信,被任命为司礼秉笔太监。后又令提督东厂,称九千岁。勾结内外廷官员,结成阉党,内有五虎、十狗、四十孙等名

  • 民国“三大女流氓”,个个心狠手辣又貌美如花,最终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民国最残酷的4个女人,民国上海流氓发型,民国四大女魔头是谁

    而民国也有三位奇女子,她们长得貌美如花,却个个心狠手辣,在十里洋场的上海滩,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她们就是被称为“上海滩三大女流氓”的林桂生、佘爱珍和沈佩贞。一、林桂生林桂生,在上海滩绝对称得上是叱诧风云的人物,她是“流氓大亨”黄金荣的妻子,也是青帮真正的创始人。林桂生22岁,在上海开妓院时,遇见了

  • 1983年,山东农民家中发现《永乐大典》,这书开本大,用来夹鞋样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1983年,在山东掖县图书馆里,文化教员孙洪基指着日历上印有《永乐大典》的内容做科普。农民孙洪林突然惊叫:“这书,在我家呢!”大家哄堂大笑,觉得他吹牛。谁也没想到,一个普通农民家中竟然发现了国宝藏书,价值超千万!《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下旨解缙、姚广孝等3000文士历时5年编纂的世界最大百科全书。包

  • 曾国藩识人之术:一个眼神就能看穿小人,准得不可思议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老曾说识人要以神来分清浊邪正,这句话出看起来感觉很难懂,其实很容易理解,这里将的神就是人的眼神,从眼神的清浊来辨别一个人的邪正,一个可用之人,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他的眼神一定是目光沉稳清凉,看起来执着而端庄。反之,如果一个人目光浑浊,左顾而右盼,其信必然内藏奸邪,则不是可用之人。这句话听起来没有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