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便是不信邪的人,谈起乾隆帝,很多人都是夸赞他功劳大,大清在他的手里整理得井然有序的。其他不用说,单就“康乾盛世”这一点就让很多清史学者变成他的簇拥者了。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帝还说自身是一个“赋性宽缓”的人,意思是说自身的品性、当政方式还是较为柔和的,当然,这话都不仅仅说说而已,乾隆称帝第二年,就把雍正皇帝因耽误战机罪执行死刑的2个重臣给放了出去。
除开这品性,他在政治方面也是非常有成就的,不但高度重视农牧业灌溉渠的修建、免去各地的漕运,也是健全了对西藏自治区、新疆省的执政,使清代的版图扩展到最大。
那样一位皇上,即便由于数次的江南地区之行造成财政亏损,也不会引来过多唾骂,可他却偏要在一件事情上犯了糊里糊涂,变成他一生中较大的污点。
称帝最喜欢做的2件事便是修墓和炼药,乾隆对炼药没什么兴趣,却偏要执着于修墓,并且为了修自身的墓居然去挖了他人家的坟。
修墓最关键的便是找一些牢固防水的原材料,而在这么多的木材之中就数楠木品质最好,可皇陵地宫这么大,难以在一时之间搜集到这么多的楠木,因此乾隆就想到了一个方法,自身没有木材,但他人有啊,例如这近在咫尺的永乐帝明成祖,这永乐年间的财政可是非常丰富多彩啊(从规划修编永乐大典能看出去),他墓里的楠木毫无疑问十分充裕。
因此乾隆不管不顾臣子的抵制阻止,派人去挖了明成祖的墓葬,就是把他人的楠木用来为自己用。总算,这帝陵是修完了,乾隆也躺进去了。都没有一切类似恶报的事儿产生,因此大家都感觉它是因果轮回(古时候的皇帝自称受命于天,有三千大道庇护)。
就在乾隆人死之后133年,当这一切即将消退在历史时间的云雾当中时,恶报来临了。
这时的我国早就不会受到清朝的执政了,沦落军阀割据的阶段。各路人马已经为底盘、影响力争个鱼死网破的情况下,有一个叫孙殿英的人打着了偷盗皇陵地宫的想法,而且借此机会发过一大笔偏财,也是凭着盗取皇陵地宫红透了军阀。
孙殿英最先惠顾的是慈禧墓,他不但在墓中盗取了很多至宝,也是在慈禧太后嘴中找到一颗大宝石(人死之后在嘴中放物品,避免脸塌)。
盗完慈禧墓,孙殿英又回身赶赴乾隆的裕陵,准备将乾隆墓也洗劫一空,可谁曾想,这乾隆墓中的防御力行政机关比慈禧墓中的强大多了,这一行的官兵们损失很大,这可惹怒孙殿英了,原本就不是什么谦谦君子的他,这时候就更不管不顾哪些礼仪知识网络舆论监督了,将乾隆墓洗砸一空,还命人把乾隆的牙砸掉,要想在他的嘴中寻找第二颗大宝石。
乾隆最后还是遭受了恶报,死前盗取朱棣墓穴,人死之后他自己的墓室被后代盗取,这变成了他一生较大的丑事,也是被老百姓们当作饭后茶余解闷的谈论话题,被别人痛斥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