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会做人、善用人,这在世人对他的评价中也能看出来。比如他的对手太平军将领石达开就觉得他“不善战”却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而他的同僚也大多认为“不善用兵而善用人”“用将则胜,自将则败”。其实,文官出身的曾国藩也的确把“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儒教思想作为培养士兵、将领的重要办法,这当然也与他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
曾国藩的家族并不是香书门第的世家,他的爷爷曾玉屏早年只是一个无所事事、到处游荡的败家子,到了三十五岁才突然顿悟,回到家里老老实实地做了农民。改牙归正后的曾玉屏凭着辛勤付出,逐渐积攒了家业,不过却不识字,于是教育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好好读书,可惜曾麟书也不是读书的料,科举考了十七次才勉强中了秀才。
到了曾国藩这一代,他自然成了上两代人光宗耀祖的希望与寄托。于是,曾国藩六岁就跟随父亲一同读书识字。从十四岁起,曾国藩走上了科举考试之路,跟他祖、父两代人一样,虽然逢考必去,从不缺席,结果却是“五连败”。有个没能考证的笑话说曾国藩“比贼还笨”,其大致讲的是一窃贼入室,刚巧碰到年幼的曾国藩在背一篇文章,所以只好等潜伏着等他背完再作案,结果曾国藩到了凌晨也记不住,气得窃贼大骂曾国藩愚笨不堪,因为在一旁听了一宿的窃贼都记住了这篇文章。虽然有夸张之嫌,但由此可见曾国藩并不是天赋异禀。
曾国藩22岁时,经历了不断打击之后,他也没有放弃,而是坚持参加了第六次科举考试。而这一次,不抱希望的曾国藩却破天荒地上了“秀才”,但却只能算是“半个秀才”,因为从排名来看,曾国藩其实落榜了,不过为了笼络人心清政府往往会在落榜的考生中挑选了几个成绩马马虎虎能看得过去的考生,送个“佾生”的称呼,有直接参加院试的特权。不过,“佾生”虽然有好处,但在公开的榜上却会被考试官附赠一点评语,既然都是落榜的人,这评语自然不会好到哪儿去,而给曾国藩的评语则是“文理浅薄”,直白点说就是文章幼稚、内容空洞。对于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读圣贤书的人来说,这算得上耻辱了。在曾国藩后来的回忆中,也把它作为平生第一大辱。
不过,知耻而后勇,曾国藩先是闭关苦读,在接下来的考试中虽然也算不上十分的顺风顺水,但也接连考上了举人,甚至被皇帝钦点为翰林,从此仕途亨通,飞黄腾达了。虽然曾国藩把“文理浅薄”的评价作为生平第一大辱,但在他权高位重后并没有为此为难当初的主考官,在他看来,这是让他奋发图强之“辱”,值得时时刻刻都谨记之。所以,与太平军作战时,曾国藩虽然两次被打得丢盔卸甲、寻死觅活,但往往都能东山再起,这与他早年磨砺出“咬牙坚持,耻而后勇”的品格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