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加强边防、民族和谐,明朝政府为何要召回“背叛者”,“纵容”走回人?

加强边防、民族和谐,明朝政府为何要召回“背叛者”,“纵容”走回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965 更新时间:2024/2/7 21:30:20

“走回人”这一类人在明朝时期中央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长期对峙局面下产生。这些“走回人”本是明朝人,却长期在北方敌人的地盘上生活,在当时统治者来看也是处于怀疑的态度,而这样一种特殊身份明朝政府还大力的招徕,是什么原因所致。

一、是什么原因导致明朝“走回人”数量增多

1、走回人的定义

走回人是产生于明代的北边,这些走回人曾经属于明朝的百姓,但又曾脱离过明朝的,这种“脱离”也分为两类,一是“投虏”,第二种是“遭劫”。

走回人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宣德十年,明代走回人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走回人的身份在经过历史发展之后又回归到最初的状态,总的来说就是,走回人曾经是明朝人,中间一段时间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脱离了明朝的管辖,受到外族人的控制,后来又恢复了其明朝人的身份。

还有一层含义是那些主动投靠外族,或是两军之间的战俘交换,其中一方主动送还,都不算是走回人。走回人还称回乡人、归乡人等。明代的走回人大都来自明朝北部边疆的北边卫所,另外一部分走回人来自行政系统下的走回人。

2、自明代就存在的民族矛盾

在明代官方记载走回人的献中,走回人大都是“虏中逃回”有关,明代的走回人主要是指北边走回人这个群体,明代的走回人绝大多数都出自北部边疆地区。

导致北部走回人占主导地位的原因,也是自明建立以来北部边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边疆内的明朝就与边疆外的蒙古族女真族时开战,然后北部地区就成为明朝统治期间战争最为频繁的地区。在战争频繁的地区人员的走失和走回就成了常事。

3、生活困难导致出走

走回人本是明朝的臣民,如果根据出走的原因分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主动出走的走回人,二是被动遭劫的走回人。主动出走的走回人主要是那些因为政治因素和日常生活难以维持的原因不能继续在明朝生活,然后就偷偷逃到塞外,后又因为明朝的招徕政策再次归属明朝的管辖。

在这类走回人中属于信仰白莲教的信徒,还有背叛明朝的士兵,和因生存难以维系主动逃入“虏”的贫穷百姓。除此之外还有受明朝派遣的入“虏”打探军情的间谍。

4、明朝内部统治腐败

明朝中期以来,朝廷腐败不堪,军饷也发不下来,士兵的军营生活十分贫困。士兵在防备边疆少数民族的侵略上本就很辛苦了,还有各种杂役需要做,还要忍受比自己高一级士兵的剥削。

上级军官对下级军官的剥削也是日益加深,军中的矛盾也是愈加显现,而朝廷面对下级士兵缺衣少食,上级军官贪婪腐败也是无能为力,下级士兵只能另寻他路,导致大批下级士兵逃到“虏”地。

明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加重,百姓生活困难,特别是北部边疆地区,战争又十分频繁,赋税徭役还是很重,那些无法承受徭役的百姓就走上了入“虏”的道路,在这些逃亡的百姓中可以得知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相对宽松,不像明朝的统治那样高压。

二、为什么这些“走回人”都已经有背叛明朝的黑历史,但明朝政府还是大力招徕“走回人”

1、为了增强边防体系

在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边防”问题始终穿始终,明朝建立之初,蒙古族虽然结束了统治,退居漠北,但始终有着威胁明朝的力量,是明朝最大的威胁和隐患。

在明朝与蒙古族之间的矛盾缓和之后,另一个少数民族又逐渐强大起来,威胁着明朝的存亡。而在明朝的边防体系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类人“走回人”,他们在边防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走回人”这一类人数量虽然不多,但在巩固边防的作用上却很大。

明朝中期的边防政策主要是以守为主,看清局势再行动,而在边防问题中情报的运输起着很大的作用,其中运输情报的走回人发挥了很大作用,走回人在明朝的边境来往,为明朝带来了边疆以外少数民族的情报,还有一部分的走回人还参与了对抗蒙古族和后金的战争,在明朝的边防战争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正是看到了走回人的特殊地位,明朝政府针对走回人制定了大量的相关政策不同时期对走回人的招徕和安置政策也有所不同,不同时期政府对待走回人的态度,能够看出当时的边疆情况和统治者的态度,统治者越是大力招徕走回人就越代表当时边防问题的突出。

走回人这一群体在明朝为数众多,当时明朝看中了这些走回人既在明朝生活过,又熟悉少数民族的习俗,为了获取少数民族敌人的信息,瓦解敌人的力量,明朝初期就有招徕走回人的政策,为自己提供军事情报。

而情报在古代乃至现代都是十分重要的,是影响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明朝北部边疆广阔,很容易受到外敌的入侵,北部草原广阔,虽有重兵把守但草原部落分散,不能集中防备。

想要在边防战争占据有利地位,情报的作用就至关重要。而明政府积极招徕走回人就是为了获取那些走回人在归降时提供的蒙古族的情报,这些情报就使明政府能够制定正确应对蒙古族入侵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入侵。

2、缓和民族矛盾

走回人还充实了明朝的军队实力,因为熟知边境的每一块土地,更有利于明朝巩固边防实力,走回人中青壮年男子更是占据主体,拥有强大的战斗力,由于这些走回人通晓少数民族语言,在和那些蒙古族女真族交流的时候不会有任障碍,所以在窃取情报的时候没有语言障碍。

而明朝国内通晓“虏”语的汉人又很少,明朝统治者看到这种优势就大力的招徕走回人任用。还有一重要作用,由于走回人自身处境就十分危险,走回人在回归明朝的路途中本就伴随着巨大的危险,需要在敌人睡着之后才能逃跑,敌人还会派出士兵追杀。

即使有幸逃脱,也要在到达明朝边境的路上经过千辛万苦,往往要走上几个月的时间。在回归途中还要面临食物短缺的影响,还要担忧途中会遇到的危险。这也能够解释明朝政府为什么会这么重视招徕走回人。

除此以外走回人还促进了民族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明朝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北部边疆少数民族,而走回人就缓和了蒙古族女真族之间的矛盾,正好走回人在交流过程中就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这无疑对明朝是有益的,既缓和了民族矛盾又促进了贸易往来。

三、“走回人”和“归附人”来看“走回人”的特殊地位

在明朝建立初期,这一时期北元蒙古人不仅面临明朝对北元的军事打击,而且当时北元统治者昏庸无能,北部地区经济严重滞后,在这种内忧外患境况下,不少归附明朝的意愿。还有一部分人员逃往蒙古族旧地蒙古高原,并和曾经居住在蒙古族的人组成残元势力,威胁着明朝的统治。

归附人和走回人同样都有在边境外生存的经历,但明朝统治者对两者的态度却是天差地别。归附人和走回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走回人本来就是明朝人,因为特殊原因脱离了明朝管辖,而归附人却是以外族的身份归顺明朝,而大多数明朝统治者对于这些归附人都是外族必有异心态度对待。

招徕政策和安置政策也是不同。当时越来越多的人归附明朝,在明朝辖境内对这些来归人员进行安置是十分重要的。不论是出于稳定政局,还是示好塞外的考虑,安置就是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了。

但是不会给这些归附人太多掌握政治权力的机会,这些归附明朝的蒙古族虽享有封赐和授官,但不仅政治上没有话语权,在生活上也是不尽人意,这种巨大的身份落差导致他们归附后的生活并不尽人意。

四、招徕走回人对明朝的益处

对明朝来说对走回人的招徕和安置政策,直接影响了明朝和蒙古族对抗战争中的地位高低,明朝明显占据优势地位。

任用走回人也是直接影响了明朝军队的实力,巩固了明朝在边防的实力,在与蒙古族和女真族的对抗中,能够占据优势地位,还促进了当时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经济往来。走回人的招徕也从侧面为明朝提供了边疆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情报,让明朝能够在战争中得到优势。

参考文献:

《元史》

《明史纪事本末》

明太祖实录》

更多文章

  • 历经四朝五次为相服侍十位皇帝欧阳修骂他无耻司马光斥其奸臣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司马光欧阳修谁的名声好,司马光为啥变成了奸臣,欧阳修的历史事件

    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一共经历了三个比较大的动荡时期。而冯道正是出生在这个乱世之一的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类似于现在的军阀混战时期,各路诸侯都是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一时之间中华大地四处混战,民不聊生,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英雄和枭雄,皇帝更是多如过江之鲫。然而冯道确实五代十国里面绝无仅有之人

  • 年龄比皇帝大17岁,长相也一般的万贵妃,却为何能宠冠六宫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万贵妃的实际地位,历史上的万贵妃有哪些智慧,历史上的万贵妃是怎样的人

    万贵妃本名万贞儿,她年仅四岁的时候,就被送进皇宫当宫女,朱见深被封为太子之后,她因为办事稳重成了朱见深的嬷嬷。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朱见深竟然慢慢的开始离不开万贞儿,因为万贞儿懂事,并且心思机敏,两个人在朱见深十多岁的时候就有了深厚的感情。朱见深登基为帝的时候,万贞儿已经三十六岁了,在那个年代已经算

  • 朱元璋吃饭发现碗里一根头发,当即大怒,厨师一句话保命升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这个人是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那么也就意味着朱元璋日常会非常的“多疑”,而情绪的喜怒无常自然也是常事了。今天这个故事要从朱元璋的一次吃饭讲起,且往下看!饭里有毛,龙颜大怒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一次和马皇后一起吃饭,可是吃着吃着发觉不对劲,这碗里似乎有东西,定睛一看,碗里竟然有根毛发。朱元璋

  • 皇帝命令锦衣卫去抄官员的家,锦衣卫打开家门一看,眼泪掉下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锦衣卫为太子找官员,锦衣卫与锦衣卫队长穿的衣服,少年锦衣卫与赤焰锦衣卫

    这要追溯至土木堡之变,当时明英宗刚刚继位,年少无知,宠信宦官王振。结果被王振骗去向瓦剌出兵,最后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虏。明英宗被俘后意味着大明没了君,这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在这危急关头,于谦出于国家全局利益,提议让监国的朱祁钰即位,国不可一日无君。就是这么一个为国为民的选择结果却成为于谦的

  • 蒙古将领:没有人敢杀死阿拉伯皇帝!成吉思汗孙子:那我偏要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成吉思汗子孙横扫欧亚,蒙古骑兵和阿拉伯骑兵,阿拉伯和蒙古战争电影

    为了能够彻底消灭伊朗高原的反抗势力,窝阔台任命参加过成吉思汗西征的大将绰儿马罕为军团指挥官,绰儿马罕在公元1230年率领三万骑兵进入伊朗高原。绰儿马罕此次西征的主要敌人是花剌子模的王子札兰丁,此人是蒙古军队最顽固的敌人,被成吉思汗击败后逃到印度,成吉思汗率军凯旋后札兰丁又回到了伊朗高原,想要在那里光

  • 宋江选二流武将做保镖?不,此人虽排名54,实力是五虎水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宋江十大武功,宋江最厉害的护卫,宋江最难掌控的五个人

    在水浒中,作为梁山的第三任领导人,也就是书中的主角之一,宋江,却选了一个二流武将做自己的保镖,这却是为何呢?宋江宋江的保镖叫小温候吕方,小温候是吕布,吕方喜欢吕布,兵器、打扮都是按照吕布学的,比如三叉冠、方天戟。尽管他处处模仿吕布,却终究不是吕布,他的武艺,在别说在水浒中,就是在梁山108将中,也只

  • 朱棣本想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此人说了三个字,朱棣立刻改变主意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棣想立朱高煦为世子,朱棣与朱高煦吵架,朱棣朱高煦吵架完整版

    而且解缙的才学很受朱棣的欣赏,基本上是有什么问题都会找解缙来商讨,连立太子这样的大事,朱棣都听从了解缙的建议,朱棣甚至还曾扬言到他身为君王,不可一日没有解缙。然而身为一代才子解缙最终的结局却凄惨无比,最后竟然在大雪中活生生地被冻死,旨意也是朱棣的,那么事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其实事情的起因也还是要从朱

  • 洪武四大案,死亡人数超十万人,差点让明朝无人可用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洪武四大奇案解说,洪武四大案死亡人数,洪武四大案完整版

    朱元璋是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开国皇帝,在历史上,人们对朱元璋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也就是说,朱元璋建立了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王朝。朱元璋在征战的过程中,肯定是有不少人才辅佐的。朱元璋一路征战,是非常不易的,消灭了众多反王,能够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自

  • 太子朱标多次顶撞反对朱元璋,为什么朱标没有被废?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标为什么敢顶撞朱元璋不怕废吗,朱元璋朱标扮演者,朱标与朱元璋的小说

    在古代,皇子一旦成为太子,太子将成为未来皇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如果没有意外,只要皇帝死了,太位就不是太子,没有人敢也没有权利反对。然而,即使你成为一个太子,你也不能安心。如果皇帝不高兴,或者觉得太子的能力有限,或者太子的权力威胁到皇帝。皇帝可以在几分钟内废除王子,然后改变其他人,因为皇帝掌握着生死攸

  • 考古专家在景德镇挖出了古代瓷器,意外揭开了明朝皇帝的一段趣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景德镇古瓷器,景德镇王平辉瓷器大师,考古出土明代瓷器

    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据说他的长相和朱棣十分相似,因此从小便深得祖父朱棣的喜爱,多次跟着朱棣远征蒙古,并在永乐九年被朱棣立为皇太孙,并在1425年即位。朱瞻基并没有继承祖父朱棣喜爱征战的性格,他和其他明朝皇帝一样,有着自己的爱好,朱瞻基的爱好是斗蛐蛐,并非常痴迷于这项娱乐活动,为了能够获得一只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