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梦华录》到《满江红》,为什么火的总是宋朝?

从《梦华录》到《满江红》,为什么火的总是宋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705 更新时间:2024/2/7 6:52:47

《梦华录》剧照

这个春节档,《满江红》是一部绕不过去的电影。

岳飞抗金可能是传播度最广的历史故事之一。不过,这个故事的焦点往往在于“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上。但其实,要理解这个故事,更重要的是宋朝的历史背景。在“军事力量羸弱”的背后,有着繁盛的商业和平民文化。这可能是中国古代与现代商业社会最接近的一个时期。我们该如何理解宋朝?它又如何从繁荣走向灭亡?

不只是《满江红》,从《清平乐》《大宋宫词》到《梦华录》,每隔一段时间,与宋朝相关的作品,总是会引起巨大的讨论。它天然地带着一层滤镜,盛世、战争之下,它的复杂性让它成为最迷人的朝代。

读完这篇文章,相信我们会对宋朝将有更全面的理解。

✎作者 | 维舟

✎编辑 | 王亚奇

“如果能穿越回去,你愿意回到哪个时代?”

在痛苦于国家“积贫积弱”的近代,人们很自然地向往“盛唐”,很少会有人喜欢“弱宋”,作为“偏安小朝廷”的南宋就更别提了。

然而,正如历史学者包伟民发现的,“进入新世纪以后,南宋历史的这种负面形象发生了令人称奇的变化”,整个宋朝的形象也为之改观。与中国历史里的其他朝代比起来,若论哪个时期百姓负担轻、人身更自由,两宋确实不错。

问题来了:宋朝到底好在哪?

一个适合普通人生活的时代

宋朝社会的繁荣,最能直观感受的是传世杰作《清明上河图》,它诞生于北宋,绝不是偶然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5米长的画卷上,没有出现首都开封城任何重要的政府或城市的地标,相反,刻画的都是非常平民化的城市景观和百姓生活。

这种“眼光向下”的视角,与其说表现的是国家的强盛,不如说是民间的活力,传达出强烈的平民文化精神。

和明清皇宫不同,两宋都城的宫室都较为简朴,南宋临安皇宫“修广仅如大郡之设厅”。等级严格的古代服制已不再被恪守,某些衣装只要有钱就能在市面上买到,连纽扣之类的小物件也成了商品。

在唐末坊市制崩坏后,宋朝城市里都能临街开店,自由买卖发展出竞争性的商业推广,商标、抽奖、替商户沿街告白、唱卖甚至飘色巡游都开始出现。唐代藏冰极难,但“在两宋的京城中,民间冰雪经营业极其发达普遍,夏天市面上卖冰雪,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

《清平乐》剧照。

唐朝一到天黑就宵禁的规矩也已取消。北宋初年,东京夜市就已是寻常现象,只是朝廷规定要在三更以前结束;到了北宋中叶,夜市时间不断延长,有些繁荣的商业区甚至完全取消了时间限制,通宵达旦地进行交易。

电视剧《梦华录》里东京酒楼深夜热闹的景象,在宋朝很正常,在唐朝就没可能了。

《梦华录》剧照。

当然,《清明上河图》毕竟也不是那个年代的“老照片”,未必全真,宣和二年(1120)开封有22000余名乞丐,但画上一千多人物中只有一个孤单的乞丐。不仅如此,美术史学者曹星原强调指出,这一画作也表明,当时“无论是消费者还是销售者都必须服从、依赖于由宫廷政治掌管的市场才能生存。虽然宋代的经济看似在很大的程度上比五代、唐等前朝更为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只是表象”, 它仍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

现在有个流行的说法,“宋朝的GDP占当时世界的60%-80%”,这并不确切,但和历朝历代相比,宋代即便“积弱”,可一点都不“积贫”,宋代铸币量之大,是历代之最: 宋元丰元年的铜产量是唐朝高峰期的铜产量的20多倍,之所以需要这么多铜,当然是因为铸造货币铜钱的需求量大增。不仅如此,宋代的商品化程度也很高,唐天宝八载(749)可算盛世,但绝大部分的岁入都是实物形式,货币形式的仅占3.9%;而到北宋治平二年(1065),这一比例已高达52%。

圣宋元宝。/ wiki

直到1849年,田赋占清政府全部财政收入的比例仍高达88%,随着晚清工商业的兴起(特别是海外贸易带来的海关税收),1894年才降至40%;然而,在宋朝早就不再单纯依靠田赋收入了,而是大力从蓬勃兴起的工商业中开辟新的财源。

据漆侠《宋代经济史》研究,两宋非农业税收入占财政大部分,北宋皇祐、治平年间,商业税比重就已高达40%左右,及南宋绍兴、乾道之交,仅茶盐榷货一项即占49%,再加上供朝廷使用的各种杂税(即经制钱、总制钱),非农业税合计达逾79%。

对地方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榷酒、商税有相当部分归州县支配,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如江陵府在光宗时期,“全藉酒税以养官兵”,可想而知,这就使得各地更有动力积极发展工商业。 城市人口比重在南宋也达到中国古代的最高值(22%),此后就渐趋停滞,晚清时低至6%。宋代还首次允许县治以下设市,涌现出至少1800个小型商业市镇,“镇”本来是军队驻防地点,也是从这时起成为县以下的工商业中心。北宋时设立的景德镇,被英国学者柯律格称为“18世纪以前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基地”。

南宋初期,宋高宗全力支持海外贸易,认为这远比搜刮农民要好:“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耳。”

这样做的效果如何?确实不错。不抑兼并、放纵土地买卖是两宋“田制不立”的根本,按说如果农民没了地,日子应该很艰苦,宋朝也爆发过不少农民起义,然而其规模远不能和秦汉、隋唐、元明清这些朝代的农民起义相比,声势最浩大的方腊起义,也没越出江南一地的范围。 有些地方更为太平,比如今湖北省边界内,整个宋代三百多年都“没有发生较大规模、较有影响的农民起义”。如果说农民起义往往是因为老百姓走投无路、活不下去才揭竿而起,那这似乎表明,普通人在宋代的日子相对还算是不错的。

《水浒传》剧照。

宋人的观念是:“贵贱虽殊,人则一也。”因此,宋代皇族不像明代诸王那样有那么多特权,特别是太祖子孙,到北宋末年已寂寥无闻,仅同民庶。皇权虽大,但也受士大夫制衡,不像东汉、唐、明三朝那样有宦官专权的恶劣政治。

没有背景的平民在宋代确实远比在唐代更有机会出头: 《宋史》有传的官员46.1%出身寒门,通过科举考试从平民中选拔人才成为全社会认可的机制,何怀宏的《选举社会及其终结》根据南宋两个年份的进士题名录统计,没有官员背景的进士约占56%-58%。

这些做法极大地释放了社会活力,尤其是激发了士人的主动性。赵宋祖宗家法不许杀士大夫,这与明朝对士人动辄打板子、抄家的折辱摧残形成鲜明对照,甚至可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开明的时代,用扬之水的话说,“两宋是养育‘士’气、即士大夫之气韵的一个黄金时代”。余英时也曾强调指出:“宋代士阶层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至少他们在政治上所表现的主动性远超过了以前的汉唐和后面的元明清。”

一代名相范仲淹便是寒门出身。/ 《清平乐》剧照。

正因此,国学大师陈寅恪在一百年前就断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虽然他本人研究的是唐史,但他却相信,对思想、文化来说,宋朝才是黄金时代:“六朝及天水一代(指宋代)思想最为自由,故文章亦臻上乘。”(《论再生缘》)

但是,这样一个宋朝,怎么就成了“积贫积弱”的象征?

宋朝为什么会灭亡?

宋朝之所以长期被讥为“弱宋”,主要是因为武力不竞:和“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那种汉唐盛世的豪迈不同,宋朝别说是辽、金、西夏这样强悍的北族政权,甚至连卧榻之旁的大理、安南都搞不定。不论人们对宋朝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军事是它在诸多领域中表现最差的一个。

虽然当时也有不少士人想着“尽复汉唐故地”,但更多人觉得这不切实际,还不如放弃“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朝姿态,以实际的对等外交策略处理国际关系。更重要的是,他们基于前朝的历史教训和理性计算,认定“大一统”即便能做到,也是得不偿失的——汉武帝驱逐匈奴、扩张疆土的代价是“海内虚耗,户口减半”,隋唐帝王好大喜功开边的结果,也是要么覆亡(如隋炀帝),要么陷入藩镇之乱。也就是说,失控的武力本身就相当危险,有害于“文治”这一和平秩序的实现。

《大汉天子》剧照。

赵宋家法一贯提防武将、转而“以文制武”,根源就在这里。在宋人眼里,那些塞外的不毛之地,就算收复了也没多大价值。在商品经济发展之后,似乎和平也能花钱买到:因为宋朝“超有钱”,所以当时虽然对辽金付出耻辱性的“岁币”,但从成本效益来考虑简直九牛一毛。

北宋向辽每年给予银10万两、绢20万匹,后来再各加10万两/匹,这点钱, 范仲淹在1042年就曾说过,还不及越州(现绍兴)的财政收入多;王旦富弼等大臣也都说,付给辽朝的岁币不及每年军费开支的百分之一二,用小钱换取息兵,完全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宋朝之所以能经济、文化繁荣,恐怕原因之一也是省下了军费,因为打仗是天底下最花钱的事,那就是个无底洞。

更何况,宋朝的经济实力远远超过其北方的对手,战场上打不过,但打贸易战是碾压式的。

《清平乐》剧照。

岁币对北宋来说只是一笔小钱,“作为各种中国产品特别是绢的支付款项,最终仍回到宋朝手中,因为北方对其有着无休止的需求”。

金朝也一样,北方因为几乎不产茶叶,每年买茶流入南宋的钱就达到百万贯,岁币差不多又回到了南宋,以至于金朝许多官员纷纷要求朝廷禁茶。这一手法,宋人早已熟门熟路,西夏立国后,宋军打不赢,改用禁止青盐的贸易战制裁,结果是西夏国王元昊称臣,请求每年卖十万斤青盐给宋朝,不然西夏就要经济破产了。

从经济合理性的角度来看:于宋朝而言,获得和平的成本似乎小得多。 然而,这一设想却有一个重大漏洞,那就是它依赖于一个稳定、和平的外部环境,而这种环境的维持,却超出了宋朝所能掌控的程度。

《蒙古王》剧照。

宋朝的灭亡,既不是由于皇族内乱、藩镇割据,也不是因为农民起义,纯是因为外敌武力太强:北宋不幸遇到了女真,南宋则亡于蒙古。当它自身缺乏力量、外交和经济手段又无法赎买到和平时,丧钟就敲响了。

这不仅仅是宋朝的悲剧,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的一个问题: 虽有强大的经济和庞大的人口,却难以在危急时刻转化为军事力量。

唐朝的府兵制曾建立赫赫战功,一直为后人称道,然而对普通百姓来说,府兵制下当兵者虽然免去赋税义务,但也没有薪饷,连随身武器都要自备;宋朝的募兵制常被诟病养了百万“冗兵”,但军队也真正成了一个开放的职业,正如军事史学者曾瑞龙所说的,宋朝“以政府掌握大量税收来招募军队,实远较世兵制及国家部曲性质的府兵制接近现代概念,视之为近世的特征,并无不可”。问题是:为什么明明更“现代”的事物,在现实中却无法战胜看起来更“落后”的东西?

《精忠岳飞》剧照。

在冷兵器时代,以步兵为主体的宋军要想在战场上击败辽、金、蒙古这些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为数不多的希望之一,是升级军事科技。

在欧洲,市民社会就是依靠枪炮葬送了封建社会的骑兵。 宋朝的科技也确实相当发达,古代四大发明中,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都是在宋代诞生或开始大规模应用,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总结过:“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但当时像枪炮这样的热兵器还处于很幼稚的阶段,更现实的是强弩。早在汉代就有人发现,汉军在装备方面胜于匈奴的关键,就是远射的强弩和坚密的铁铠。宋军对辽骑兵的野战记录也证明,弩炮曾发挥相当的杀伤力;南宋初年和尚原、仙人关两次大战,宋军都依靠密集的弩箭击败女真骑兵。

北宋修有名为《武经总要》的军事著作,其中记载有火药等武器的使用。/ wiki。

不过,弩炮的机动性较差,且弩越强就越笨重,因而它利于防守,却不利于在开阔平原地带的快速进攻。这与北宋初期的崇尚野战的军事传统背道而驰,在试图收复幽燕的对辽战争中,“宋军在一旦使用武力时倾向于快速突击,及对准敌军政治中心,发动风险偏高的决定性战役,而未能发挥在持久战中社会稳定及经济较为繁荣的优势”,最终在饱受挫败后不得不承认宋辽对峙的现实。这一幕在南宋初年差不多又重演了一遍。

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也能重新理解岳飞之死: 岳飞一心想要收复中原,却没有想到,按传统的作战模式他很难成功,要充分释放南宋的战争潜力,除非像圣女贞德那样激发全民抗战,并获得朝廷的充分授权进行总动员,然而这样一来,他就站在了突破朝廷体制的边缘。因为要适应这样的战争,意味着整个国家要全面改组、蜕变为一个战时体制,这是他一个武将难以办到的,更是赵宋家法无法容许的。

《精忠岳飞》剧照。

然而,从长远来看,岳飞是对的:宋朝如果不积极进行变革,没有力量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获得一个安全的外部环境,那么它迟早会迎来更大的危机。到那时,没了和平,文化和经济也可能灰飞烟灭。

· END ·

作者丨维舟

编辑丨王亚奇

校对 | 杨潮

今 日 话 题

宋朝是你最喜欢的朝代吗?

喜欢这篇文章,请让我们知道↓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10位从龙功臣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细节,玄武门之变哪些人是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动了多少人

    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后,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留在长安辅助李渊处理朝廷政务,封李世民为秦王,命其在外领兵作战。我们知道隋朝末年,群雄割据,南方半壁江山基本上是在李孝恭和李靖打下来的,北方的半壁江山完全是李世民打下来的。随着李世民的战功越来越大,李渊给他的封赏越来越多,以致于最后创造出一个“天策

  • 宋、金定盟相约攻辽,但宋徽宗曾想爽约,谁一番话帮他下定决心?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宋朝使臣赵良嗣、马政等人在宋徽宗赵佶、童贯君臣的安排下经海上出使金国,并和金国签订了《海上之盟》。这份盟约中约定宋、金联手攻打辽国,履约后,宋朝将得到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就梦寐以求的燕云十六州。当然,燕云十六州需要宋军自己去攻打,金国不插手,金军不会进入到宋朝要攻打的地

  • 许多人只知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功劳大,却鲜有人知道她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比如说汉朝最经典的就是明妃出塞,这是汉元帝一生的痛,明妃虽然被后世尊称为大漠女神,但是她在匈奴那边的孤苦与寂寞又是谁能体会的呢?在唐朝也有这样的一个和亲事情,甚至那时候,和亲成为一个很平常的外交手段。虽然说盛唐二字是别的国家难以企及的,但是一个国家繁盛与否并不能够直接说明他们真的强大到无需女子来和

  • 嘉靖年间,一男子去朋友家做客。盛情之下,朋友想要宰一只鸡来款待他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嘉靖简介,嘉靖得到张三丰血经,嘉靖皇帝怎样取宫女经血

    男子名叫施复,是江苏盛泽镇的一个农户,他当日之所以去朋友朱恩家做客,也是凑巧。那年,施复家乡遭了虫,桑叶多被虫噬,若任其发展,不久就要结茧的蚕就要被饿死,合家生计都将打水漂。焦急之间,施复伙同五六个同乡租船到临乡收购桑叶。谁知,船家在路上丢了火种,傍晚做饭时却生不了火,所有人都急得团团转。在当地,有

  • 隋朝大运河共分的四段有哪里?什么原因农民起义?隋朝走向了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评价隋朝大运河诗句,隋朝大运河简介,隋朝大运河连接五大水系

    从板渚再引黄河水南流,使河水进入睢水。睢水经中牟、开封、陈留、高邮、泗县,入泗水,而进淮河。这段运河是利用古代运河渠道,加以拓宽,所以从当年3月开工,8月完成,2000里的渠道只用了100多天。淮河与长江之间,隋朝以前有邗沟相通,邗沟北起山阳南到江都(今扬州)。邗沟在隋以前,多次改道,河道狭窄,根本

  • 唐代第一才女,她四首最美情诗,美入骨髓,值得收藏!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代八大才女的诗,唐代才女薛涛简介,唐代情诗短句

    薛涛是官家小姐,但是因其父敢于直言进谏,全家被贬至四川,她的生母在薛涛小时就去世了,与父亲相依为命。薛涛作诗很多,在《全唐诗》收入了薛涛的八十九首,薛涛有名诗作有很多,像《送友人》,《牡丹》《筹边楼》《月》。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筹边楼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

  • 江西挖出宋代古墓,专家开棺后发现桃枝和粽子,究竟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各种工厂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建立,1988年,江西九江德安县杨桥村专门腾出了一块空地,准备在此兴建一座羽绒服工厂。然而就在施工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却因一件事不得不暂时停止进度。 原来,工人们在打地基的时候,发现一根钢筋像是碰到了什么坚硬的东西,怎么也打不下去。起先大家也没

  • 从唐朝就被重视的珍贵药材,如今却少人认识,家乡遇见别错过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中药材,估计大部分读者们都是知道的,毕竟它在我国历史悠久,而且也是目前世界上仅有我国在使用的国家,当然也更是我国的一种珍贵文化。可如果要把问题扯到这些中药材究竟来自哪些物种,那么估计挺多的小伙伴们还是不知道的,别的咱们先不提,就说植物界吧,像之前我就跟大家科普过很多的珍贵植物,而且在我们家乡都是

  • 江西抚州籍宰相王安石,写下宋代文学史沉甸甸的一章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围公,世称荆公,他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忧国忧民,遒劲清新,深婉华美,乃自成一家的“荆公体”。他的词刚健遒劲,一洗五代绮靡的旧习,具有极大的开创

  •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分封爵位,为了少了这两位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洪武三年,朱元璋爵,6位功臣被封为公爵,分别是李善长、徐打、常茂、李文忠、冯胜和邓禹。很多人纳闷,为什么这其中没有常遇春和汤和呢?毕竟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这两人的丰功伟绩可一点都不比他们小。首先是常遇春,常遇春和徐达可以说是战斗力最强的两位名将,他一生中基本上没有败绩,还曾放言只要给他10万大军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