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吴三桂是如何发迹的?他鼻子上的伤疤是怎么来的?

吴三桂是如何发迹的?他鼻子上的伤疤是怎么来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949 更新时间:2023/12/11 3:41:53

吴三桂,字长伯,明末清初政治、军事人物,他是将门出身,骁勇善战。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年轻的康熙怀疑这些侍卫中就有吴三桂,于是便派韦小宝前去吴应熊的府邸调查。

韦小宝答应的挺痛快,但转眼间就摇起了头。

他告诉康熙自己压根就没见过吴三桂,所以不知道如何找出吴三桂。

康熙想了一会儿告诉他:认清吴三桂很容易,找个由头让吴应熊召集这批侍卫,然后再出个难题,看看这些侍卫谁会下意识的摸鼻子就行了。

果然,依靠康熙的提点,韦小宝稍用计谋便找出了吴三桂。这是影视剧《鹿鼎记》中的情节。

那么,吴三桂摸鼻子是不是真有其事呢?

据《庭闻录》记载,吴三桂摸鼻子还真是个改不了的习惯,尤其是他和别人谈话不投机时,便会下意识的用手“自扪其鼻”。

其实,吴三桂摸鼻子并不是因为他癖好古怪,而是他的鼻子上有一道伤疤。

这道伤疤,虽然破坏了吴三桂“美丰姿”的容貌,但却让吴三桂从此发迹,从一员默默无闻的小校一跃成为了边塞知名的猛将。

那是在崇祯三年,即1630年2月一天,18岁的吴三桂随同父亲吴襄以及舅舅祖大寿出长城执行军务。

我们知道,彼时的后金鉴于宁锦防线的森严守备,曾于1629年10月调集主力悄然绕道内蒙突入了京师近畿。

也就是这一次,崇祯误中皇太极的反间之计,处死了名将袁崇焕

祖大寿是袁崇焕的心腹爱将,他听闻袁崇焕被捕入狱,惶恐无措之下遂率1.5万辽兵仓皇撤向宁远。

祖大寿是辽东大族,崇祯还要倚重祖家抗衡后金,故不敢发诏怪罪,只好派使者疾驰安抚。

使者昼夜兼程,一直追到山海关才撵上祖大寿。

听闻朝廷声明只逮捕袁崇焕一人,并不罪及诸将,祖大寿所部的军心才安定下来。

这时,朝廷用了老将孙承宗,打算集齐优势兵力聚歼后金军留在关内的驻军。

祖大寿部近水楼台且战力强悍,当仁不让地担任了奔赴建昌(今凌源)打援兼警戒的任务。

后金军第一次迂道入塞奔袭京师

有一次,吴三桂的父亲吴襄率斥候出城侦察,突然遭遇了数万后金兵的合围。

这帮后金兵没将吴襄等人放在眼里,便施行了围而不攻的战术,打算将其逼降。

吴襄率兵急驰,后金军就急围;吴襄率兵缓奔,后金军便缓围。

两军一直僵持到建昌城下,吴襄仍未突破后金军包围。

祖大寿见力不能敌,担心贸然出兵会落入后金军圈套,只能狠心放弃救援。

吴三桂不答应,他泣涕交加地恳求祖大寿发兵救援。

最后,祖大寿拗不过,只能稍作退步,只允许吴三桂带本部救援。

吴三桂大喜过望,得令后赶紧下了城楼,带着二十名吴家家丁就出了城。

注:明代“家丁”专指武将直辖且不入兵籍者,是将领于正式军队外私人组建的亲信精锐部队。为了笼络他们,将领们吃的是粗茶淡饭,而家丁们吃的却是细酒肥羊;将领们穿的是粗布褐衣,而家丁们却都身穿绫罗绸缎。此外,将领们还会赐予家丁们大量土地,从根本上保证他们和他们的家小生活无忧。当然,给予家丁如此优厚的待遇,目的就是要他们在关键的时刻出死力。如1592年爆发的壬辰战争,先期援朝的李如松之所以能以劣势兵力屡屡重创日军,靠的就是家丁们的拼死效力。到了1644年李自成率数十万大顺军逼近北京城,崇祯召见身处京师的吴襄讨论调吴三桂率兵入援之事时,吴襄更是胸有成竹地告诉崇祯:若调拨百万两军饷,吴家的三千家丁就足以荡平流贼。

后金军见这小股明兵来势汹汹,担心其中有诈,所以他们既未出兵也未用弓箭阻击,反而闪开一个缺口将吴三桂等人裹入了阵中。

在后金军阵中,吴三桂和他手下的二十名家丁来回奔驰,一度打乱了后金军阵脚。

吴三桂的凌厉冲锋引起了一员后金军大将的注意,只见这员后金将领手拥纛旗便向吴三桂冲来。

吴三桂迅速引弓,用尽平生力气一箭将其射落。

谁知后金大将重伤未死,待吴三桂赶到近前割取首级时,后金大将猛然间抽出随身短刀砍中了吴三桂的鼻梁。

好在吴三桂忍耐力极强,他忍住剧痛杀死敌将,随后便裹伤上马继续冲杀,直到找到吴襄。

后金军这边虽然损失了一员大将,但剿灭这股明军的实力还是有的。

但关键在于两军已经处于近身肉搏的状态,后金军的精准箭术施展不开,反而让以吴家家丁为首的明军敢死队占了便宜。

最后,吴三桂带领被困明军顺利冲出了重围。

史载吴三桂以极度劣势的兵力闯围救父一事不但震惊了祖大寿,还震惊了皇太极。

“好汉子!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这句话即是皇太极给吴三桂的评语。

此后,吴三桂的名望和地位不断飙升,终于在9年后成为了辽东重镇宁远城的团练总兵,跻身于封疆大吏的行列,为他日后的飞黄腾达奠定了政治基础。

标签: 吴三桂明末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揭秘清代皇帝奢华生活,过生日打造的“寿碗”长什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清代皇帝的生日叫“万寿节”,清朝皇权专制发展至最顶峰,皇帝过生日是容不得马虎的大事。清代“万寿节”与“朝岁”、“祭天”的节日一样重要,“万寿节”可谓气氛庄严、万民同庆的日子,统治者刻意凸显其崇高意义。清帝寿十年一大庆,每年一小庆,里程碑式的六十、八十大寿,则刻意隆庆。万寿节当日,皇帝御殿接受王公百官

  • 鸭绿江江防之战的失败 日军乘胜进军拉开了辽东之战的序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日本,历史解密

    桂太郎见难进一步,士气开始衰落,便派飞骑向军司令部告急,“请别出一部队兵”。山县有朋即命立见尚文率第10旅团赴援。宋庆见状,只好令宋得胜、马玉昆撤至瑷河以西。聂士成所部仅700人,兵力单薄,又被日军反复纵兵环攻,力不能支,亦退渡瑷河西岸。此时,只有马金叙仍在坚持战斗。他誓与虎山共存亡,“督战益力”。

  • 籍里柯有着怎样的创作风格?他的作品有着怎样的意境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籍里柯,法国画家,历史解密

    有人认为浪漫主义精神早在18世纪的第一个25年就已经出现了,其实浪漫主义并没有明确的“历史”,浪漫的伤感已经风行了一百年之久,并且流风所被蔚为壮观。在18世纪后期的艺术中,作为古典主义的对立物,浪漫主义受到了最普遍的重视,但事实上古典的与浪漫的都与“理想”而不是“真实”有关,有些史学家认为,18世纪

  • 邹喆:清代画家,"金陵八家"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邹喆,清朝,历史解密

    邹喆,生谇年不详,清代画家。字方鲁,江苏吴县人。自幼随父亲客游金陵。他的画宗其父,山水工稳而有古气,富简淡清逸的情趣。兼长水墨花卉,勾勒敷彩渲染有元人王渊的体格。"金陵八家"之一。邹喆是明末清初画坛“金陵八家”、是明末清初的重要绘画流派。八家为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胡慥和谢荪。他们都

  • 古代江南是如何发展为富硕之地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江南是如何发展为富硕之地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大规模南下避乱。东晋政府把难民组织起来,把山区水滨之地开垦成了很多良田。北方先进的耕作经验,如使用辕犁、蔚犁等生产工具和施肥、牛耕等方法,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南朝注重水利灌溉事业,在三吴地区广修塘堰、海塘、

  • 刘弗陵去世后,为何先后有两位皇帝登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刘弗陵去世后,为何先后有两位皇帝登基?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霍光在除掉了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人后,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心态也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从一个被托孤的重臣,逐步变成了权臣,这不是霍光计划好的,但现实却把他推翻了那个位置,他已经无法后退别无选择。这个说法显然是假的,刘贺要完成如此壮举

  • 历史上宋真宗是怎么促进经济发展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宋真宗是怎么促进经济发展的?赵恒在位时期,户口增加416万户,财政增加12861万,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赵恒以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来收买与辽的和平,定澶渊之盟,这是宋朝向番方纳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不过为民族关系作出了贡献,同时也开创了宋辽和平发展的局面。农

  • 三国时期街亭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街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的其中一场战事,发生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期间,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在

  • 历史上苏三娘是什么人?她最后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太平天国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子的地位都是比较低下的,她们甚至只能够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在家相夫教子。但是,凡事也有例外,倘若一个女子有能力的话,社会是无法制约她的发展的,尤其是在乱世之中。在清朝末

  • 中国最神秘的巫术,官方严令禁止,私底下还在流传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巫术,历史解密

    巫术在一些资料中,被解释为"超自然力量"或者"法术",经常在电影中看到一些部落的巫师,穿着挂满五颜六色的奇怪服饰,跳着怪异的舞蹈,嘴里不断念着所谓"通神"的语言,将自己扮演成人间和神灵沟通的使者。巫术虽然不被外界认可,但它的存在却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舜帝的时候,舜帝为了给老百姓生产食盐,于是就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