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熙来到孔子墓前,看见碑文迟迟不跪,大臣遮住一字后,立刻下跪

康熙来到孔子墓前,看见碑文迟迟不跪,大臣遮住一字后,立刻下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412 更新时间:2024/1/27 3:29:54

尊师重道,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一直讲究的就是君臣、父子和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也我们表明了老师在中国社会当中的重要地位。尊敬师长,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老师是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他们对我们整个人生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丝毫不亚于我们的父辈。

不仅每一个民间的读书人尊师重道,封建社会最至高无上的君,也同样要做到尊师重道。只有皇帝尊敬师长,他才能够给天下读书人做出一个好表率,才能够维持好属于他的统治秩序。清朝时,康熙就曾经亲自去到孔庙之前,跪拜孔子,拉拢汉人学子。

[var1]

当时康熙看见了孔子的碑,迟迟没有下跪。直到一个大臣遮住了其中一句话,康熙这才终于跪下去。康熙皇帝为什么会突发奇想去跪拜孔子呢?大臣又遮住了怎样的一个描述?今天这篇文章,就来告诉你康熙的这段故事。

康熙刚刚登基的时候,他的统治秩序并不十分稳定。中原土地一直以来都是汉人的天下,如今满族人入侵,汉族人民肯定是无法接受的。因此也有许多汉人学子上书,反对康熙皇帝的统治。这些文人还挺有骨气,为此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var1]

虽然几个文人并不成气候,但是康熙皇帝清楚地明白,只有控制了这些文人学子,才算是控制了整个社会的思想,才能从根本上使大家思想统一,才能维系社会的稳定。所以拉拢这些汉人学子,是康熙皇帝不得不做的事情。

对于康熙皇帝来说,维护稳定还因为他刚刚才经历了一场平定三藩的动乱。此时清朝朝廷也是元气大伤,所以他也经受不起汉人再一次的反扑。因此,如何让这些汉人学子归心,成为了康熙首要考虑的问题。

[var1]

这时候一位大臣向他建言献策,从汉朝以来,儒家学说一直在中原学子当中占据统治地位。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将孔子视为老师,康熙皇帝要想让这些文人从心底里认同他,那他便也要将孔子视为老师才行。

于是康熙皇帝计划了一次出行,他要亲自前往孔庙去跪拜孔子。他这么做并不是因为自己多么尊重孔子,而是出于一个政治家的统治需求。所以当康熙皇帝到达孔庙的时候,他的内心也并没有多少的虔诚和尊敬。

[var1]

他来到孔子的像前,看着威严端坐的孔子,意识到自己必须要跪拜。可是康熙皇帝就这么一直凝视着孔子,并没有跪拜的打算。他身边的大臣看着都很惊奇,明明已经早就说好了的事情,为什么康熙皇帝临到头突然不这么做呢?他是打算反悔了吗?

就在大家惊疑不定的时候,康熙皇帝身边的一位重臣知道了原因。他于是默默走上前,来到了孔子碑文的附近。

[var1]

大家看到这位大臣上前,还一脸莫名其妙,完全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只有康熙皇帝看出了他的意图,对这位大臣投去了赞赏的目光。看到康熙皇帝的肯定,大臣也知道自己的猜想没有错,便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了行动。

大臣用袖子把碑文上的一句话给轻轻遮住了,这句话就是“大成至圣文宣王”,这是孔子获得的嘉奖,是封建帝王对他最大的认同。

[var1]

孔子本就是儒家先师,在思想界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尤其是儒学体系在中原占据主导之后,孔子就更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为了巩固思想统治,历代封建帝王也都对孔子尊敬有加。元朝的时候,皇帝为了表达民族统一的决心,就给了孔子这个至高无上的称号。

可是看到这样的一行字,就意味着康熙这位皇帝需要向前朝存在的王跪拜。对于清朝的皇帝来说,这是绝对不可以发生的事情。所以康熙皇帝才会犹豫,迟迟不肯下跪。毕竟他身上有着整个清王朝的尊严,他也代表着一种帝王的体面。

[var1]

也正是因为想通了这个环节,所以这位大臣才上前将“王”字遮住了。看到大臣的做法之后,康熙皇帝就再也没有犹豫,向着孔子缓缓跪下叩拜,给足了自己的尊重。大臣遮住汉字之后,孔子就不再是文宣王了,而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那么作为学生,对着老师叩拜,自然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也正是因为这一举动,康熙皇帝赢得了天下学子的心,他最初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并且康熙皇帝还开了一个先河,从他之后,皇帝都有了向老师行礼的传统。

[var1]

为什么要拉拢汉人学子,康熙就一定要去跪拜孔子呢?这当然是因为儒学地位的独一无二,也是因为孔子地位的独一无二。

孔子本身就是老师,春秋战国时期,他收了很多弟子,因材施教。并且,孔子也一直在云游四国,把讲学的事业进行到底。

[var1]

孔子将儒学发扬光大,而到了汉朝,汉武帝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以后,儒学就成了思想界的王者。甚至每一次科举考试之中,各类试题几乎都出自四书五经。由此可见,儒学在思想文化界的地位有多么崇高。

而康熙皇帝一旦与孔子牵扯上关系,他的行为就一定会受到天下学子的关注。他跪拜孔子,其实也就是让大家知道,他本人是非常尊敬汉族文化的,他也有意收归天下学子,为大家创造一个更有价值的政治环境。

[var1]

康熙皇帝作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他的任何一个行动都一定具有深刻的意义。比如说他跪拜孔子,并不只是表面上的尊师重道。

孔子在天下文人心中的地位,一直都非常崇高。康熙皇帝正是因为熟知这一点,才会用类似于心理战术的方式取得大家的信任与尊重。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康熙祭拜孔子时看见碑上的字,迟迟不肯跪,大臣遮住一字他才下跪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康熙,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因为有很多影视剧都有他的身影,在康熙身上发生过很多趣事。[var1]说起孔子和康熙,肯定会有人觉得有问题,一个是春秋时期的人,一个是清朝人,这两者之间根本没有关联,为何还能出现趣闻轶事呢?[var1]康熙对儒家学说十分推崇,因为儒家学说对于每个统治者来说都是有帮助的,因为

  • 七岁而为孔子师——《三字经》里的典故丨文兴书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var1]项橐 (xiàng tuó),春秋时期莒国 (今山东日照)的一位神童,虽然只有七岁,孔夫子 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般请教,后世尊项橐为圣公。《战国策 ·秦策五》: “甘罗 曰:‘夫项槖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焉,奚以遽言叱也?’”后以“项橐”代称早慧的儿

  • 诸葛草船借箭,为何魏国谋士如云却没想到用火箭?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草船借箭让我们来看看草船借箭的整个故事背景!曹操统一了北方,准备南下平定江东。结果,孙权坚决抵抗,赤壁之战爆发。曹操在这场战争中的实力更强大。然而,曹操的大部分军队都是北方人,不太擅长水。荆州擅长水战的将军被曹操误杀。因此,曹操不能直接接过东吴。他只能看着河流叹息,先训练水军。曹操打不过

  • 项羽一直以少胜多,为何垓下之战不行了,他真的打不过韩信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var1]引子:项羽与韩信,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两颗将星。两人均擅长以少胜多,且在军事生涯中,都未尝一败。在垓下,两人进行了一场宿命的对决。这场战争,将决定西楚与大汉的未来。结果,项羽打输了,西楚就此灭亡。是项羽不如兵仙韩信吗?我们看看这场战争的因果。[var1]正文:在上一篇里,项羽打算游说韩信,

  • 司马懿辅佐魏国三代君主,竟然等到70岁才夺权,他究竟在等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曹爽将司马懿看做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为了打探虚实,他派李胜以探病为由拜访司马懿。当李胜见到司马懿后,他说道:“我将要去荆州上任,特来向您辞行。”“并州?并州不太平,你要多加小心。”“我去的是荆州,不是并州。”“我知道并州,那地方胡人很多。”李胜将此行的所见所闻告诉给了曹芳,曹芳才对司马懿放下

  • 战国时期魏国的版图也是太任性了,能把这么放飞自我的版图维持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这任性的地图是魏文侯和吴起时候打下来的,当时韩国是魏国兄弟,魏军一步步建立前进基地,吴起带魏武卒在河西时把秦军蹂躏得不成样子,就这样把秦国的河西之地啃下来这么多并守住了,魏国雄的时候是吴起变法后,西边暴打秦国,东边暴打赵齐楚联军国,到后来庞涓马陵之败输光魏武卒之后河西才保不住了。[var1]魏國西部

  • 战国七雄中秦国有白起,那么其他6国的名将分别是谁?个个不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在初期,华夏大地上群雄逐鹿,大大小小的诸侯都各占一地,纷争不断进行着。但经过三家分晋后,渐渐的,只剩下了七个强大的国家还在继续争斗,这也是被称为战国七雄的韩、赵、魏、齐、楚、燕、秦。群雄争霸,逐鹿中原,时势造英雄。在这个动荡混乱的时代

  • 战国第一奇人,没卷入七国争霸,但任何国家获胜,都是他的功劳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对秦国一统天下做出最大贡献的谋士,那么必然主推商鞅。商鞅对秦国有多重要?可以说没有他为秦国变法,秦国做不到在三代之后便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秦国之所以能超越六国发生质变,正是因为商鞅法。我们来看看商鞅变法中最厉害的三个法令。第一个:军功授爵制。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的贵族是可以有私兵的,在战争期间,

  • 战国七雄之齐国历代君王,始于齐太公,亡于齐王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var1]1.齐太公: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又称太公望、师尚父、吕尚等。公元前1046年,辅助周武王于牧野之战中打败了商纣,建立周朝,被封于齐地营丘,建立齐国,为齐国开国之君,寿139岁,后世誉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var1]2.齐桓公:名小白,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三

  • 赵氏的艰辛历史,从西周至春秋,再到晋国的官吏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赵氏遗孤,很多人都记得很清楚,赵国在后世的心目中,是何等的英雄,他们当然想知道赵国的历史。关于赵国的由来,众说纷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赵国建国的年代。一种观点认为赵国是三家分晋的时代,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周穆王时代,周穆王驾着马车,最后周穆王承认,赐予了赵,赵氏才得以发展。[var1]虽然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