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刘邦第一个想除掉的人,在这些异姓诸侯王中,韩信是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刘邦闭着眼都能想象韩信穿龙袍的样子,所以刘邦才会在建国后第一个想除掉他。
其实主上不在乎你有没有谋反的心,而在于你有没有谋反的能力。
狡兔死走狗烹,这一点韩信应该知道啊,但他为何没想到呢?
因为秦朝之前中国一直实行分封制,即天子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儿子、功臣,天子对诸侯王封地有表面的所有权,但实际上他也管不着那些诸侯,那些诸侯在自己封地上权力很大。
秦灭掉六国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直接导致六国贵族不断起来造反,结果秦朝活到二世就崩了,项羽灭掉秦国后,也没杀一个功臣,而是打算继续沿袭秦国之前的分封制。
韩信以为刘邦不会沿袭秦国那套,肯定会恢复分封制,那他就是王,以他的野心在封地做王要比做天子好得多,他真正想要的是诸侯王的生活。然而他并不了解刘邦。
刘邦出身底层,项羽出身贵族,两人的思想观念有本质区别,刘邦的心底天底下就应该只有他一个主人,在他伪善的外表下,是一个独裁者蠢蠢欲动的心,他容不下任何一个比他有能力的人,哪怕只是在某一方面。
换句话说,刘邦要拥有对天下绝对的控制权,这点和秦始皇一样。
刘邦虽然迫于当时根基未稳,他的话语权不是很大,他分封出八个异姓王,但这一点让他夙夜忧叹,生怕韩信他们起了反心。
在刘邦小农意识的心里,刘家人才算可靠的,外姓人就是外人,这是扎根在阶级属性之上的观念,他不像项羽天生是贵族,有胸怀天下的格局。
刘邦知道韩信的民间呼声很高,这是他最为担忧的地方,然而他是聪明人,刚建立政权并没展露这一点,因为韩信手握重兵,而且善于将兵,他不能让他心生疑窦,所以只能想办法慢慢削弱韩信的力量。
刘邦对韩信明升暗降,明赏暗贬,大玩政治手段,韩信在政治上不是刘邦对手,他虽然有所怀疑,但还是看重跟刘邦出生入死的感情。
这一点有人提醒过韩信,这个人就是蒯通,这件事是韩信最后悔的事,后悔没听他的意见,导致自己被杀。
在韩信跟项羽交战时候项羽曾派人来诱降,给韩信开出丰厚的条件,包括韩信想要的封地和诸侯王的身份,韩信拒绝了,他说刘邦对自己有知遇之恩,韩信也有文人的矫情,就是这点矫情害了他。
韩信选择了刘邦,但刘邦却未曾选择信任韩信,蒯通对他说,刘邦心性偏狭,这件事他定然心怀不满,你的处境危险,还是多考虑日后的出路。
他告诫韩信说,身为臣子你不能功高震主,刘邦容不下你,但韩信不信。
不过蒯通的话也触动了韩信,韩信内心也有激烈的挣扎,最终还是选择留在刘邦身边,不反,安心做一个诸侯王。
说到底,韩信不是没有造反的实力,也不是没有机会,我们知道从来没有完全充分的时机,只有你想干还是不想干的勇气,韩信缺乏的是野心。
他只想偏安一隅,当个诸侯王,以后将封地传给自己子孙。一个能人未必有野心,而一个有野心的人,他的才能又未必撑得起这份野心。撑不起,却又想当皇帝,那怎么办呢?就是利用向韩信这样天真重情又没野心的人,这就是“帝王心术”。
在楚汉战争时刘邦特意封韩信为齐王,因为实际不成熟,刘邦忍着对韩信的不信任,让他去消灭楚国力量,用完韩信这把锋利的剑后,刘邦立即夺了韩信兵符,改封为楚王,让他离开齐国。
有人说是吕后杀了韩信,然而那也是她看出丈夫的心意,知道他还有一丝犹豫,所以替他下手了。
后来刘邦杀了梁王,还把他尸体砍成肉酱,又把梁王的肉酱送到诸侯王英布那里,逼反了英布,结果趁机杀死他。刘邦的狠心令大臣莫不齿寒,当时百姓对他非议颇多。
后来他直接派樊哙连续灭了其余四个诸侯王,只有最弱小的长沙王逃过一劫,此时刘邦将封地全给刘氏子孙,汉朝四百年都姓刘,刘邦终于放心了。
可怜的韩信,如果他能狠心一点,能够及时造反,刘邦未必能杀得了他,正因为他信了刘邦,并且犹豫不决,才让时机错失,自己被杀还被诛杀三族,下场悲惨。
更耐人寻味的是韩信临死前那句话,他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蒯通,韩信死后刘邦把他叫到宫里来说:“信不信我煮了你?”蒯通大吃一惊,忙说:“我是韩信手下,只知韩信不知刘邦,如果我该死,那天底下为主上出谋划策的人都该死,你都杀了吧!”
刘邦想了想,哈哈大笑,然后把他放了。这个人的政治头脑就比韩信高,所以才能逃过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