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在历朝历代的发展过程当中,曾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改革变法者。秦国的商鞅变法,奖励军功重农抑商,推动了秦国的经济发展;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改变了宋朝积弱已久的局面;清朝末年的戊戌变法,推动了西方思想的传播。每一次变法的初衷,自然都是为了改变社会现状,改变国家原始存在的一些制度以及政策问题,希望能够通过变法的方式,让国家与社会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 近现代的变法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试图通过变法来改变国家与社会局面的朝廷官员不在少数,同样,也有不少朝代试图通过建立新政,来挽救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我们也同样清楚,变法并不是一日而成的事情,更何况变法的过程当中会遭遇到许多人的阻拦。其中或许包括了统治者,又或许包括了朝廷官员,同样也有人民百姓的存在。当其中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变法与改革自然无法继续实行下去,而最后的结果或许有成功,但最多的还是以失败告终。
清朝末年的戊戌变法,又何尝不是如此?自从洋务运动之后,西方的思想开始逐渐传入中国,那个关上大门已久的中国也开始被西方的钟声敲响。更何况,在那样一个中西方不断交汇与融合的时代下,有许多的仁人志士开始寻求一个改变的方法,他们不愿看到国家继续任人宰割,与其继续等待下去,还不如自己主动寻求改变。在这样一群国人当中,就包括了康有为,那个曾经发动戊戌变法的朝廷官员。关于康有为,人们向来都是褒贬不一,历史上还曾记载百多年前,康有为曾在欧洲买下一座岛,出手大方,挥霍无度。那么现在这座岛归谁?难道属于康有为的后人吗?
二. 从维新到保皇
康有为其实是一个矛盾体,他一生当中所做的那些事情,曾经体现出历史的进步,也体现出康有为对于西方思想的渴望。不过,在康有为的行动失败之后,他的人生又陷入到过去的时代,成为彻彻底底的保皇派。或许对于当时拥有先进思想的人而言,他们怎么都想不到康有为会沦为保皇派,毕竟作为戊戌变法的发动者,作为公车上书的领导者,康有为在接受资本主义和西方思想的点化之后,就一直致力于用新思想和新政来改变旧中国。
迫于当时的社会压力,并且那时的清朝早已被腐朽的思想充斥,康有为的变法注定失败,而他也从此过上流亡的生活。然而,就在康有为流亡期间,他却成为了保皇派,这恐怕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康有为的流亡,或许人们想象中的流亡不一样,没有失意,也没有痛苦,相反康有为在国外还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和势力,并且还获得众多人的支持,保住了自己一个好的名声。因此,康有为的流亡生活对于他而言反倒是一种享乐,尤其是他曾游历欧洲的瑞典,在这个国家还买下了一座岛屿。
三. 一掷千金买岛屿
作为一个文学家,康有为自然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学情怀,当看到瑞典这座岛屿上的秀丽风光时,康有为没有任何犹豫的就将这座岛屿买下,而后在岛屿上建造了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也就是带有中式特色的园林。这件事情恐怕成为众多人用来指责康有为的导火索,毕竟康有为塑造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形象,却在国外不断的敛财用于自己的生活,这个行为的确是非常可耻的,康有为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遭受了人们的质疑和批评。
至于康有为买下的这座岛屿,以及在岛屿上建造的房子,并没有让国人感受到中国建筑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反倒是给康有为留下话柄,认为他太过奢侈。不过,这个看似是康有为买下的岛屿,最终也不过是他租来的罢了。只要是租来的,这之间肯定是有时间限制的,虽然在康有为百年之后,岛屿的归属权依然在康有为后代的手里,但当时在那个岛屿上并没有康有为的后代存在。随着租借的日期来临,这座岛屿的归属权最后还是隶属于瑞典。
曾经康有为一掷千金租来的岛屿,现在已经归还给瑞典,而康有为这个人物,也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或许关于康有为的矛盾,会一直成为人类研究的对象,但康有为这样一个人,的确值得我们用双重的眼光去看待。
参考资料:《出都留别诸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