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之所以杀孔融,不孝的罪名明显是莫须有,因为“人证”是那个已经被黄祖砍了的祢衡。其实曹操之所以杀孔融,是因为孔融得罪了他——尽管孔融可能是跟他开玩笑。如果孔融真有跟曹操作对的想法和勇气,早就跑到袁绍或者刘备那里去了。当年文臣谋士们换主公比我们今天换工作还随意,那才是双向选择去留随意,曹操的五大谋士,荀攸、郭嘉弃袁绍而归曹操,贾诩更是曾帮着张绣坑死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大将典韦,而陈登陈元龙、徐庶徐元直都曾经帮过刘备,这些人换阵营几乎都没有遇到任何阻拦,所以孔融要想挪地方,曹操也是不会太在意的——关羽那么有用都可以放走,就更别说以空谈见长的孔融了。
其实孔融也想跟曹操搞好关系,比如几次三番向曹操而不是袁绍刘备推荐祢衡,就是因为孔融认为祢衡是个人才,可以帮曹操干成大事。但是祢衡也是个没啥本事的喷子(喷子一般都没啥本事),所以孔融的马屁等于拍到了马蹄子上。
而孔融两次得罪曹操,其实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且是以戏谑的形式来表达,这样的嘲讽或者戏谑,刘备也遇到过,刘备的表现是哈哈一笑,接受了手下善意的劝谏。
孔融第以次得罪曹操,是看不过曹操的次子曹丕纳了袁绍的二儿媳妇甄宓,要是按照曹操袁绍当年称兄道弟的关系,曹丕是要管甄宓叫嫂子的。于是孔融给曹操写信:“当年武王伐纣,把妲己赐给了周公。”曹操又跟孔融几次书信来往才知道孔融是“以今度古想当然”,曹操又被涮了。
同样的事情刘备也遇到过,那是刘备在夺取益州之后,明知道孙权的妹妹逃回东吴不会回来了,孤枕难眠,想纳不知是嫂子还是弟妹(不知道刘备和刘瑁谁大)的吴懿妹妹,这时候法正就出来将今比古:“当年晋文公不也娶了晋怀公子圉的老婆吗?晋文公能娶侄媳妇,刘皇叔为啥不能娶嫂子?”刘备借坡下驴入了洞房。而法正也超越诸葛亮成了刘备最信任的军事参谋(这一点诸葛亮也承认),并且一次得到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这些东西马超黄忠赵云都没得到。
孔融第二次得罪曹操,是反对曹操禁酒。当时天下大饥,但是王公贵族们还是每天喝得酩酊大醉,比如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不去打仗却每天“置酒高会”,连曹操的儿子曹植后来也每天喝的醉醺醺的,孔融更是以“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为乐。一听说曹操要禁酒,就马上给曹操写信,列举了帝尧、孔子、樊哙、汉高祖、汉景帝、袁盎、郦食其、屈原等一系列名人的“酒后壮举”,责问曹操:“酒何负于政哉?”曹操给孔融写了一封回信辩解了一番,曹操的回信没有被史书收录,但是孔融又继续给曹操写的信中说“昨承训答”,可见曹操是回了信的。孔融在第二封信中跟曹操开玩笑:“您说的什么喝酒乱性乱政都是托词,实际您是舍不得粮食(但惜谷耳)”。
曹操禁酒,刘备也禁酒,而且比曹操做得彻底:不但喝酒酿酒违法,就是私藏酒具也不行。这时候刘备的发小简雍“性简傲跌宕”,即使是跟刘备一起喝酒,也像刘邦面对赵王张敖那样岔开两腿坐着(箕踞倾倚)。《三国志》记载:(简)雍与先主(刘备)游观,见一男女行道,谓先主曰:“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缚?”先主曰:“卿何以知之?”雍对曰:“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
这段没有翻译,因为大家都看得懂,翻译过来就失去原来的趣味了。刘备的反应是哈哈大笑,把那些抓来的人都放了。而简雍在蜀汉阵营的待遇一直是仅次于刘备大舅哥糜竺的——别问我诸葛亮啥待遇,史书就是这么写的。
这样看来,孔融两讽曹操丢了命,同样的事法正和简雍也对刘备干过,但却都升官发财,可见跟对领导说对话也是三国时期文臣谋士的必修课,做好了飞黄腾达,做不好就是身首异处满门抄斩。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正史中记载一致:孔融被曹操以不孝罪名斩首弃市并且满门抄斩;而刘备称汉中王的时候,任命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而诸葛亮是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这就不能不让人产生联想:如果法正不死,那么刘备会不会在夷陵败得那么惨暂且不说,就是托孤寄命,肯定也就轮不到李严了,至于诸葛亮和法正谁排在前面,那还真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