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宫廷嫔妃的旗人装饰大多宽松。而这就意味着,嫔妃走路的时候,裙摆时常会着地,裙摆和土地的摩擦,一方面会增强旗装裙摆的磨损,进而减少旗装的使用寿命,二来也不利于清洁卫生。因此,后宫嫔妃想起了通过提高鞋底的方式,来避免这种情况继续发生。其次,清朝入关之前属于渔猎民族,审美方面较为原始。因此清朝入关以后,从统治角度考虑,需要取得中原士大夫的认可。
而文化认可才是长治久安之道。为了缩短和中原士大夫的文化差距,于是清朝统治者全面吸收中原的文化。其中包括审美领域。当时中原士大夫在女性审美方面,追捧裹足的女子。因为裹足的女子走路的样子摇摆不定,让士大夫觉得赏心悦目。因此,清朝统治者也应当认同这种审美。但是,清朝统治者也深知缠小脚是一种陋习,因此骨子里不愿意接受。
于是清朝后宫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既可以避免后妃们为了迎合皇帝的审美需要缠足,又可以起到走路好看的作用——那就是设计出这种花盆底鞋。有了这种鞋子,就可以做到一举两得。嫔妃穿着这种花盆底鞋,从远处看上去,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和缠小脚的汉族女子走路没区别。并且,旗人女子也不需要从小就忍受缠足的痛苦和煎熬。
所以说,清朝嫔妃穿花盆底鞋,是为了防止后妃们做错事,也就是防止她们去裹小脚,从而染上汉族女子的柔弱之风。毕竟,清朝是满族人入主中原,皇帝们不想失去满族勇猛之风啊!此外,在后宫,历来都有等级森严的规矩。人和人之间的阶层不可逾越。
而由于皇帝后妃数量偏多,因此皇帝时常无法准确判断出后宫嫔妃的地位高低,因此,为了区别嫔妃地位的高低,可以通过花盆底鞋的镶嵌和纹饰的差异,来判断各自的身份地位。比如皇后的花盆底鞋上,就镶嵌了大量的珍贵珠宝。这种情况有利于后宫秩序的管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方便皇帝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