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死后,为什么大臣极力反对归陵?
在回答题主的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有必要理清大臣反对武则天归陵的几个主要原因。
在这些反对的大臣中,很多大臣对武则天的态度是否定的。在他们的眼中,武则天就是个罪人。
①:武则天篡改李唐政权,属于乱臣罪子。
公元690年10月16日,武则天改“唐”为“周”,自立为帝,定都洛阳。这一历史事件对于忠于李唐皇室的大臣来说,是个特大的耻辱。
武则天只是李家的儿媳妇,她的背叛,让臣子心中充满怨恨。
②:武则天恣意残杀李唐皇室的子孙
武则天在最初的时候,只是个小小的武才人。从武才人到武则天的路上,她的双手沾满了李唐皇室的鲜血。
据不完全统计,武则天在上位的过程中,杀害了李唐皇族子孙大约34人,包括自己亲生的儿子和亲生的女儿。
另外,她还杀害了朝廷大臣大约36人。
这两点,是他们反对的主要原因。一个背叛李唐皇室,残杀皇室血脉的女人罪无可恕,她有什么资格和唐高宗李治葬在一起?
将武则天定义为非法篡位,实际上就是不承认大周王朝,同时也是对武姓力量进行有力的打击和报复。
你看,政治斗争立刻就体现出来了!
当然,还有一部分大臣是肯定武则天的。
客观地说,在武则天执政期间,大唐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所以他们认为武则天是唐太宗以来第二个最杰出的皇帝,应当以正统的皇帝身份下葬。
③:不符合唐朝皇室的丧葬制度
按照唐朝皇家合葬制度,如果皇后先死,帝后合葬理所当然。如果皇帝先驾崩,就不能合葬。
因为皇帝下葬后,会关闭陵墓,不能重新开启,否则就打扰了皇帝的安息。
也就是说,武则天死后,按祖制是不能同李治合葬的。
所以,她的遗诏实际上是违背了这一原则的,自然会引起大臣们的反对。
武则天归陵,是一场犀利的政治斗争
都说,人死万事休。
其实不是这样,在皇室的丧葬礼仪中,很多时候体现的是政治斗争。
远处的不说,就说武则天死后,李显以雍王的身份改葬哥哥李贤时,墓志中出现了罕见的“失误”。
原来,墓志的首页含糊地称为“故雍王墓志”。而且,在“故”字上硬是重叠补刻了“大唐”二字。
因为在刻字的时候,到底是刻“大唐”,还是刻“大周”都还没斟酌好,直到下葬的最后时候才决定刻“大唐”。
①:李显满足武则天归陵的遗愿,让自己登基皇位更加合理化。
公元705年12月16日,82岁的武则天留下15字遗诏:“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之后在上阳宫病逝。
在这个遗嘱里面,武则天主动卸下了皇帝的称号,回归了大唐皇室皇后的身份。
当李显将武则天以皇后的身份归陵后,相当于他代表大唐皇室认可了武则天的遗嘱,也认可了武则天手中皇权的过渡。过渡到哪里呢?当然是过渡到李显的手中。也就是说,李显手中的皇权是母亲武则天禅让给自己的,与其他的人无关。李显作为武则天和李治的儿子,继承李家的皇位位,天经地义。
②:弱化神龙政变的意义。
晚年的武则天,不再是那个在大唐叱咤风云的人物,而是沉湎享乐中寂寞的老女人。执政后期,武则天因为年岁已高,常年卧床床养病。这时,她宠幸的是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却突破男宠的限制, 插手了朝政。因此,晚年的她对于朝政大权的掌控力逐渐变弱。
这时候,那些一心想要光复李唐皇室的大臣女们,开始了蠢蠢欲动。公元705年农历二月初一,大臣崔玄暐、
张柬之、敬晖、桓彦范、袁恕己五人在洛阳阳发动了兵变。他们率军诛杀了二张,又包围了集仙殿,并逼迫武则天退位,重新恢复大唐帝国号。兵变的第3天,武则天禅让皇位。第4天,李显正式复位。那一天,是二月初四。
这就是历史上的神龙政变。在这次政变中,5位大臣有很大的功劳,甚至,他们私下里都认为是自己帮助李显夺回了皇位。因此,这场政变又称为“五王政变”。如果,李显的皇位来源于母亲的禅让,那么,神龙政变的意义就淡薄了许多,5位
大臣以及在这场兵变中的李姓子孙的功劳就小了很多。那么,李显在权力的管制上就容易得多。
因此,李显力排众议达成武则天归陵的意愿望,就是想要让世人明白,自己能够当上皇帝是因为武则天的“禅让”,而不是五王他们发动的革命。进而,从本质上削弱五王和其他人的功绩,抑制他们的势力。不过,五王爷的下场都不好。
张柬之和崔玄暲在流放途中病死,敬晖、袁恕己和桓彦范在流放地被武三思派去的人活活死了。
③:向武姓力量妥协,进一步巩固自己才得得政权。
在历史上,唐中宗李显的存在感并不太强大的皇帝,这与他懦弱的性格有关。
作为一个皇帝,他本身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方,也没有哪一方势力可以让他依靠,这使得他在皇廷中更加的势单力薄。李显将武则天归葬皇陵,这就肯定了武则天天地最后的身份不是皇帝,而是皇后。从另一个角度讲,李显这么做是代表李唐政权认可武则天自己归还皇位。
深一点讲,就是李显代表李唐认可了武则天之前的大周王朝的皇帝的身份,肯定了她的政治功绩。肯定武则天,就是肯定武则天背后的力量。
毕竟在当时,还有很多武则天的力量在中央和地方任职,还手握军权。除此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依附于武周王朝的利益群体和力量,他们都还活跃在大唐王朝的某些地方。
李显遵循武则天的遗嘱,也表明了李唐王室对于这种力量的一种妥协。
李显对武则天深入骨髓的恐惧
有人说李显满足武则天的遗愿,将她归陵,有一部分原因是李显感知血浓于水,最终原谅了母亲曾经的种种。
其实,这种解释太无力了。因为,血脉相连的亲情在残暴的武则天的眼中一文不值!
如果血脉值钱,武则天又怎么可以杀死自己的年幼的女儿?
如果血脉有价,武则天又怎么可以杀死自己的成年的儿子?
如果血脉有情,武则天又怎么可以杀死李唐皇室子孙34人?
如果血脉有爱,武则天又怎么可以杀死武姓子孙23人?
在李显跌宕起伏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惶恐不安的。除了母亲的强势,就是母亲无情的杀戮。
这种惶恐甚至干扰到了李显正常的生活和思维。
当年,他拖着即将临盆的妻子,仓皇逃走在被贬的路上的时候,他甚至认为自己此番的遭遇是因为他犯了错才有了的。
因此,他整日忧心满腹,夜夜从噩梦中醒来。每次听说武则天要派使臣前来,李显都忐忑度日,惶恐异常。这种折磨,令他几度要自杀。
后来,他的儿子和女儿少年气盛,得罪了母亲的男宠二张。结果,母亲武则天逼令他的儿子李重润、永泰公主和丈夫武延基自杀。
这件事情不仅让李显失去了1个儿子、1个女儿、1个女婿和1个外孙,更加深了李显内心深处对武则天的恐惧!
有些人死了,她的影响力还在。比如:武则天。
她对李唐子孙带来太大的心理阴影,以至于李显不得不遵从她归陵的遗愿。
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李显才会力排众议,遵照武则天的遗愿,让她回归乾陵。
如果不这么做,只怕李显的梦中夜夜都是武则天的影子,那个挥之不去的梦魇。
最恨生在帝王家,李显的一生都是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