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攻陷天京后,曾国藩只有两条路,选哪一条都注定是个悲剧

攻陷天京后,曾国藩只有两条路,选哪一条都注定是个悲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045 更新时间:2024/1/19 4:43:12

首先,就是要限制曾国藩

在攻陷天京后,满汉集团内部就开始了极为激烈的争夺兵权的斗争,湘军集团拥有巨大军政实权,几乎与朝廷形成对峙,因而一度出现紧张的局面,而且积累已久的其他内外矛盾,这时也一并爆发出来。

作为湘军首领,战功高、军权大、地盘广的曾国藩自然成为了众矢之的。尤其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的中央直接掌握的军队——八旗、绿营在太平军的打击下,早已基本瓦解,唯一可依赖的僧格林沁军,其质与量两个方面,又大大落后湘军。

这种力量对比的劣势,让慈禧和满洲贵族非常忌惮,特别对曾国藩兄弟二人,不能不产生戒备的心理。这样一来,曾国藩就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不赶快裁军,要不就反叛清政府取而代之。曾国藩既然不愿反抗和冒险,就不能不赶快裁军,以打消朝廷的猜忌心理。

事实上,富有政治经验的曾国藩,在攻下天京19天后,便奏请裁撤最让朝廷不放心的曾国荃军,紧接着又让其弟告病。到了同治五年,不仅曾国藩直辖军2万人裁撤殆尽,且左宗棠湘军及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省湘军也大量裁撤,50多万湘军,除李鸿章淮军自成体系不计算外,留存的不过10万余人,而且这10万多人又是驻防各地必不可少的人数。

曾国藩此举,让慈禧的戒备与猜忌心理大为缓解,朝中言官对曾国藩以及湘军的集团的多方责难,也就烟消云散,一了百了了。

其次,抑制、利用、打击、分化、瓦解地方实力派集团。

朝廷既然无法收回在战争过程中失落到地方督抚的权力,又不愿意使自己处于软弱地位,因而就要利用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来抑制地方督抚,借以维持清王朝的统治,慈禧和满洲贵族们的主要措施便是利用与制造各种矛盾,运用驾驭之术,使地方督抚,特别是湘淮两大集团,相互制约,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慈禧有意分化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势力,我们都知道,左宗棠生性狂傲,自视甚高,长期以来对曾国藩在湘军集团中的领袖地位,心中不服气,不时的发起挑战。朝廷正是看到这层关系,一方面对曾国藩兄弟加以抑制,另一方面,又不断对左宗棠加以利用。在使曾国藩的亲信纷纷落职的同时,又将左宗棠及其亲信安置到曾氏亲信原来的位置上,从而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李鸿章及其淮军集团本是曾国藩一手提拔而成,但李鸿章自成山头后便对恩师曾国藩阳奉阴违。正是基于这层关系,慈禧设下抑湘扬淮的策略,利用李鸿章打击曾国藩与其他湘军将领。从同治八年到十三年的总督任命中便可充分体现出这一点。

这六年当中,两江、陕甘和云贵三总督,分别为湘军集团曾国藩、左宗棠、刘岳昭等人出任,而直隶总督除了曾国藩有一年多担任总督外,和湖广一起则归李瀚章、李鸿章兄弟,而在同治三年时,湘军已有六位总督,淮军集团中则无一人。

朝廷这样安排自有深意,让李氏兄弟担任总督,不仅是以罕见的殊荣笼络之,而且还有平衡湘淮两集团的一面,更何况李鸿章在同治十三年又升至文华殿大学士,而此时的曾国藩还只是等级稍次的武英殿大学士。

不仅如此,清廷还重用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让其参加中枢大政,这样抑湘扬淮,除了李鸿章本人长袖善舞外,更主要的是淮军集团为后起之秀,资历声望,军政实力都还远不如湘军,让其处于有利地位,就可以起到平衡作用。

最后,朝廷还利用朝中清流从舆论中制约地方实力派。

所谓的清流只是朝中的言官、御史,他们不论对错言者无罪,这些清流官员风闻奏事,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一旦湘军集团受到舆论的贬损,便会在政治上陷于被动,重者丢官,轻者降调,最低也会影响自己的前程。

经过慈禧太后的努力调整,中央政府的权势的确有所回升,地方督抚的任免大权依然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地方督抚也还不敢公然与中央对抗,但这并不能,也不可能改变清廷大权旁落的这一事实。大清朝的国家权力,仍然在不断地向地方倾斜。

更多文章

  • 顺治为防止太监干政,立下14块牌子,上面的字让太监从此不敢干政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顺治干过的大事,顺治皇帝亲政后都做了哪些改革,顺治皇帝重用的大臣

    顺治帝入关以后,明朝的宫女和太监们知道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所以要么想方设法逃跑要么上吊自杀做个了断,有一个叫做林升的小太监并不想结束自己的性命,又不知该去往何处才好,于是便待在宫中,由上天来决定自己的命运。这个小太监被人发现以后,就被带去见顺治帝,顺治帝也不知道为何,竟然决定把他留在自己身边伺候自己

  • 西周众多诸侯国之间的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西周分封的诸侯国级别,西周四个主要诸侯国,西周后期多少个诸侯国

    西周诸侯等级从高到低分为五个等级:公、侯、伯、子、男。周初时的公爵国只有7个,其中4个是炎、黄、尧、舜这些大神的后裔,2个是夏、商的后裔,1个是周武王的父辈:杞国:夏朝后裔,被楚国所灭,有成语杞人忧天。宋国:商朝的后裔,春秋时期宋襄公短暂崛起过。宋国地处膏腴之地,实力一直较强,最后被齐、楚、魏三国联

  • 酒池与肉林,纣王的英明之举,却被后世污名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商纣王肉林酒池在哪里,肉林酒池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肉林酒池的历史

    其实现在很多的史学家认为纣王最终的失败并不是他比较残暴,引起了反抗而不过是政策的失败。而且很多的罪过都是后来的人经过两千年的时间逐渐的加上去的。比如对于纣王的恶行为中,汉朝的史书中只是提供了纣王比较好色,并且诛杀大臣。对于很多的其它罪过都是在明朝的封神演义中,完全形成。现在出土的不少周朝时期的青铜器

  • 细数古代四大残暴帝王,纣王帝辛仅能排第二,秦始皇都没能上榜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纣王帝辛简介,帝辛为何被称为纣王,有哪些皇帝评价过纣王

    我们来倒着说,排名第四的,就是三国时期吴国皇帝孙皓,这个人是孙权的孙子,当时孙权经营的很好,各种国家政策都很不错,吴军也很强大,结果孙皓继位了之后,吴国就彻底变了。这个孙皓最喜欢的统治,就是杀戮,他用杀戮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喜欢剥人皮,为了震慑那些不听话的人,可谓奇招百出,虽然这个皇帝,在历史上没什么

  • 姜子牙与筷子的民间传说故事,你知道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姜子牙,亦作姜尚。是东海边之人。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时被封在吕地(今河南南阳西),所以又称吕尚。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两代,申、吕有的封给旁支子孙,也有的后代沦为平民,吕尚就是其远代后裔。吕尚本姓姜,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作吕尚。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

  • 古代的西岐和朝歌分别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呢?很多人可能都猜错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朝歌和西岐是今天哪里,西岐城属于朝歌吗,古代西岐和朝歌在哪

    历史上的西岐可不简单,它是周王朝的发祥之地,对周王朝来说意义非凡!据历史考究,周部落源自华夏(汉)民族,周人的祖先是皇帝曾孙帝喾,本来他们的祖先居住在姬水一带,因此以“姬”为姓!后来,周人受到西边的薰育戎侵袭逼迫,不得不迁徙。他们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周人迁徙到岐山之后,此地

  • 历史已经证明分封制有着严重的弊端,为何汉朝还要推行郡国制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汉朝的特殊分封制,汉朝恢复分封制的原因,汉朝的分封制是什么制度

    在历史上,正是鉴于分封制的弊端,于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废除了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郡县制一个能够加强中央集权,顺应社会发展的先进制度,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但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竟然逆时代之潮流,恢复了分封制,实行了郡国并行制。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在楚汉战争的时候,汉高祖刘邦为了激励士气和分化

  • 历史上的商纣王,他的真实性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上真实纣王简介,纣王抓怀孕的女人哄妲己开心,商纣王有历史记录么

    商纣王商纣王,是商代最后一位皇帝。而商纣王的“纣王”则是对他贬义的评价。据说纣王喜欢喝酒,为此专门成立了“酒池肉林”,他大新土木,他也有一种罪是“残忍暴虐,毒害了整个世界。”他实施残酷的惩罚是烧红空心柱子,上面还活着的囚犯被烫死了。他还溺爱奸诈的官员,伤害忠诚的人民,重视恶棍,不尊重祖先和其他罪行。

  • 西周灭亡时,东八师在干啥?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西周末期,犬戎大举进攻镐京,西六师在这场大规模的战争中损失过半。后来,秦国被封为方伯,一部分西六师赐给了秦穆公统帅,另一部分交给了晋国国君。西六师消失了,可是成周的东八师还在,为什么眼看着东周被诸侯欺负?夏商周是先秦时期的三个王朝,但并不是统一的帝国,它们都是由若干个氏族组成。国家政权存在浓重的血缘

  • 管仲简介 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的生平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管仲生平简介,管仲历史资料,管仲生平事迹以及思想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并因开创国营娼妓制度而曾被中国性服务业供奉为保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