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低谷期,原本是山东各国求生存的最后时机。
那么,山东各国为什么不抓紧时机,有所作为呢?
陷入低谷的秦
长平之战,秦歼灭了赵军主力,基本上打垮了最后一个可以单独与之抗衡的对手。
可是,秦国却陷入了一段极为困难的时间。
首先,是损耗大。
长平之战,秦军虽胜,但用白起的话说,“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损耗极大。
邯郸之战,秦军又在连番败仗下,损失数万。
军力、财力均消耗巨大。
另一方面,胜利果实尚无法消化。
长平之战及此前的征韩之战,秦攻取了不少韩国的土地。
可是,“围邢丘,困上党,上党之民皆反为赵”
所获得的人口极少。
同时,邯郸之战后,秦军再次以函谷关为主要防御点,关外的河内等地又陷入拉锯。
损耗大、收益暂未兑现为实力,秦的实力自然陷入低谷期了。
另一方面,秦军的指挥能力也陷入了低谷。
[var1]
白起遇害后,秦国的将领蒙骜、王陵、王齕等人,虽也是名将,但尚有一定差距。
山东各国,赢得了难得的喘息之机。
那么,大伙是怎么利用这个喘息之机的呢?
尝试过合纵攻秦,但没有尽力
山东各国,也不是没有尝试过合纵攻秦。
前247年,魏国召回信陵君,联络各国合纵抗秦。
[var1]
在信陵君的率领下,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军大败蒙骜,追至函谷关。秦军只得据关而守,不敢出战。
前241年,五国联军再次合纵攻秦,秦军出关迎击,联军败走。败走的联军干脆攻下了齐国的饶安交差了事。
尽管发起了两次合纵,但是,各国的主要精力,还是在忙着各自的事情。
各有各忙
各国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
楚国:东进。
楚国自迁都寿春后,发展方向转向东方。
前261年,楚攻占鲁国的徐州;前255年,秦灭鲁。
此外,楚国又占据了齐国五都之一的莒。
魏国:经略中原。
魏国算是唯一一个正儿八经攻打了秦国城池的诸侯。
前254年,魏国攻取了秦国在东方的“飞地”陶邑,占据了原宋国的大部分土地。
此外,魏国还吞并了原先依附他的卫国。
同时,魏国也没忘记去找齐国的茬,进军陆梁。
燕赵:互掐。
秦国惨,赵国更惨,燕国趁机攻赵。
[var1]
赵有廉颇、李牧,怕什么燕国!反过头来攻燕,屡屡夺取燕国城池。
燕赵互掐,一直掐到秦发起灭赵之战···
除了打燕国,赵也没忘记和魏国“明算账”,前243年,廉颇攻魏,夺取了繁阳。
韩齐:无所作为。
齐国继续行黄老之术,“隐身”。
韩国实在太弱了,谁也打不过,所以也不敢出去招惹谁。(不知道修派郑国去帮秦修渠算不算有所作为···)
大家,各有各忙。
238年,秦王政亲政。
杨端和攻魏,“主秦齐之要,绝楚魏之脊”,将关东各国从中隔断。
此后,各国想合纵也没有机会了。
六国没有全力合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合纵者与君王的矛盾
此时,六国政治普遍走向腐朽,失去了朝气。
战国初期、中期时,“士”人在各国都一度占据了一定的高位。
[var1]
当时的合纵,发起人是公孙衍、苏秦等士人,他们虽居高位,但在列国都缺乏根基,威胁不了君权。
所以,当时,秦需要以“连横”应对,纵横两家相互角力,精彩纷呈。
此时,秦一家独大,“连横”忽悠不了人了。当然···也没有必要了。
战国末期,六国政坛上最为活跃的是各公子。
他们在国内根基很深,如果过于活跃,对君权会形成不小的威胁。
比如,前241年的合纵。
信陵君组织的进攻很有成效。
[var1]
但是,由于魏王忌惮信陵君的声望,内心忌惮。秦人只需要贿赂魏人,就可以离间君臣关系,破坏合纵。
从列国内部政治来看,他们也确实到了该灭亡的时候了!
并非毫无道理的选择
各国不选择全力合纵,而是选择各自的发展方向,并非毫无道理。
秦虽陷入低谷,但他守住函谷关还是毫无压力的。
列国合纵,又打不过函谷关,打不出实际利益,并不符合多数诸侯的利益。
因此,他们选择获利最大的方式发展自己,是其合理选择。
自齐国衰落后,齐在淮泗等地的影响力大减,出现了一块较大的真空地带。
魏楚等国利用喘息之机,瓜分这块肥肉,充实国力,并非失策。
至于赵燕,以彼此为扩张目标,也是相对务实的选择。
[var1]
山东各国,毕竟是几个独立的诸侯,各有各的利益,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本来就无可厚非。
只有在秦大举进攻,列国震恐时,列国才会全力合纵。(如邯郸之战时,赵国有亡国之危,楚魏救赵)
嬴政,正是看穿了这点!
嬴政亲政之后,没有立刻发起大规模灭国之战,而是以手术刀一般的操作,在没有引起各国强烈反应的情况下,“断山东脊梁”,打破合纵的脊梁,实在高明!
所以,列国并不愚蠢,只是秦国更为高明而已!
列国已经失去了战国初期的朝气,朝堂已是公子贵族把持。
确实到了该亡的时候了!
列国此时的发展企图虽无大错,但已不够秦玩的了!
秦并天下,已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