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鸦片战争非败不可?——揭秘英国如何利用传教士掌控大清机密

为何鸦片战争非败不可?——揭秘英国如何利用传教士掌控大清机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539 更新时间:2024/1/14 18:27:41

1809年2月,在广州的英国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内心正忍受着巨大的煎熬,他本来是怀着高尚的理想,来中国传播基督教的,可是不仅仅中国人对他没兴趣,比他更早来的天主教传教士们,还纷纷的排挤他。

不仅仅如此,在广州巨大的生活开销,也让每年伦敦教会给他的200英镑的经费,根本就入不敷出。

他已经混不下去了,现在他正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作为一个失败者,默默地回到英国,被众人嘲笑。

二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高级雇员的女儿结婚,同时成为一个间谍,为东印度公司收集中国的情报,这让他的良心感到不安。

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挣扎了许久以后,这位仁兄最终决定现实低头,娶了东印度公司高级雇员莫顿先生的女儿,同时成为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的情报员,获得每年500英镑的收入,让他能够在中国继续呆下去。

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几年以后,由于他的杰出贡献,他的收入达到了1500英镑,而且还有钱在中国做生意。唯一遗憾的一点是,因为间谍副业做得太出色了,他的基督教传教事业彻底荒废了,在中国呆了十几年,只收了5个“信徒”,而且都是特殊用途的“信徒”。

令人感兴趣的是,那么马礼逊是如帮助东印度公司收集中国的情报呢?很简单,翻译东印度公司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京报》和《邸报》,上面有皇帝的圣旨,大臣的奏章,知道了这些,就可以把中国了解得一清二楚。

《京报》是从明朝末年开始,由官方允许,私人发行的一种半公开的政务新闻,主要是朝廷想让社会上知道的消息,类似于今天的《人民日报》。

而《邸报》则是朝廷的内部资料,只有官员才能阅读,类似于今天的《内参》,相对来说,更加机密一些。

早在乾隆年间,马嘎尔尼访华的时候,英国人就注意到了这两种报纸的存在,他们发现,要了解中国的最佳方式,就是阅读这两份报纸,比所有的道听途说都更加准确。

不过当时清朝规定,这两种报纸严禁传阅给外国人,但是这对东印度公司来说,实在不是什么难事,他们只要花点小钱,自然就能从清朝政府的低级办事员那里买到。

除了这两个消息来源以外,英国人还发现了一个更重要的情报来源,就是军机处的各种奏章抄本。

当时各省的封疆大吏,其实在北京都有一个办事处,他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收买军机处的员,把所有官员还没有公开的奏章,秘密的抄录出来,让这些远离中枢的官员们,能及时掌握朝廷的动向,确保自己在政治斗争中获益。

而这条途径,也被英国人发现,他们也出重金收买这些官员身边的师爷们,获得这些情报。所以从嘉庆年间开始,大清朝对于英国人来说,就是完全透明的。

唯一让英国人头痛的,就是除了传教士以外,基本上没有能够真正搞懂汉语外国人,而这帮人往往又莫名其妙的清高,要他们合作也很不容易。

因此,当马礼逊觉得自己走投无路的时候,东印度公司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人才,立刻就给他打开了一扇大门,他们太需要懂中文的人才了,所以他们绝不会放弃这个机会。

1827年,就在道光皇帝为了新疆平叛的事务,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每一份送在他桌子上的奏折,几个月后,也会出现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会上。

所以说,文明发展到不同的程度,就会导致双方行事方式的不同,英国人到了这个时候,由于高出了大清一个维度,所以他们对于大清王朝来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实际上根本不用等到1840年,大清王朝在列强面前就是彻头彻尾的透明人了,没有任何秘密可言。战争其实不用打就已经输了……

悲催的是,而大清王朝一直到了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才知道自己有这个情报漏洞,朝廷对于西方列强来说,早就没有什么机密可言。一声叹息!

更多文章

  • 那些“吃大清饭,砸大清锅”的留学生们,最终推翻了满清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清朝的腐败有多可怕,康熙来了国外留学生的生存之道,清北留学生回国率统计

    到了19世纪末,清朝更是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与挑战,清朝的统治者们也从未想过延续了几百年的王朝会因此而覆灭。内外的夹击,让清政府措手不及,对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压。对外,有列强统治者的侵略,从他们踏上这片土地开始,便对这片土地虎视眈眈。在面临严峻的考验下,清朝的统治者们不得不反思自己先前的做法是否正

  • 一小孩写了一幅对联,乾隆知道后大怒,一经审问,立马封官赏银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在一次下江南的途中,一路借着微服私访,然后游山玩水的乾隆,经过了一个村庄,看到这村庄的家家户户都贴有春联,对春联颇有研究的乾隆,是一路赏评,一路自对,倒是其乐融融,饶有乐趣。这天,乾隆一行人经过一户百姓家门口时,发现了一副对联——上联:数一数二门第下联:惊天动地人家横批:先斩后奏乾隆一看这对联,顿时

  • 同治驾崩,英国上门生事,收复新疆再添变数,左宗棠有何高招化解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左宗棠同治,同治皇帝驾崩,同治陕甘叛乱的历史

    但是,左宗棠还是轻松不起来。接下来,他还得考虑如何解决之前提到过的名分问题,毕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因为名义上新疆的最高长官是伊犁将军荣全和乌鲁木齐都统景廉,加上后勤补给的大权还在给自己拆台的袁保恒手里,事权若无法统一,于西征大计有百害而无一利。就在左宗棠斟酌如何上书争取名分之时,晴天一

  • 非洲最强大国家,列强被它打败,却毁在兄弟手里,至今穷困潦倒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非洲五大最强国家,非洲惊艳的照片,列强瓜分非洲的影响

    最典型的就是下面这个国家,被称为非洲最强大国家,西方列强都拿它没办法,还被它打败,结果却败在兄弟手里,至今国家那是穷困潦倒。这个国家就是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是非洲的文明古国,是非洲古代文明的中心,早在上千年前,这里就建立了国家。而且埃塞俄比亚,整个国家国土广大,多达100多万平方公里,而且国土多山

  • 雍正登基后,老十四胤禵手握重兵为什么没反,甘心交出了兵权?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雍正胤禵,十三王爷胤禵结局,皇十四子胤禵

    胤禵虽然手握重兵,但是,他在的地方是离京城很远的大西北,虽然当时所有的军务都是他说了算,但是后勤的供应却掌握在年羹尧的手里,而年羹尧又是雍正的包衣奴才。再加上,当时雍正已经正式继位登基,而且胤禵手里并没有什么比较正当理由和证据可以发动兵变造反,也就是说胤禵没有一个可以说服众人的正当理由可以推翻雍正的

  • 数学界的“狂人”,民国“黄药师”,美国“概率论界”的教父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概率论创始人是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自考复习资料,概率论全套口诀

    说起黄药师,很多人应该都知道,金庸小说里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颇有古怪之风。而说起钟开莱,恐怕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了,但是这个人却被称为民国时期的“黄药师”,这是为何?全因为他们两的个性有些相似,年轻时皆比较狂傲,在自己的领域很少会服过谁。特别是钟开莱,他年轻时简直有点“恃才傲物”,不过好在后来有所“收敛

  • 戊戌变法分属不同阵营,为何康有为会在李鸿章死后写诗悼念?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康有为和李鸿章什么不同,戊戌变法是康有为领导的吗,李鸿章戊戌变法讲解

    话说1898年6月11日光绪下诏“明定国是”,历史上的“百日维新”变法运动开始。6月16日光绪召见康有为,命他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设计改革新政事务。正当康有为退朝在故宫便道途中遇到李鸿章时,李脸色大变,悄悄将荣禄在慈禧面前参劾康有为、刚毅反对皇帝授康有为官差之事告他,意在提醒要康氏小心。还有一次,

  • 一件来自商朝的嫁妆酒器,为何成为西周人的陪葬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西周商人酒器,西周陪葬品,商朝青铜器和西周青铜器的区别

    青铜器是先秦时期常用的器物,无论是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极高。20世纪60年代,考古专家在一座西周时期的墓葬中,却发现了一件与墓葬年代不相符的青铜器。这是为什么呢?1963年,十几位考古人员在洛阳东郊进行日常的考古挖掘。突然,其中一位工作人员大喊:“大家快来,这边发现了古代墓葬。”其他考古工作人员立即

  • 妲己究竟有多美?科学家通过DNA复原容貌,狐狸精长相不敢恭维!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古代,有一心为民的千古明君,也有不少凶狠残暴,把黎民百姓生死置之度外的昏君。在历史上,受人诟病最深的莫过于商纣王了,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任君主,历来人们都把纣王看作是暴君,昏君的典范,又把妲己看作是祸国殃民的女子,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商纣王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残暴,相反,纣王是一位

  • 任见:商朝统治者“前八后五”的迁徙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尚书·序》这样说。东汉的张衡,做有《两京赋》,其中的《西京赋》有句:“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居相圮耿,不常厥土。”这些文献都载称,殷商部落是特别喜爱迁徙的,这是殷商不同于前后其他族群的一大特色。说商人屡迁的“前八后五”,前后界限是什么?是建立统治政权的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