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范蠡,是古代著名的大商巨贾,后代商人尊称他为“商圣”,家中财富数不胜数。可是,如此富甲天下的人物,却并非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范蠡自幼家境贫寒,但是他喜爱读书,满腹经纶。
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范蠡找到了越王勾践,和他干出一番大事业之后,急流勇退,告老还乡。范蠡从此慢慢的成为了有名的商贾,令无数后人敬仰。范蠡能从一个身无分文的贫民,一跃成为天下巨富,始终依赖的不过仅仅12个字而已。
[var1]
[var1]
坚持不懈
范蠡从小家境贫寒,凭借着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坚强的毅力,饱读诗书,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这种坚持不懈,为他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越国被吴王夫差所灭,越王勾践战败,成为奴隶,身为越国人的范蠡,也跟着国君成为了奴隶。在为奴的十四年间,范蠡一直对勾践忠心耿耿,无论境遇多么危险,始终不离不弃。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漫漫十四载又有几人能坚持?否则哪还有后来的三千越甲可吞吴之事呢?
即使后来范蠡辞官经商,也是屡次散尽家财,坚持不懈,从来不放弃。普通人所缺少的恰恰是这种精神,这也是范蠡能成为春秋巨富的秘诀之一。
见好就收
范蠡辅佐勾践,其中有很多痛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勾践为了复国曾卧薪尝胆,勾践每日都要尝一尝苦胆的味道,时刻提醒自己亡国的痛苦。范蠡作为勾践身边最亲近的人,自然也受了不少罪。然而,当勾践复国成功,要拜范蠡为上将军的时候,范蠡却选择了告老还乡,泛舟五湖之上。
这就是范蠡的高明之处,见好就收。勾践虽然很有能力,但也只是一个可共苦,不可同甘之人。既然霸业已成,何不功成身退,利用自己已有的能力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呢?这种精神体现在经商上就是不过贪,物价有涨也有跌,不可能无上限的一直上涨,如果赚的差不多了就要及时收手,否则贪心不足蛇吞象。
轻视金钱
范蠡有一个著名的“三聚三散”的典故,其中的“三散”就是说他曾三次散尽家财,从巨富直接变的一贫如洗。但是,每次家财散尽之后,范蠡又能马上重新聚拢更多的钱财,为何?因为范蠡根本就没把钱财当回事,佛语云“欲求之而不可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var1]
正巧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这个道理,一次范蠡的二儿子因为误杀人被抓,范蠡就派小儿子拉着一车黄金,前去打点关系,希望赦免二儿子的死罪。可是,他的大儿子就非常不乐意,舍不得如此多的金钱,非要自己前去营救二弟。无奈之下,范蠡只好同意大儿子的请求。过了一段时间,二儿子被判处死刑。范蠡感慨道:“我早知如此啊!大儿子出生的时候,家里还非常贫穷,他知道钱财来之不易,所以就舍不得钱财打点关系,二儿子自然无法救出。但是,小儿子出生的时候,家境早已殷实,他从来不知道钱财的可贵,根本不会在乎那点小钱,要是小儿子去,二儿子肯定就能活着回来了”